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蓝弧 | 冶塘大河镇(一)

 常熟老李jlr5mr 2022-02-07

冶塘大河镇(一)

——“张墓桥,造得高,范太守,过一遭”

蓝弧

 

范叔临别时的话,引起我极大兴趣,因为我外婆家姓范。我外婆的父亲范均石老先生独自打拚,挣下诺大一份家业。发达时,曾资助数位族中晚辈赴欧美留学。有位已成外国人的远亲曾作过“考证”,称吾范家为范仲淹第n代孙。

我作过一些粗疏的调查,也查过不少正史,知常熟范姓大都从吴县迁来,而范仲淹本人,只是在他生命中的很短一段时间内,在苏州呆过。据宋史《范仲淹传》载,范十代祖范履冰陕西彬州人,则天时任宰相,故举家迁西安,四代祖任浙江丽水县丞,因战乱长期滞留江南,遂定居吴县。但范仲淹本人生于除州,乃翁范墉任宁武军节度掌书记,范为继室谢氏所生。二岁丧父,母亲携儿改嫁山东淄州常山县朱姓人家,范钟淹也因此改名“朱说”。少年时范仲淹得知自己本乃吴县范姓大族,遂离家出走,22岁时免费就读于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26岁中进士,27岁接母归,复范姓,名仲淹,字希文。范仲淹曾任不少地方的地方官,如苏州,绍兴,镇江,泰州、兴化等,可从没真真正在吴县定居过,因为他的家在河南,他母亲去世前也一直住在河南。范仲淹1651年逝于徐州,葬于河南应州万安山。

有鉴于此,我一直不相信常熟范姓与范仲淹有何瓜葛,不过,范叔,还有大河镇居民们肚子里的故事却是活灵活现,且大河镇街上有数不清的古迹可以佐证他们的美丽传说。

范仲淹在钱塘(今浙江杭州)知府任上与吴中族人颇多联系,并在祖籍地首创了其后在中国乡村史上甚为流行的善举,即所谓“义庄”。据范仲淹于皇祐三年正月八日所撰的《续家谱序》记载:“皇祐中,来守钱塘,遂过姑苏,与亲族会。追思祖宗既失前谱未获,复惧后来昭穆不明,乃于族中索所藏诰书、家集考之,自丽水府君而下四代祖考及今子孙,支派尽在。乃创义田,计族人口数而月给之;又理祖第,使复其居,以永依庇”,又有“皇祐初,某来守钱塘,与府君(范仲温)议,置上田十顷于里中,以岁给宗族,虽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可见,范仲淹与苏州还是很有渊源的。

关于大河镇的起源,大河镇居民可谓家喻户晓。86岁的石师傅说得头头是道。大约南宋初期,范仲淹一支后裔因金兵南侵,避祸外迁,他们坐船过冶塘官塘一带,遇大风雨而停船暂歇,无意间发现了大河北泉桥附近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下船买地,建立“孝友庄园”,并定居于此。

范家这一支由此兴盛,过南宋、元、明,至明正统年间,庄园主人范霖官至御史,而其子范来贤更于嘉靖8年进士及第,且官运亨通,先后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武昌、延平知府,湖广副使,且政迹卓著,口碑甚佳,致仕后退居苏州城南浩街,人称范太守。范太守居所正在申贵升相府隔壁。其时,申大人正与夫人金大娘娘不和,负气离家出走,急得金大娘娘着人四处寻访,未果,于是求助风水先生,先生于申府前后左右天上地下仔细勘察,终于得出结论:范宅的一个屋角直指申府客厅,坏了申家风水,害娘娘与夫君不睦。

金大娘娘一时也忘了寻找夫君,立马着人去范家说项,要求买下范宅。范太守到底也是朝廷命官,而且古人轻易不卖住宅。可是,申家毕竟堂堂相府,官大业大,且朝中关系盘根错节,那可不是一个退休官员得罪得起的。范太守正犯难间,书僮献上妙计:“老爷,人家是出钱来买,不卖也说不过去,不过老爷您出个天价,将金大娘娘吓了回去不就结了?她总不成来抢。”

范太守觉得有理,便出了个对方显然不能应承的价格。孰料金大娘娘寻夫心切,纵然费一半的家产也在所不惜。

不晓得拆了范宅那只怪异的屋角后,金大娘娘是否如愿以偿地让申老爷回家,反正范太守是只剩搬家这一招了。范太守发了这一笔老大不情愿的“横财”,遂携妻儿家眷并大小细软,一支船队,浩浩荡荡迁回常熟故里。范家的船队回孝友庄园途中,过新落成的张墓桥,桥洞逼仄矮小,气正不顺的范太守大光其火,下令:拆掉,重建!

冶塘乡于是流传一句俗语,叫做“张墓桥,造得高,范太守,过一遭”。

范太守用这笔卖房的钱,在孝友庄园大兴土木。大河镇街在范来贤晚年已经颇具规模。

冶塘大河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蓝弧,本名陈圆,网名江南蓝弧,男,1960年生,退休教师,业余作家,有长篇历史小说、传记等百余万字及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数十万字作品出版和发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