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炮不响了,馍不蒸了,对联不写了,如今拜年也取消了,年味在哪呢

 186book 2022-02-07

我是一个全职妈妈,一个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全职妈妈。拒绝焦虑,拒绝“内卷”,轻松育儿,理性对待婚姻生活,宽容应对婆媳关系,希望我的一些观点能够让你豁然开朗,能够带给你正能量,解决你的现实问题。

文|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两个月来,老妈到南京来跟我一起带宝宝,本来打算过年带着宝宝回老家过年,订了23号北上的票,结果京津一代新冠疫情突发状况,家里每天做核酸,家也不能回了。

本来跟老公约定的是:过年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他陪着他的父母过年,我陪着我的父母过年,可是新冠把我们回家的路阻断了,我们就不能回家过年了。

今天是大年初一,家里是禁止拜年的,维持这样的状态已经两年了,去年也是明令禁止拜年。

否则大年初一正是走亲戚拜年的热闹时候,就拿我们家来说,这一天客人是络绎不绝的,糖果、干果这些东西一天能吃掉几盘子。

今年情景就变了,偌大的房间里,就老爸一个人,孤落落的。

原来的年味儿体现在这些细节上

老爸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老头子,就在老爸这一代人中,有很多人已经不再遵守过节的说道,不再按照过节的时间节点穿衣做饭了,但是老爸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着。

到了炖肉的日子,他一定要炖上一大锅,叫了小辈们来吃肉,到了蒸包子的日子,也必定要蒸上几锅包子,祭祖之后,也要叫了晚辈们来吃。

民间的习俗很多,除了蒸包子的日子,还要做年糕、蒸花糕……年味儿就从这些吃食上体现了出来

还有一些地区过年要蒸馍,大学有一个舍友是沧州的,每逢过年他们家就要蒸样式很多的馍,老太太们手非常巧,可以捏出各种样式的小动物,一揭开锅盖的那一刻,年味儿都冒出来了,真实喜庆十足。

因为老人们的这种坚持,即使家里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了,年味还是存在的,只是“炮竹声中除旧岁”不在了,虽然让老人们不习惯,产生了很多感慨,但是因为一直坚持按照旧岁的过法坚持过年、守岁,所以年味儿还是有的。

关于贴对联,也是极为讲究的,老爸一定要坚持在除夕这一天,中午12点之前,把对联完整贴好,一点也不能马虎。

我们小时候,除夕贴的对联是一个书法极好的大伯给写的,写对联才1.5元。

现在的对联,马马虎虎贴一贴,时间不讲究,有的提前几天就贴好了,有的干脆就不贴了,至于写对联,几乎看不到了。

到除夕这一天晚上,就有一些络绎不绝的拜年的客人了,这些拜年的亲戚朋友,通常是近3年家里没了老人,处在守孝阶段,要赶在除夕晚上走街串巷,提前拜年。

除此之外,还有送礼的讲究,年前要送一波礼,晚辈给长辈送礼,或者是平辈中年龄小的给年龄长的送礼,再或者是有求于人、感恩对方的付出,都可以借着这个节骨眼送礼拜早年。

除夕这一天晚上必定要守夜,这是肯定的,唠闲嗑、看春晚,打麻将,样式很多。

过了除夕之后,大年初一,才是更热闹的时候。

大年初一,拜年大军才正式出动,各家各户,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里,那真实拜年的人络绎不绝。

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我们还小,印象中,每到大年初一,爷爷奶奶家从来都是人挤人,大家高声笑语,说着拜年的话,一定要问的一句话是:“吃了几碗饺子啊!”

奶奶必定会说:“吃了两大碗呢!

还有一些实诚的年轻人,一定要磕头拜年,奶奶不让,然后硬是一头磕在地上,房间里一阵笑声……

一直要到初六,奶奶家一直是忙碌的,那个时候零食可以随便吃,家里每天都热闹,孩子钻来钻去,还能赚不少压岁钱,完全不知道压岁钱给父母带来多少烦恼,那个时候的年味真浓,那个时候的孩子可真开心啊。

这些都是十足的年味儿,是深深印在我们内心的童年啊。

现在的孩子过年几乎感受不到年味

今天早上8点,在家族群里发了一个红包,几乎没有人抢,后来陆陆续续有人抢了,还是大人。

小外甥突然冒出一句:大姨你坑不坑,我在打游戏!

他是起得最早的一个孩子,忙着打游戏。

另外三个小外甥女在群里冒泡已经是9点以后了,还吐槽我太坑了,因为红包都被大人抢了,她们根本没看到,这个时候她们才睁开眼睛。

我们小时候7点钟起床吃饺子,吃完饺子就往爷爷奶奶家跑了。

我问她们过年在忙什么,她们的回答无一不是:玩手机啊!

在她们眼里,过年跟平时放假没有什么区别,家里一点感觉没有

小外甥说,之前除夕这一天必须要去爷爷家一起过,这是爷爷要求的,初一也在爷爷家,还有拜年的人呢,还能拿红包。

现在完全不用了,连个人影子也看不到,爷爷家别墅空空荡荡,那么大的房子,就爷爷奶奶两个人。

年前就更不用说了,姐姐连年夜饭都没有准备,孩子们拿着手机就这样度过了除夕夜。

这真是炮仗没了,馍不蒸了,对联也不写了,新冠的影响下,拜年也取消了。

过年就更变得没滋没味了。

这是现实,新冠疫情以来,每到过年就来一波,拜年的风俗就这样被取消了,真的不知道新冠之后,人们是不是会重新把“拜年”的风俗给兴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