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味道.散文】​陈广彬||不尽是回想

 颍州文学 2022-02-07

                                        

                                        

不尽是回想

                文/陈广彬

已是除夕了,妻加班,儿忙里忙外,准备贴春联。
斗室外,大路上不时传来宣传车大喇叭,反复播放禁放烟花爆竹、禁燃大盘香的通告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一个人躺在斗室小床上,二楼剁饺馅声紧一阵慢一阵,分分秒秒传递着新年渐近的脚步声。今年,别说禁燃禁放,就是放开了,卧床养伤的我也无法如年少时那般“爆竹声中一岁除"。
父亲过世已逾三载。外间,母亲独自一人包着饺子。思绪不觉回到年少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百业待举,改革开放的时代大幕刚刚拉开。物质的匮乏使之每逢过年年味特别浓。家家户户,无计贫富,蒸炸炖烧煮把人间烟火燎得通红。小孩子盼过年,除了盼吃好穿好,更盼的是玩好。
父亲厂子工作属于季节性的,每年一到年底,年里年外赶上有活的年景,能一直忙到春上。但不管忙与闲,办年,父亲从来都是极传统极认真的。他负责采购,母亲负责变为各式各样美食。
“闺女要花儿要炮"。一到过年,每当母亲阻拦,不让买鞭炮时,父亲一面给我钱,一面端出传统这句老话。在母亲照例那句“你就惯着他吧,看能惯出啥结果"的埋怨声中,我已和同院小伙伴一溜烟欢天喜地飞跑去买炮仗去了。
现在想来,当时对母亲的不理解也全化成美好回忆的一部分了。那个年代,全家只指望当工人的父亲一人工资糊口,有点儿钱买醋买盐买酱油,够吃上一阵儿的,哪还有什么闲钱供化为一道青烟一地纸屑的!年少的我哪能虑及于此。
 “过年过年,过个啥呢,哪还有啥年味!"外间传来包饺子的母亲的嘟哝,“连个炮也不能放。以前你们小时候,不叫你们放,还能过好个年?!”
谁说不是呢。那年月,过年放鞭炮都有个讲究。从除夕到正月十五都有着讲究。
除夕日,中午开饭前得放挂鞭;晚上年夜饭前得放挂鞭。大年初一,天不亮,开开门,先放三通开门炮,劲爆是原则,火药越足越好,越响越好。接着就是争先恐后地燃放一大盘鞭,算是接年。一千头的、二千头的、五千头的、八千头的、一万头的……随着收入增加,一年一年加码。有接,就有送,年初三,不论早晚,又是一挂鞭。大年初四到十四,算是走亲串友,放不放炮没一定讲究。
光影如龙,烟花如雨。东风夜放花千树,正月十五大似年。元宵节的当晚,除去饭前要放鞭,饭后更是比谁的花炮放得多、花样新。
厂子同院的小伙伴也不知是谁烟花放完了,再向大人要钱买,不能得偿所愿,发明了用光秃秃的法国梧桐树上结的绒球浸透汽油点着火,在地上追着踢来踢去的新花样。不知烧毁了多少只鞋,不知多少次差点儿引发火灾。
那时过年,最吸引人的,除了各种吃食和十五的烟花,就数大年初一拾鞭炮了。
由于满心惦记着初一一早起来到处拾落地未燃炸的鞭炮,尽管大人们反复唠叨让守岁一夜不睡,天一明起床放炮接年,小孩子们还是早早睡下。
子夜十二点才过,有些人家便急不可耐乒乒乓乓赶早将年接回家。熟睡中小点儿的孩子不知道,大的孩子没条件的摸着黑,有条件的打着灯笼或手电筒,带着一应器具,已经是满世界的拾鞭炮了。
年初一的下午,匆匆扒扯点儿午饭,同院的小伙伴们如万国博览会一般,都将自己拾炮的战利品从家拿出了来,在空旷的厂区大棚下一比战果。到了晚上又聚了来,耀武扬威的在众人面前,将摸着黑拾来的各处各家的落地炮变着花样显摆。
有捻的,点了听响;无捻的,剥开,点着哧花。更有将无捻的落地炮剥开,药汇集,撒些食盐,拌匀,重新用废旧报纸卷上,加个捻子,火一点,嗞嗞啦啦,当烟花放。
一年又一年,春节期间鞭炮烟花放下来,多可喜,亦不无可悲。
至于一个小伙伴兜里装着个大坠子,不知让谁悄悄从身后掏出点燃后又放回兜里,将兜子炸飞,只能算是有惊无险。
有惊有险的,大约是一九八三年的春节。不知是年底厂子里的活不像上年那么多,还是涨了一级工资,一向从不保留,支持我放鞭炮的父亲,此番不仅买了盘比上年大一倍的大年初一接年炮,居然还冒着炮火硝烟亲自上阵,替我拾落地炮。
就在满载将归之际,看他一个蹲身,我的目光也下落在了一片碎纸屑中一个大坠子上。还没及定睛细看,“乒"的一声大炮炸响。接下来,一个年下,父亲都戴着副墨镜,出了十五,方才重见天日。
烟花鞭炮给年节增添喜庆、乐趣的同时,孕危于机。有惊无险也好,有惊有险也罢,忆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年春节发生在小城的一次烟花事故,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就是在当下,老城区人民路也是全城最繁华的地段。当年的人民路从阜阳饭店、百货大路口向西直到古楼路口,两旁都植有枝繁叶茂、荫蔽日月的粗大的法国梧桐。路段中央是繁华中的繁华、中心的中心所在。路南县委、县政府东面斜对过便是被称做大教场的地方。
大教场最北端正中是大观礼台,旧时用作操练士兵,解放后作为举办大型公众活动和人们平日休闲的场所。这年的正月十五便打算在此举办一场群众烟花会。当天晚上,来自全城及十里八乡赶过来的老百姓把整个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大人们踮着脚,小孩子们骑着大人们的脖,每个人充满无限欢喜和期待。可谁也未料到,一场悲剧正徐徐拉开帷幕……
要到城里大教场看烟花,住在城东南郊的我几乎要斜穿过整座城。向父亲要了钱,母亲也不知怎么的慷慨起来,也给了些,但严格规定到城里买了花炮就回来,要放就在厂子大棚北的空地上放。
揣着父母所给双份的开销,我和一个小伙伴一路风驰电掣摸着黑向城里赶去。等到了人民路,向前向后便都挪不动了,来大教场看十五烟火会的人摩肩接踵。好容易随粘稠的人流挤到大教场对过,路南的新华书店外花炮集中摆放摊位,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烟花给人带来的兴奋劲儿,顿时将穿越整个的疲劳感一扫而空。花光了所有的钱,换得一大布袋的花炮,哪还有那个心思顾及去对过挤得跟什么似的大教场看烟花会!
正月十六的上午醒来,躺在床上便听见斗室窗外,厂子里的大人们戚戚喳喳议论纷纷,才知道昨晚大教场烟花会发生踩踏事件。死伤多少人,不确知。确悉的是一早光清理现场踩掉的鞋子等物什,就运走好多车。庆幸因急着回来燃放自己买的花炮而躲过一劫的同时,后怕使心惊、使胆寒……
外间,贴完春联的儿子跟奶奶抱怨,过年了也不管放炮,一点儿年味都没有。斗室外,大路上又传来宣传车播放的禁放烟花爆竹、禁燃大盘香通告声。
是啊,与增添节日气氛与乐趣的传统比,安全、环保毕竟为与时俱进之举。然而,话虽这样说,烟花爆竹也毕竟承载了多少人年少岁月过年时无穷的、不可磨灭的人生记忆。
人啊,回忆总是美好,尤其是一旦上了年纪。正所谓,可禁的是燃放,不尽的是回想……



作者简介:陈广彬,字遇安,号啸晚斋主人,70后,安徽阜阳人。做人、为文,尚心如止水,方行云流水。文字有发表,有获奖。

热文榜
【赛讯】关于举办“我的春节味道”主题征文大赛的通知
【赛讯】“洄溜古镇杯”乡愁主题全国散文大赛获奖名单(附终评委名单)
【征稿】《颍州文学》第四期纸刊征稿中!
【序】王宗仁||《光阴有痕》序
【春节味道.散文】淮战科||家有高堂年味浓
【春节味道.散文】刘久锋||似水流年中的年味
【春节味道.散文】张蕴青||不褪色的年味
【春节味道.散文】尚宗汉||赶年集
【春节味道.散文】耿晓丽||追忆儿时的年味
【春节味道.散文】赵畅||曾经的山村年味
【春节味道.散文】张玉东||豆香清悠远
【春节味道.散文】李荣福||平定美食数饺子
【春节味道.散文】韩敬文||那幸福悠长的“年味”
【春节味道.散文】王新芳||煎饼里的年味
【春节味道.散文】刘会生||我留恋那浓浓的京华年味
【春节味道.诗歌】方向||行走在纸上的祝福(组诗)
【春节味道.散文】起司加白||秧歌
【春节味道.散文】赵友坤||犹忆当年年味浓
【春节味道.散文】王颖||回家过年
【春节味道.散文】李雁春||品味年味儿
【春节味道.散文】周明金||杀年猪
【春节味道.散文】王散木||难忘家乡的嗨子戏
【春节味道.散文】小小崔||香香甜甜腊八粥
【春节味道.散文】刘建安||放爆竹
【春节味道.散文】包容||年味
【春节味道.诗歌】孟萌||年味(组诗)

邱华栋、阿来、徐则臣联袂推荐,王宗仁作序。点击链接,购买主编肖龙散文集《光阴有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