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奥观察|张艺谋及主创团队详解开幕式的传统美学 自信从容向未来

 cxag 2022-02-07

2月5日上午,北京2022年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等人介绍相关情况。谈及这场开幕式的特点,张艺谋说:“规模不是最大的,表演也不是最多的,但融合了很多创意,这些创意理念集中表现了人类在面对艰难时刻的那份温暖,和一起面向未来的勇气。”
本届冬奥开幕式主创团队通过独特的创意,展现中式浪漫美学和人文情怀,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自信从容的中国。观众能够看出,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艺谋团队坚持中国传统美学的创意理念,从塑造中国形象、中国符号,走向更加注重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的肌理表达、内涵表达。
中国文化融入开幕式每一分钟,体现更深层次文化自信
“因为要'简约’,就要把中华文化的元素融入开幕式每一分钟。”张艺谋说,本届冬奥会开幕式着重通过多个创意亮点展现传统中式浪漫和美学。
“开幕式当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是完美巧合,寓意万物生长、新的开始。”谈及创意来源,张艺谋表示,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国人观察自然的古老智慧,展现春夏秋冬时节更替中的如画江山,饱含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诗意气韵,蕴含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
在展现方式上,从“雨水”开始,到“立春”结束,二十四节气变身为“倒计时器”。开幕式设计团队将每个节气选取一种代表性意象,配以或唯美、或动感的冬奥和冰雪画面,与奥运主题紧密契合,实现古今相通、耳目一新。开幕式视觉艺术总设计蔡国强举例说,“提到清明,大家都会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与运动员训练时挥汗如雨有某种相通之处,节气的风物意象与冬奥紧密相扣。”
对于二十四节气能否为外国观众所理解,张艺谋坦言也曾忐忑:“我们反复斟酌,尽量用外国人看得懂的方式阐释节气的意义。艺术是共通的,要坚持文化自信,相信外国观众能够感受到我们想传递的唯美意向。”
冬去春来。倒计时短片结束,一段以“立春”为主题的表演中,数百名演员手持发光杆营造光影互动的美感。
“每一根发光杆在'冰面’映射出层层绽放的花朵纹理,象征春的勃勃生机。天空中出现绿色的'立春’字样焰火,让'春来到、万物苏’的振奋和力量直冲云霄。窗格内柳条摇曳,在裸眼3D的立体效果中,观众如同置身绿意盎然的江南园林。”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说,该节末尾,一朵蒲公英缓缓飘扬在场中,场地一侧的儿童轻轻一吹,种子随风飘散,逐渐升空,幻化成璀璨焰火,完成了由裸眼视效到物理空间再到实境表演三者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联动焰火表演,实现了由“地”到“人”再到“天”的观念延续。
“约50分钟的奥运会入场式环节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巧思,观众势必感到冗长乏味。”王志鸥介绍,为此视效团队在竖屏的“中国门”和地屏上运动员的行进路线上特别设计冰雕中式门窗纹样,寓意开门迎客,地屏窗外则轮播中国一年四季的大好河山。“我们的门窗纹样大概变化了三四十次,体现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丰满感。”张艺谋说。
人文情怀与科技创新相得益彰,从容共述中国故事
开幕式工作部演出策划主管陈婧玮在工作日志上记录着“3000人”这个数字。参与本次开幕式的约3000名演员中,没有一位专业演员,开幕式也不再使用“人海战术”。“人文情怀与科技创新相得益彰,从容共述中国故事。”陈婧玮说。
在“放飞和平鸽”环节,孩子们手拿发光的小鸽子自由欢愉地奔跑,与脚下晶莹闪亮的“星星雪花”嬉戏互动。“这一表演,由视效团队结合AI实时特效团队开发的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大规模位置识别与实时图形渲染系统完成。该系统无须表演者穿戴任何设备,基于视频信号即可完成同一时间内对600多名演员的位置追踪,其高精度、低延迟等特性使现场直播画面更自然、更逼真、更浪漫。”王志鸥介绍,在1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上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么多名演员逐一进行动态捕捉和实时互动的表演,全世界还是首次。
“和平鸽环节只有短短三分多钟,但让我深深体会到文化自信是多么重要,唯有这样才能呈现自然、轻松、自信、快乐的状态。”张艺谋说,对于团队而言,不演、不编排、不排队、不整齐是一次颠覆,他们抛弃了过往,选择了全新开始。
在“冰雪五环”展示环节,一滴墨从天而降,逐渐幻化为黄河之水,滔滔不绝,在场地上奔流。“山水画”与“黄河水”的观念相结合,展现了一幅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图景。飞流直下,奔汇成“冰”,场地中央“一方水”从“冰面”中升起,凝固成冰。当其升至最高点时,由激光点亮为冰立方。水墨动画风格的运动人形和冬奥会历届举办地名称在冰立方中变换闪烁。随着冰球运动员的挥杆,冰球冲出,冰立方在激光雕刻效果下渐渐碎裂,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在冰立方中逐渐显现,缓缓升空……
“屏幕中的水流图像,是经过图像处理算法,机器'学习’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建立水墨纹理特征模型,以此生成风格化的山水图像。我们将三维动画转化为激光机需要的点位数据,并实现快速的效果迭代,满足创意更新需求,这是数字科技对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解构与重塑。”王志鸥说。
对该环节的创意设计,张艺谋评价:“有科技含量、有文化韵味、又有炫酷的现代感。数字光影的'冰雪五环’与'巨型雪花’交相辉映,这是人类文明与奥运精神的交流与对话。”
从“我”到“我们”,从“讲历史”到“向未来”,背后是自信心的提升
“整个开幕式表达一句话:全世界不同的雪花汇聚在北京,成为一朵人类共同的雪花。”张艺谋说,本届开幕式从设计之初就确定,不再过多呈现中国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因为2008年奥运会已经作了充分展示,而这次希望从展示“我”变为展示“我们”,展现“一起向未来”这样人类共同的情感,描绘今天的新时代。
张艺谋举例用一中一西两句话形容——李白的诗“燕山雪花大如席”和西方俗语“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从倒计时开始,到孩子们唱出“万千雪花竞相开放”,最后的主火炬也是一片雪花,“这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一种贯穿,每一朵雪花、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汇聚在北京,就会成为一朵最璀璨的雪花。”
“屏幕中,我们看到AR(增强现实)雪花在地球的映衬下同步下落汇聚,象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雪花遨游天际,最终飞回地屏中心。在万众瞩目下,一个含有所有参赛国家和地区名称、长约15米的雪花形火种装置缓缓升起,浪漫纯洁、熠熠生辉,闪耀'鸟巢’中央、直击观众内心,象征全世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主创导演张文海阐释道,“特别是在疫情下举办的本届冬奥会,这朵雪花讲述的不仅是'我’的故事,更是'我们’共同的未来,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昭示全世界必须团结互助,才能战胜困难。”
张艺谋表示,百年奥运历史上,第一次有这样的主火炬,全部参赛国家和地区的名字都在上面。“雪花主火炬没有只讲中国故事,讲的是大家的故事,开幕式不再只为'我’去表演,而是为了大家去表演。从'我’到'我们’,从'讲历史’到'向未来’,这背后当然是国家实力和地位的提升,中国人自信心的提升。”
奥林匹克会旗入场后,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们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飘荡全场。张文海说:“阜平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曾经贫困的山区如今旧貌换新颜,孩子们也戴上河北民间艺术家设计的'虎头帽’,站上奥林匹克大舞台,用质朴歌声诠释'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理念。”

在致敬人民的环节,来自世界各地的76名年轻人同向同行、并肩向前,走过之处形成一条由照片组成的影像长河,展现全世界休戚与共、共克疫情的画卷以及运动员为梦想拼搏的激情瞬间。“这是一个伟大的瞬间,我们敞开博大的胸怀,找到人类最朴实共通的地方,号召大家要'一起向未来’。”张艺谋说。(本报记者 杨文佳)

图片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