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美的未完成艺术品

 锦里春风故人 2022-02-07

完美的未完成艺术品

撰文/徐波

在夏尔·波德莱尔的艺术评论《一八四五年沙龙》一文中,读到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英文是这样:“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a work that is 'complete’ and a work that is 'finished’; that in general what is 'completed’ is not 'finished’, and that a thing that is highly 'finished’ does not need to be 'complete’ at all; and that the value of a telling, expressive and well-placed touch is enormous, etc., etc.,from all of which it follows that M. Corot paints like the great masters.”(Charles Baudelaire, The Mirror of Art, trans. and ed. by Jonathan Mayne, New York, 1956.
 
这段话表面上看意思很清楚,理解起来好像不应该有什么困难。然而,我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本《一八四五年沙龙》中没有看到同样意思文字。由于我不懂法文,而中文本又是从法文翻译过来的,所以我搞不清楚是中译者把意思译丢了呢,还是我读的英文本译者把意思译多了?对照另一个援引了这段文字的英译中的书籍,即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杜里的《艺术批评史》,该书中译者干脆把这段话译错了。 

柯罗的风景画

柯罗的风景画

当然,我不是要责怪中译者,翻译外文著作是挑重担走长路,偶尔出错,实在难免。我是觉得如果真如英译者所译的那样,这段文字就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艺术现象。它是波德莱尔在论及风景画家柯罗时的一段表述。从上下文来看,这是在评论柯罗的风景画,认为其画作质朴新颖,有时甚至显得有些“笨拙”,作品看起来就像没画完一样,于是有人误以为柯罗不会画画。波德莱尔为柯罗辩护,认为天才的创作其中每一个因素都经过充分观察、理解和想象,其作品都恰到好处。接着,波德莱尔有上述那段妙论,我是这样翻译的:“'完工’的作品与'完成’的作品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一般说来,'完工’了的不见得是'完成’了的,而且,一件'完成’得非常好的作品完全不一定是'完工’的;生动而富于表现力的,恰到好处的笔触有巨大的价值……因此,柯罗先生是像大师们那样在画画。”
 
波德莱尔在“完工”与“完成”两个寻常语汇之间作了细微的区分,于是使它们显得非常敏感,需要仔细琢磨。我认为,波德莱尔所谓“完工”的作品,是指艺术家创作过程结束,经过最后的润饰,作为成品交出来的完整的作品;而“完成”与“完工”不能混淆,只要艺术家的灵感、创意已经淋漓尽致地得到了表现就算完成。因此,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最后完工的那些作品,其中有的在本质上已经完成,或者说不一定需要完工,艺术家天才的神来之笔价值巨大!循此思路,只要是艺术杰作,严格来说没有未完成的,只有未完工的。波德莱尔这样理解“未完成”艺术现象,欣赏未完成艺术品,应该是19世纪崇尚原创,崇拜天才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的表现。
 
从绘画、雕塑、建筑、诗歌到电影、音乐,整个艺术领域几乎所有门类,都有杰作是未完成的作品。其中不少是我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达·芬奇的绘画《东方三贤来拜》、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被缚的奴隶》、莫扎特的《安魂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高迪的建筑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奥森·威尔斯的电影《风的另一边》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从古到今各个时代,有不少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没能善始善终,而是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上述波德莱尔的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未完成艺术品的审美价值,照他的说法,真正好的艺术品不一定必须是完整的,我们应该看重其中的天才创意。正如音乐评论人辛丰年先生在论及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时所说:“这是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品,而且连舒伯特自己写到第二乐章也难以为继,只好搁笔了。'未完成’实是已完,有些人妄想续貂,只能是多此一举。”当然,未完成的艺术品之所以引人入胜,除了大师的神来之笔外,还因为它们的不完整讲述了一个本不应该为人所知的故事。它们悬置于一种形成状态中,为我们了解艺术家的构思、创作过程,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提供了新的视角。

瓦萨里像
 
未完成艺术品成因很多,环境的变化,艺术家的突然死亡,资金短缺,或仅仅是缺乏灵感或创作兴趣转移,这些都可能造成创作中断,从而使艺术品不能正常完成。在欧洲艺术史上研究得最透彻的未完成艺术品,恐怕要数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那些未完成作品。然而,长期以来,探究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未完成作品的成因一般都遵从瓦萨里的说法,那就是主要归咎于艺术家的个性。

列奥纳多·达·芬奇:《东方三贤来拜》
 
瓦萨里在《艺苑名人传》中对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留下大量作品未完成有解释,他认为二位大师的完美主义,加上非凡的多才多艺,经常使他们从一项工作跳到另一项工作,在迫不及待的努力后,造成大量的作品没有完成。在论及达·芬奇时,瓦萨里认为:他技艺精湛,对艺术有非常好深入的理解,然而,他的创作经常半途而废,因为在他看来,人的手似乎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实现其艺术构想。而在谈到米开朗基罗时,他给出几乎了同样的解释,认为艺术家追求难以企及的完美,同时,米开朗基罗的未完成作品反映了他思想的崇高,这种崇高性一再超出了其力所能及。最典型的例子是1481年达·芬奇受佛罗伦萨斯克皮托的圣多纳托修道院的奥古斯丁修会的委托,要他创作《东方三贤来拜》。他画了几份草图,开始了这项工作。然而,他在画室中反复描画图中人物,痴迷地创作这幅作品,虽然作品表现出非凡的创新,但自己始终觉得不满意。因此,不到一年后,他决定为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扎工作,随公爵去了米兰,最终决定放弃这件作品,留下了未完成的艺术杰作。
 
关于米开朗基罗的未完成作品,于尔根·舒尔茨在1975年发表过一个较为全面的研究《米开朗基罗的未完成作品》(Michelangelo's Unfinished Works, The Art Bulletin , Sep., 1975, Vol. 57, No. 3.)。文章回顾了文艺复兴以来各个时代的理论家对米开朗基罗的未完成作品成因的解释,认为1718世纪没有超越瓦萨里的看法,到19世纪拉斯金和德拉克罗瓦等人也没有抛弃瓦萨里的观点。现代艺术史家们提出了更深奥的理论,去分析艺术家心中的致命的矛盾,认为是这些内心的冲突阻止了他完成其作品。例如,1913年,索德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的基督教主题与石雕这种异教媒介之间的冲突;1935年,贝尔蒂尼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发现了一种矛盾,即力求形式的稳定与动态的表达之间的矛盾;1959年,埃纳姆看到了米开朗基罗对艺术家自主性的追求与精神上的屈从之间的冲突,等等。“每一种理论不仅是推测性的,而且非常复杂。没有一种解释得到普遍的认同。”好像就由于这些解释的失败,最近的研究要么退回到谨慎的相对主义,允许对许多未完成的作品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要么采取一种态度,即拒不承认问题的存在。1967年,有专家宣称“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没有未完成的问题。或多或少出于好意的赞助人经常干扰他的工作,这是他人生的不幸。”

卢浮宫藏《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藏《年轻的奴隶》、《奴隶阿塔拉斯》、《觉醒的奴隶》和《有胡子的奴隶》

佛罗伦萨旧宫藏《战胜者像》

舒尔茨认为,上述解释显然都不令人满意,回避问题也不是办法。米开朗基罗亲自雕刻的42件大理石雕刻作品中,有24件(几乎是总数的五分之三!)是完全没有完成或部分没有完成。这一统计数字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的惯常做法完全矛盾。当时,把作品留下来不完成是不多见的情况。一个艺术家未完成的雕像通常会交给另一个人去完成,或者被保存起来,以备将来可能完成或挪作他用。不仅那个时代执着于要完成作品,米开朗基罗本人也更愿意完成作品。然而,在仔细研究了全部24件未完成作品后,舒尔茨认为,其中有3件是由于艺术家自身无法掌控的环境因素而抛下未完成的,另有7件作品的历史非常模糊,无法解释它们未完成的原因,其余14件作品被弃置不用的过程大致可以重建,这些作品包括佛罗伦萨的圣母怜子像,教皇尤利乌斯二世陵墓的7尊雕像,以及美第奇家庙的6尊雕像。

美迪奇家庙的《圣母子像》

 美迪奇家庙的《暮》(左) 洛伦佐·美第奇(中间)《晨》(右)

美迪奇家庙的《夜》(左)     朱利亚诺·德·梅第奇(中间)  《昼》(右)

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陵墓的7尊雕像之所以最终没完成是艺术家自愿放弃。现藏佛罗伦萨学院的4尊奴隶雕像和现藏卢浮宫的两尊奴隶雕像,以及现藏佛罗伦萨旧宫的胜利者雕像,都是因为陵墓设计方案变动而遭放弃的。美迪奇家庙有6尊未完成雕像,包括《圣母子像》、《洛伦佐像》和四座寓意雕像。虽然家庙的设计方案也一改再改,不过它们没有完成的原因却不完全在此。米开朗基罗可能因为政治原因对美第奇家族的家庙产生了反感,在后来的岁月里,他出于同情而成为了共和党人。同时,他可能担心过于积极地参与家庙的建设会使他受到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继承人的起诉。或者,出于艺术方面的原因,他可能已经达到了某种境界,不再愿意完全按照原计划行事。一句话,多方面的原因最终可能导致米开朗基罗对这个项目的不满。

佛罗伦萨的《圣母怜子像》
 
众所周知,佛罗伦萨的《圣母怜子像》是米开朗基罗唯一试图毁掉的作品。他在16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了创作这一作品。1555年底前的某个时候,他勃然大怒,试图砸碎它,最终被仆人拦住了。后来,他把碎片交给了一个朋友,后者让学生提贝里奥·卡尔卡尼将它们重新组装并修复。这些仍然可见的损伤痕迹表明,米开朗基罗的愤怒是针对耶稣左腿周围区域。现在,我们知道米开朗基罗在使用这块石头时遇到了困难。这块石头非常硬,而且有缺陷,这让他付出了很多代价,其中包括失去了圣母肘部的一块,可能还让他失去了基督的左腿,因为不仅这条腿现在不见了,而且雕像上也没有可以用来雕刻的石头。它的残肢被榫眼固定,并且曾经存在过这一雕像的残腿。米开朗基罗去世两年后,从他的房子里清理出了一块这一雕像的碎片。如果米开朗基罗被迫要另外增加一条腿,这将是他最后绝望的充分理由。拼装在文艺复兴时期并不常见,被认为是技术不成熟的标志。对于米开朗基罗这样的艺术家,对石料的整体性有着近乎神秘的观念,这一定是一种失败和罪过。米开朗基罗忍无可忍,无法忍受环境强加给他的妥协。
 
很明显,某种形式的不满或不如意确实阻止了米开朗基罗完成上述所有作品。但只有在《圣母怜子像》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正确地解读了它的历史,那么它的未完成才真正是基于米开朗基罗不能容忍错误,就像开头我们援引瓦萨里所说的那样。另外,在尤利乌斯二世墓和美第奇家庙,我们看到的不是错误而是变化使他未完成作品。
 

变化、不断改进和改动是米开朗基罗绘画和建筑手法的常见特征。每幅壁画风格上的差异表明,米开朗基罗在创作过程中,以一种不断改进的做法来创作每一幅壁画。甚至在涂颜料的瞬间,他都会改变主意,正如两幅壁画中许多片段所示,壁画的轮廓与草图上的不同。人们可能会认为,大理石雕塑不适合以这种方式即兴创作。事实上,米开朗基罗设计雕像的过程是非常有条理的。然而,不断的修改似乎也是他的雕塑方法的一部分。不断的自我批评和随时准备放弃设计方案是米开朗基罗创作方法的核心。米开朗基罗把作品中令他不满的部分蔑称为“错误”,这种观点表达了他为自己设定的严格标准,而我们可能更喜欢“不完美”这个词。这是一种费力的方法,即使是在像绘画这样灵活的媒介中也是如此。在绘画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相对容易地修改。但在石头这样的媒介中,那一定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人们无法想象米开朗基罗在没有强烈的个人兴趣去完成雕像的情况下,会坚持解决这些令人生畏的创作难题,也无法想象米开朗基罗会有一个意志坚定的赞助人,拥有权力和资金来坚持完成一项委托。他的方法的本质是,如果没有完成它的诱因,它就无法完成。事实上,愿意在任何时候考虑修改或修正,意味着愿意在任何时候放弃已经开始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米开朗基罗所有的雕像都有残缺不全的风险。由于舒尔茨把未完成主要归咎于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方法,所以他说:我们应该庆幸的是,只有五分之三的作品是未完成的。

马佐拉的《长颈圣母像》

 
意大利风格主义画家弗朗切斯科·玛利亚·马佐拉,又称为帕尔米尼亚诺,是一位不可救药的完美主义者。他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来研究如何表现《长颈圣母》的优美,以至于他在1540年还没完成这幅画就去世了。经过仔细的考虑,该画的赞助人决定还是把这一祭坛装饰画安放在教堂里,因为它本来是为装饰祭坛而画的;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赞助人要求增加以下铭文作为它的未完成的解释:“不幸的命运阻止了弗朗西斯科·马佐拉在帕尔马完成这件作品。”

布朗的《接过你的儿子,先生!》
 
除了在艺术上追求完美而导致作品无法完成外,有的未完成作品后面有着动人故事。《接过你的儿子,先生!》这幅是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福特·马多克斯·布朗的作品。它的创作被令人心酸的变故所打断。艺术家描绘了他的妻子艾玛把他们的孩子亚瑟交给他的情景,观者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这位父亲。从构图上看,这样画是为向弗兰德尔绘画杰作《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致敬。不幸的是,亚瑟在仅10个月大的时候就去世了。布朗悲痛不已,最终没能够完成这幅神秘的画,留下未完成的作品作为痛失爱子的见证。

爱丽丝·尼尔的《黑人应征入伍者》
 
20世纪肖像艺术家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经常邀请陌生人坐下来画像。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詹姆斯·亨特,并请他做她的模特。那是1965年,正值美国当局决定向越南战场增派军队,亨特刚刚得知自己应征入伍,一周后要离开美国。第一次坐下来,尼尔画了大部分脸和手的草图,但亨特没有从战争中回来完成这幅作品。虽然没有完成,但是画作捕捉到了亨特的表情和内心的悲伤,所以尼尔还是署上名字,并于1974年在美国惠特尼美术馆她的首次回顾展上展出。
 
未完成作品的成因令人着迷,同时,未完成的作品对于专业人士,如艺术历史学家,保护人员和策展人一瞥艺术家的创作实践是非常有用的。正如2016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布劳耶分馆举办的未完成:思想可见展览的策展人凯利·鲍姆所说:“一幅未完成的作品就像一张x光片,它让你透过画作的表面看到背后的东西:更早的版本,预备性的草图,所有通常被隐藏和抑制的底层架构。这让我们对创作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
 
从米开朗基罗的未完成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大师创作的全过程。当一个委托项目需要许多雕像时,米开朗基罗就会同时开始几个雕像,并且雕刻每一个雕像相同的部位,达到相同的完成度。例如,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藏的四个奴隶,很明显他首先雕刻了雕像的腹部和腿。在其中两个雕像中,他继续分别雕出手臂、头部和面部特征。而在另外两个雕像,他才刚刚开始雕刻这部分。如果他的设计方案不变动,那么他会一个接一个地开始并完成这些雕像。然而,米开朗基罗的设计方案时有变动,因而不少雕像经过修改,包括《大卫像》、《皮蒂圣母像》、《塔代伊圣母像》,以及卢浮宫藏《垂死的奴隶》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藏《蓄胡子的奴隶》等都有明显的修改痕迹,展现了他的实际创作过程。

克林姆特的《新娘》
 
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克林姆特1918年因西班牙流感死于肺炎,留下了大量未完成的画作。其中最具表现主义色彩的作品《新娘》展现了画家是如何直接在画布上一部分一部分地作画的过程。左边的区域展示了高度精致的面部和装饰,右边的区域展示了富有表现力和充满活力的素描,也揭示了克里姆特描绘裸体女性人物的技巧。如果该画完成了,这些素描最终是要隐藏在华丽服饰之下
 
当然,更重要的是,未完成艺术品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波德莱尔关于柯罗作品的评论,他关于“完美的”作品完全不必是“完成了的”著名观点,以及尼尔的《黑人应征者詹姆斯·亨特的情感力量必然会引发一个重要的审美问题:一件艺术品何时才算真正完成了?它是否需要看起来是完整的才是完美而又有意义的?

提香的《被剥皮的马斯亚斯》
 
塞尚的《曲折小路》

威尼斯大画家提香的《剥皮的马斯亚斯》中,几近于表现主义的笔触与提香一贯的细腻圆润风格截然不同:五个世纪过去了,艺术评论家和历史学家仍在争论这幅画是否完成了。事实上,“完成”和“未完成”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品味的变化而改变,这使得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从古代到现代,艺术总是追求完整又完美的表现;直到19世纪后期,印象派才尝试了一种更宽松、更自然的技巧,最终标志着美学原则的改变。保罗·塞尚的《曲折小路》的画面上有明显的未上色的区域,所以有人认为该画未完成,也有人归因于他糟糕的视力。还有人根据1903-06年期间他生产了不少类似作品,因而认为他这样做具有实验性,故意“留白”是为了营造特别的景深,突出周边上色的区域。事实上,正如塞尚自己所说:“我必须不断地工作,但不是为了完成作品,这只会吸引低能儿的注意。”

罗丹的《思》

麦达尔多·罗索的《看那个男孩》

透纳的未完成作品《风暴来临前的海景》

从历史上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如多纳泰罗、达·芬奇,尤其是米开朗基罗,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未完成作品。米开朗基罗《被缚的奴隶只有部分雕刻出来了,人物似乎凸现和消失在大理石块中。大师未完成作品虽是无意,但却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展示了它们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了对未完成的狂热崇拜,导致其他艺术家将未完成”作为一种形式风格来有意识的选择。从罗丹、麦达尔多·罗索等雕塑家的“未完成”,到特纳对风暴来临前大海的描绘,这种有意或无意的未完成效果已经被人们称为“未完成风格”。有的艺术家在“未完成“中发现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依赖沉思的观众来推断和完成画面。

老普林尼的《自然史》
 
未完成作品的不完整性具有神秘而引人注目的特点。无论是被弃的、被断的,还是被故意搁置的,未完成的艺术总是有一种魅力。罗马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在其《自然史》中曾提到一些因为艺术家亡故而未完成的画作,他认为“那些未完成的作品比完成了的作品更令人赞赏,因为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留下的草图和艺术家的真实想法,并且在欣赏画作的喜悦中,我们会为死亡中断了画家的创作而感到惋惜。”
 
未完成的艺术之所以如此吸引人,因为它似乎如此接近人类的创造,以及赋予它灵感的思维过程。事实上,艺术家们也会感到无聊,失去灵感的火花,或受到历史和变幻莫测的命运的拨弄,这使得他们可亲而脆弱,最终使未完成的艺术成为一种非常亲切的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