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保持积极情绪成功的故事?

 天下无双 2022-02-06

1、北宋文学家苏轼一生可谓宦海沉浮,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极其卑微,苏轼也十分心灰意冷,但他终究没有消极厌世。在贬黄州期间,他和家人一起躬耕,“东坡居士”的称号便是此时取的。

他多次到黄州赤壁游览,并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等。在这些作品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表现了豪放的胸襟。

2、陶渊明,字元亮,生于东晋,晋宋易代之后,改名潜。他是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当他降临人间之时家道已经中落,可他却是刻苦好学,胸怀兼济天下大志之人。

他在《杂诗》中云:“忆我少年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表达了他在青少年时期昂扬乐观,踌躇满志的精神面貌。陶渊明由于家贫,为谋生已经年近三十岁才谋个一官半职,先后当过佐僚、参军和彭泽令。

陶渊明任彭泽令仅仅八十天就“自解”而归赋《归去来兮辞》,究其原因是“不堪吏治”。陶渊明为什么不喜欢官场呢?在他看来,官场是一个巨大的“尘网”,肮脏污浊,又像是牢笼,严严实实罩住他,使他扭曲了人的自由自在的本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真性情的流露。

大约四十岁,陶渊明终于突破“尘网”和“樊笼”回归田园。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亲身体验田园劳动是何等的轻松愉悦!你看他躬耕于南亩,种豆于山下,看好风助长禾苗,秋天在西天收获稻谷,身体虽然疲劳,精神却十分放松。

农闲之时,又与里曲把酒话桑麻,这是何等的洒脱愉快!与当官相比,隐居深山躬耕田野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陶渊明在倡导真性情的时代大背景下对爱情和美好生活也有自己的追求。在《闲情赋》中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以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比作不同的物象表达自己的亲近,不愿有片刻分离的心情。

在此诗中,陶渊明摇身一变,化为爱人的鞋子,“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诗人陶潜不仅活的潇洒飘逸,而且对爱情、对美好事物毫不掩饰的追求在那个年代,率真的个性和惬意的生活是他孜孜以求的。

面对生死陶渊明是非常坦然的,他不仅为程氏妹和从弟敬远写祭文,而且为自己写祭文。《自祭文》是陶渊明临死之前对自己坎坷一生的肯定与总结。

在深秋之夜他将离开钟爱的田园,此刻,他对命运依然淡定,视死亡如旅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真与美。

其实陶渊明也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也有对死亡的忧虑、恐惧和思考,但是他豁达乐观的个性以及“质本洁来还洁去”顺应自然,顺应本性的人格追求成为他的终极价值。

陶渊明已经远离我们很久远了,但是我们品读他的文集又仿佛见到他,就好像一位知己。在这样的秋日,当我们走进陶渊明,倒满一杯红酒慢慢品尝,我们与他侃侃而谈,感受田园生活乐趣,聊聊爱情和品味人生,又何尝不是豁达之人生呢?

3、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德,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同时期的大诗人白居易赞誉为“诗豪”。这位诗豪却一生颠沛流离,很不顺利。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21岁时与柳宗元同中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应吏部取士科的考试合格,授太子校书,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十多年后,唐德宗去世,身患重病的唐顺宗李诵继位。在唐顺宗支持下,王叔文执政并大胆革新,罢黜了一些贪官污吏。

免除了百姓所欠租赋,提出废除宫市,不准以皇宫名义到市场低价强买,放出宫女三百人与教坊乐女九百人,还准备削弱藩镇和宦官的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柳宗元、刘禹锡等都积极参与。

这次革新遭到了宦官、藩镇势力的镇压。王叔文被害死,刘禹锡、柳宗元等人被贬谪到偏远的地区,只进行了146天的“永贞革新”就这样夭折了。

刘禹锡先被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县)司马。在偏僻的朗州,他写下了一系列的寓言诗、讽刺诗,对政敌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如在《聚蚊谣》中,就把他们比作渺小而可恶的蚊虫。

近十年之后,刘禹锡才被召回京城。此时的朝廷中并没有任何新气象。一天,他到街上散步,听到很多人都在谈论去道士庙“玄都观”赏桃花的事,联想起这些年来保守派大力培植起自己的势力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诗表面上是写赏花,实际上却是在讽刺当局。“玄都观”暗指朝廷,“桃千树”喻指那些投机取巧新得势的权贵。而纷纷去看桃花的人正是趋炎附势,奔走权贵门下的小人。

这诗很快就传开了,刘禹锡因此很快又被发落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此后,又先后被迁为夔州(四川奉节一带)及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一直在外十多年。直到唐敬宗宝历二年,大臣裴度向皇帝推荐刘禹锡,他才第二次被召回京城。

在回京的途中,刘禹锡来到了扬州,正巧遇上了老朋友白居易。白居易感慨万千,写了一首诗送给了刘禹锡: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可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 多。

诗的大意是,你为我斟酒让我畅饮,我与你用筷子叩击着盘碟唱歌。你才华横溢写诗堪称国手,命运不济却无可奈何。放眼看是风光无限,而你却是那样的寂寞。

满朝人员都在晋升官职,而你却那样坎坷蹉跎。我也知道这是因为你的才华、名声而受到的打击,但二十三年的打击也太过分了。

刘禹锡也当场赋诗一首回赠白居易: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全诗的大意是,巴山楚水那些荒凉的地方,23年来我就像被抛弃在路旁一样。想起老朋友时,只有吟起那《思旧赋》,估计回乡之后,反而会像那烂柯人一样啊。沉船的旁边,千帆在竞发;病树的前头,万树在争春。今天听了您的这首诗歌,我将借着酒劲更加振奋起精神。

这首诗既写了自己的遭遇,更表达了那奋发向上的精神。特别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写得乐观豪放,形象生动。

很快,刘禹锡又回到了长安,这时宪宗、穆宗、敬宗皇帝都已经过世,朝廷里大批人又换了。这年春天,刘禹锡又来到了玄都观,他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象,后两句寓意双关,借问道士归何处,问那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如今又到哪里去了,我不随波逐流,虽受尽挫折,但今天还是回来了。

刘禹锡乐观豁达,这从他被贬后的诗文中也可以看出。他曾经写有一篇极短的散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寥寥81字,写出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了他身陷逆境却处之泰然,身居陋室却心态安然。因为他坚持理想,不改初衷,强调的是一种“唯吾德馨”的境界。

他写的《秋词两首》也是这样:

一首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另一首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悲秋,从来就是文人吟唱的主题,一般写得凄清而肃杀,刘禹锡却在这两首诗中把秋天描绘得豪情似火,气势如虹,一反悲秋的老调。他赞美秋天的生气勃勃,告诉人们“秋日胜春朝”。

晚年的刘禹锡回到了洛阳,担任太子宾客,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他依然乐观开朗。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的最后两句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意思是,不要说已经是桑榆晚景了,而那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通红啊。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的比喻,表达出了一种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到了晚年,一个个朋友相继去世,他读到白居易的悼念亡友的诗作后,就回赠了一首。其中第五、六句是“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以树叶的更新、波浪的更替作比喻,说明了新陈代谢是普遍的自然规律,人的生命也不会例外。

这就告诉人们,朋友去世自然伤感,但也不必无尽地悲伤,新的必然要替代旧的。这既是对白居易的安慰,也阐述了正确的生命观。

刘禹锡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文,留下了壮阔的胸襟和雄伟的气魄。他告诉人们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对待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