分享

传统特色面子观

 草丛锋语 2022-02-06

俗话有云,“人有脸,树有皮”。其义是人要讲究脸面,树若无皮必死,人若无脸也一样,起码是社死。我相信世上没有哪个民族的人,是不讲脸面的;可也相信世上没有哪个民族会像中国人这般把脸面上升为文化的,并且还是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好在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东西,都不是一元的,可以有不同的声音,所以就有了“死要面子活受罪”之说。人有脸树有皮与死要面子活受罪二者之间,并非一对矛盾体,而是既强调了要,又强调了绝不可要的过度,属于程度美学。无论做何事,适度则为美,过度则为丑。

小时候,生逢贫穷的美好年代,每当过年或六一儿童节,父母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穿上新衣裳,尤其是过年,因为那涉及到脸面。谁的脸面?当然首先是父母的脸面。过年过节,孩子连一件新衣服都穿不上,你这父母是怎么当的!被人蔑视为窝囊废,可是奇耻大辱。

面子文化的个人和家庭意义,还是有积极价值的。家庭中,个人或家长也不会在提高自己或孩子的形象时,既不会去恣意霍霍家产,更不会从中谋利。可是一个群体首领之类的人,会不会以提升本群形象为名从中谋利,那就只能是呵呵呵了,你懂滴。

古代传统面子文化的现实翻版就是,在新年代无论城市大小,都在追求搞形象工程。城市形象究竟是谁的形象?虽然不能说其与全体市民无关,但最主要的就是该城市主要管理者的形象,它是为了自己的政绩,也就是所谓的脸面。管理者政绩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各级管理者为所谓的城市形象,而建设的各种楼堂馆所等工程。即使是偏远贫困的小城市,其形象工程的巨大与豪华,也会让人瞠目结舌。看来还真如俗话所说,“有穷人没有穷山”,老百姓的脂膏,永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自家过度死要面子的结果,活受罪的只是其自己。可若是社会群体的死要面子,其活受罪的结果却与家庭不同,那活受罪的肯定不是城市管理者,而是该城的全体市民。

于是乎,我们有理由说,所谓的脸面文化面子观,其实就是鞋饿文化鞋饿观。这种鞋饿的文化观,其实质就是在抢劫与挥霍他人的生活本钱。

也就是说,由于这种抢劫与挥霍的行为,具有十足的匪盗特征,所以从脸面文化面子观的恶果来看,才说它是鞋饿文化鞋饿观。

2022年2月6日17:17: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