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不说“目不识一”?

 读书和做人 2022-02-07

为什么不说“目不识一”?

有一则寓言故事叫“万字难写”,说的是一个不识字的富翁,请了教书先生教儿子写字,先生画一横说是一,画两横说是二,画三横说是三,富翁家的儿子据此认为写字很简单,不用再花钱请先生。后来富翁想邀请一个姓万的朋友来家做客,让儿子写请贴,儿子写了一整天也没写够一万画。这则故事当然有它的寓意,不过我今天引用它是想说明一般情况下学写字都是先从写“一”字开始的。

那么,为什么形容一个人不识字要说他是“目不识丁”,而不是“目不识一”?当孩子向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竟一时无言以对。

“目不识丁”是常用成语,它的意思我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使用也不会用错地方,但为什么是“目不识丁”,而不是“目不识一”呢?我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难道古时候是先从“丁”字开始学起的?如果是说“丁”字的笔画少,那么“一”字的笔画更少,一画的字除了一,还有乙。二画的字除了丁,还有十,还有八,还有人,等等,那为什么偏偏说一个人不认识字就说他不识“丁”呢?

《现代汉语词典》对“目不识丁”是这样解释的:《旧唐书·张弘靖传》有言'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丁”应写作“个”,因为字形相近而误。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

对于该成语的寓意,后人基本没有争议。而对于这一成语的起源,则一直没有定论。《现代汉语词典》里用“据说”两个字谨慎地表达了该成语来源的一种说法,同时也透露出编者对这一说法的肯定性倾向。“不如识一个字”比“不如识一丁字”更能与“挽得两石力弓”对应。篆文“丁”与“个”相似,传写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抄错,人们以讹传讹,逐渐变成了习惯,所以“目不识丁”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较不得真的。

有问题,找答案,寻解释,在现有条件下,相对容易。难的是提出问题!学问学问,学习首先得会问,问题是进步的起点。所以,对小孩子们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要大声鼓励,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小心翼翼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

教学相长,不要再觉得大人天然就是知识的掌握者,有时候孩子反而能做你的老师。被孩子问住也没什么好丢人的,要学会放低姿态,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