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子化书》环舞:惟有清净者,才能不为外物和环境的假象所迷

 玄无极 2022-02-06

本节是《谭子化书》讲清净之道的章节,谭子认为,一切外物的运动与变化,都可以在内在清净的状态下被觉察到。这也应了道家《清静经》中所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旨趣。

从修行角度讲,内在的状态是属于主观世界,外在的事物及事物的运动与变化是客观世界。主客观世界实际上是可以相互影响的。这也是内外两个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佛家有言:心随境转,境随心转。也是讲内在主观世界和外在客观世界的阴阳对立统一关系。若心随境转之时,那是内在心灵不静定的情况下,就会被外境所转。若外境随心境所变,那就说明人具备了,内在心灵静定的同时,产生了调运外界环境场能,随心而变的能力。

《谭子化书》在本章节,就是阐明外境与内境相互影响的关系,我们若能从中有所领悟,必然会促使心灵回归内在,生发定力和智慧,步入生命自我升华的觉修之路。

下面,我们一起跟随谭子,领悟一下静心之道吧。

原文: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回流者头目自旋。非宫室之幻惑也,而人自惑之;非回流之,改变也,则人自变之。是故粉巾为兔,乐石为马,而人不疑;甘言巧笑,图脸画眉,而人不知。唯清静者,物不能欺。

白话释义:舞者做旋转舞蹈动作的时候,会感觉周围的宫室和环境都跟着转动,从高处看流水不停地流动,有回流的错觉,看得时间长了,会感觉头晕目眩。

这种感觉并非是宫室和外在环境给主观世界带来的幻境和迷惑,而是人内在的心灵世界,因为自己不清明而产生的迷惑;也并非是流水的回流,而是外界事物不停地改变和流动,让人内在产生了感觉的变化所致。

像这样的情况,即便用粉红色的纱巾变化的兔子,用碑石雕刻的马,人们并不会产生什么疑惑;甜言蜜语,喜悦的微笑,脸上涂抹了脸霜,用画笔画了眉毛,人们并不会有怀疑的认知。

只有内心清净的人,身外之物的任何变化,才不会逃过我们心灵敏锐地觉察,从而欺骗我们的眼睛和心灵。

修行体悟:谭子在本节中想要阐明的是修行最基础的功夫——静心。这个静心,用道家来讲,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的状态是内在没有一丝的名闻利养、没有善恶分别、没有好坏美丑、没有你我分别、没有妄想执着、没有本能欲望。

这在道家《清静经》中就有言: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这是我们常人内心繁杂,心神不定、身心不安、杂念纷呈,浴火滋生的根因所在。人在这种状态下,是很难保持心灵的清净状态的。当人内心不清净,自然就不会产生理性的头脑,必然就会被感性所牵制。由此形成的身心状态,必然是欲火频生,生命健康也会出现内忧外患。

很多人认为,道家的修行那是修道的人所追求的,我不修道,所以,跟我没关系。岂不知,道学的应用无所不在。上至天文地理,中通天下国家,下修身心性命。古代的圣贤,都是道学的行家里手。

比如道学十大根本经典之一的《易经》,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乃至医家,甚至兵家、墨家都是有学习和应用的。而《易经》本身就是道书,是讲天地规律的书。

古代的文王周公、就是运用道学的思想和精髓在治理国家、人事的,并且在生命的多个层面进行应用。特别是从古至今的朝代更替,都有道家的重要人物出现。

比如在战国时期的张仪和苏秦,就是道家鬼谷派的弟子;汉朝时期的张良,运用了道家黄石公的道法;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道家人物;唐朝时期的袁天罡,李淳风更是道家的高人;宋朝时期的陈抟老祖,对皇家影响很大;明朝时期的刘伯温也是道家人物。

这些道家人物都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也是以道用世,显化世间的道学应用。而这些人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影响后世,跟他们的道学修为是有极大关系的。而在道家修行中,最基础的就是清净心的修持。这是人在世俗中做事的根基。

但凡成就大事者,若无静定的功夫,很难有在世俗中成就大功业的机会。且看历史上那些显赫于世的大成就者,哪一个不是内心极度平稳,泰山崩于前而心不动的主呢?

就以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来说,他就是一个内心涵养极高的人,这都源于他能够保持内心清净,定心不动的功夫所致。比如在朝堂中,他装病,能够忍辱负重。跟诸葛亮对垒的时候,他能够在诸葛亮设计激怒他的过程中,保持情绪稳定。这都是内在心灵保持清净的涵养功夫。这也是司马懿后来之所以取得曹氏政权,并打破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司马家天下的根本所在。

所以,欲成大事者,必须要具备定力。而定力首先来源于清净心的修习。谭子在本章节中所言的清净之道,就是告诉我们:人若不被外物所欺,被假象和虚幻所迷惑,就在于自己能否保持清净之心。

这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清净心地修养功夫。另一个更重要的修行窍要,则在于内在思维观念的转变。这是从内在心灵本底层面,做自我开窍的修行。

道家修行有见独开悟的境界。这个见独开悟,类似佛家的明心见性。但这个见独开悟,有两种窍需要打开。第一种是玄关窍,这跟佛家的明点有些类似。比如守山根部位,守时间长了这个地方就会有光点,渐渐变大,充斥于头脑的内外,一片圆明。这个也称之为“性光”。

这是道家的修法,佛家还与此不同。有了这个“明点性光”。人的内在心灵世界即可打破与外在客观世界的隔阂,建立内外一体的整体认知。这就是突破常态思维模式,进入超常思维模式的关键所在。

还有一种修行的开窍,是在理上开窍。这个在佛家禅宗讲得“参话头”就是理上开窍的一种修行方法。道家虽然不如佛家的禅宗出名,但道家也讲理上开窍。且看“道书”从古至今,三万六千法门,哪一个法门其实都是有修行理论和方法的。

只有在理上开窍了,心开悟解了,才能在思维意识上转过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有一个超越常识的认知。谭子给我们讲的这些理法,我们若能从中去思悟,到了一个思维的极致的时候,你有可能就会产生豁然而悟的感觉。这个时候你的心灵世界,就会冲破常态思维,进入一个常人所看不到的世界里面,去感受人与万物之间最微妙关系的变化。

本章总结:谭子告诉我们,外在的一切外物和环境的变化,能否对我们产生影响,取决于我们自己内心的静定,而静定的修为就是清净心。若能心灵保持清净,外在的一切事物和环境的变化,我们都能洞察秋毫,而不受内在主观世界欲望和杂念的影响,更不会受外在客观事物变化的影响。

若能做到这点,修行的基础也就具备了,生命的境界也就必然提升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