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58-2

 择机而行 2022-02-07

国产老相机,虽然品种繁多,但称得上代表作的寥寥无几。收藏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东风、红旗,由于产量极其有限,绝大多数朋友基本只能看看图片。同时,这种特定时代的产物,往往也无法代表当时相机工业的真正水平。晨光、紫金山这类,虽然产量稍大,但存世也非常稀少,作为当年昙花一现的产品,同样带有非常浓重的时代色彩。(下图来自网络

但上海58-2不一样,作为一款产量七万余台的机型,58-2在当时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建国初,中国的相机工业基本是一片空白,虽然在公私合营阶段曾经出现过“大来”这样的仿leicaL39相机(大来精机厂,创始人刘学宾),也仅仅只试制了极少数量,这其中有它的历史原因,在此不做评论,但“全手工打造”这一硬伤,我认为才是新中国第一台旁轴取景相机过早谢幕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的1958年,上海58-1登场了,这台仿制于leica IIIb的旁轴取景相机,由于产量仅1198台,我无缘拥有,但从以前看到的实物来说,算得上比较成功的仿制品,虽然工艺比起leica来还差了很多。(以下两图来自网络

上海58-1的成功,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具备了以工业化生产高档相机的能力,在此基础上,58-2的诞生就水到渠成了。

从型号上看,58-2似乎是58-1的改款,但从外观和结构看,58-2更像是借鉴了CANON IIb的一些设计理念,特别是取景器和测距器合二为一这个重大革新。早期leica的一大特点就是前面三个窗口后面两个目镜,取景和测距分工合作,拍摄者需要先通过测距窗口调校黄斑,待对焦成功后再通过取景目镜进行构图拍摄,无比麻烦且很容易错过精彩瞬间。整合取景测距后的58-2,外观看上去简洁了许多,同时拍摄也方便快捷了许多。

不过,机身其它部位,58-2还是能看到许多58-1的影子。卵圆形机身特别具有leica味,前侧的慢门调节盘象征着精密,汉字元素更是让人感到一种精美的文字艺术。

我拆修过数台58-2,毫不夸张地说,那个年代能做出这样的机器,实属不易。不论是外观件还是内部如慢门机这些精密配件,做工都非常精细,虽然比起leica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但和苏联那一众仿制品相比,档次就高出了许多。

可能是因为成本的原因,58-2的配套镜头改为了三片三组的科克结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虽然58-1的四片三组天赛并不见得有多好。同时,该镜头的镀膜也非常脆弱,我几乎没见过保存完整的。大约当时,我国的光学工艺还没能跟上相机制造工艺的发展脚步吧。

除开光学结构,这枚镜头在制作上还有些问题。后口推动黄斑测距的推子厚度非常薄,而且调焦多头螺纹还直接加工到了推子的外沿,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调焦时镜头不能很好地将机身的测距传感器推动。

瑕不掩瑜,58-2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当我们将眼光放在1958年,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假如,没有后来那几年的困难时期,我相信58-2绝不会仅仅只是几万台的产量,中国的相机工业也绝不会一直停滞不前直到最后彻底崩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