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一辈子而造的相机 不可不知的徕卡传奇

 一色惊鸿 2012-10-23

 

一个优秀的专业摄影师不一定会拥有徕卡,但凡是对摄影略通一二的人士都不会不知道徕卡牌相机。对于现代人们来说它已不是简简单单的作为一个品牌相机存在,而是近乎某种信仰,某种潜藏于内心梦想般的追来。

  细细想来,我们还刚刚与20世纪挥手道别,而上个世纪留给我们的诸多“财富”,又岂能是挥挥手便离弃的呢。当我作为一个摄影界的圈外人,来了解徕卡的时候;令我震惊的并不是它已经拥有的完美的机件和优秀的性能,而是它能左右全世界的徕卡迷的喜怒哀乐,能让那么多的人为了那个圆形红色小徽标,在心底默默种下不变的愿望。也许只有拿起徕卡相机轻轻按一下快门,听听那清脆的咔嚓声才会慢慢体会出标卡真正的魁力。

  位于德国中西部的威兹勒小镇,是二战中盟军轰炸机唯一没有涉足的地方

  20世纪初,德国中西部的一座名叫威兹勒的小镇静静地矗立在山清水秀之间,那里古朴幽静,老式风格的屋顶参差密布在碧绿的山丘之间,整洁狭窄的街道两旁是木制结构的楼房。这小镇上的人口不过两三万,却名震四方。这里就是德国的精密光学仪器的重要基地,也是德国面对全世界最为自豪的理由之一。这里更是当年作为盟军的美国轰炸机轰炸德国时,唯一被美国军方指定保留的地方。

  上个世纪初,这是云集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光学和精密仪器巨头“徕兹”和“蔡司”,今天,由徕兹而来的徕卡集团使这个小镇变成了全世界摄影者的朝圣地。如今,虽然徕卡属下的相机企业已搬到离城数公里外,但旧日徕卡厂房顶上的标志仍在小镇上空闪烁。  

  在这个童话般的小镇中,发生了什么事似乎都不会令人惊奇。1931年的某一个普通的日子,徕卡的神话就发生在这里。故事的主人是徕兹公司的首席光学技师奥斯卡·巴纳克先生。他不光喜爱拍照,更喜欢用摄影视拍摄短片,所以熟悉电影里用的35mm胶卷。最初的相机是用来拍摄时测曝光度的,他按人眼视角设计了24×36mm底片幅度的小型相机,这是电影机片幅的两倍,可提供质素和颗粒都可以接受的快速照片。这比当时已有的又大又笨的相机要先进的多,并且拍摄效果出色,其轻便的特点更令巴纳克爱不释手,并开始考虑研制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这台采用42mm定焦镜头,1/40秒快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成为世界上第一台带测距取景器的135相机。从此也改变了相机的意义,使它成为更多人手中把玩的工具。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徕卡相机的许多产品的特性都来自这台“徕卡始祖”。10年后,徕兹公司在莱比锡博览会上推出了30台徕卡相机,徕卡相机也从此开始了它的摄影之旅。伴随它的是世界极的优秀摄影师,它记取的是世界上发生过的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和今世人刻骨铭心的时刻。

今天徕卡的主厂房坐落在一幢占地12000平方米的白色工业建筑物内,在翠绿掩映之中若隐若现。经理、设计办公室和生产车间都在一条长廊上,经过一道门就可以来往。如果看到脚下的地板颜色从浅灰变成了米黄,那是在告知我们生产厂区到了。此地没有大规模流水线,没有电子操作的工业机械人。年近60的海伯特·马丁先生坐在车间的一角带水池的工作台前,带着老花镜,正一丝不苟地用特制的泥液洗磨镜片,他说:“ 因为这工作全靠手指上的感觉,没有满意的机器可以替代。”他在这里工作了40年了,有 1/3的徕卡员工在这里工作超过25年,并且大都是为着徕卡相机的魅力而来到这里的。当他看到采访的记者拿出佳能相机拍照时,他竟动怒于他用的不是徕卡。

对于徕卡迷们,徕卡已不仅仅是一部记取美妙瞬间的理想工具;而是一种生于心底的倾慕和神往。许多摄影大师和显赫名人;用它来留驻每一个精确完美的画面。德国电视主持人,自己也是使用徕卡相机的摄影师agobert Lindlau先生如此评论徕卡相机的使用者:他们都是具有特殊能力的人,可以过目不忘,见过的风景、事物、人脸都可以长久记忆,脑子里总有些画面,他们用里面的眼睛看世界。对这些人,照相机不是用来拍周围事物的记录器;而是用来展现他看见的图画。在这样的照片上,一瞬间的魔力,凝固的是“感觉的记忆”。

  当然,能够成为世界顶级摄影大师的人,还只占少数,他们借用徕卡顶级质素的技术功能来完成他们的不朽之作。而成千上万离不开徕卡的摄影师们;更信赖的是徕卡几平坚不可摧的强固机身,在这方面,徕卡家族亦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佳话。

  最让人感叹的是美国航空摄影师Mark Mayer的一段惊险经历:当时这位摄影师正在8,000多米的高空战斗机上,用一架Leica-flex SL2 MOT俯拍另一架飞机,不料因两架飞机相距太近,致使飞机突然失控,撞上了被拍的飞机。虽然摄影师与驾驶员还来得及跳伞求生,但他的徕卡相机却没那么幸运,从8000多米高空直坠入加里福尼亚荒茂的沙漠中,事后经多次寻找都未能寻到。直到一年后,美国海军陆站队在此地演习时,一名军官发现了埋在沙漠里的相机,幸亏机身的门因受损无法打开,才将它送到一家专业相机店处理,并冲洗其中的底片。结果躺在炎热沙漠里一年之久的幻灯底片因为机身封闭良好,居然毫发无伤。当看到底片上的飞机,店主才想起以前读过的有关飞机坠毁,寻找相机的报道。最后终于找到并归还真正的原主。现在这台历惊凶险,依旧身无大伤的

  “神话相机”珍藏在徕卡公司的博物馆内。

  另一个有惊无险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导报摄影师Eric Valli的身上。这次经受考验的是 Leica Summilux-R1.4/80镜头,地点是在尼泊尔的高山地区。当时摄影师为了拍摄一组野蜂聚居地的画面,用绳索攀上一座直立80多米的悬崖。当靠近峰顶时;他将自己悬在空中更换镜头,这只670重的大光圈镜头不慎脱手,落入深谷。当他听到镜头与岩石碰撞出的刺耳声响时,已全然放弃了希望。等回到崖下,找到镜头时,他发现除了外面的金属环有损伤外,里面的玻璃丝毫未损;并仍可以调控拍摄。直到用它拍完整组作品,回到欧洲才将它送到徕卡公司检验,发现除了镜头中心有肉眼看不出的偏移外;整体质量没有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摄影师用该镜头拍完的这套作品还在荷兰摄影大赛上赢得了“World Presse”的自然摄影大奖。

  像这类的奇迹对于徕卡似乎比比皆是,在一次北极拍摄跳伞镜头时,徕卡在零下90度的极端环境,也是载誉而归。徕卡所创的这些记录,至少告诉我们一点;徕卡相机是为一辈子而造的,而且绝对专业。因此它的价值也不寻常,如果你因此而想拥有一台徕卡135相机,那么你就得舍得掏腰包。

  如果说徕卡相机是专业摄影师的理想的装备,那么对于那些摄影发烧友,徕卡相机总会不期然地为你带来一些意外和感动。一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中国小伙子的身上。这个略带古怪的年轻人从少年就开始迷上了徕卡相机,但那时也只是一个理想。谁知这个理想会越来越强烈,最后膨胀成为他的目标。终于有一天家境平常的他用自己多年苦心积蓄下的钱买了一台徕卡相机。接着他的第二个愿望就是去欧洲旅行,当他到达卢森堡时,已身无分文。在欧美国家里,使用现金的行为是很少有的,这是银行信用制度完善的必然结果。因此在这些国家要想提取稍大金额的现金,是受到严格的检查的。当他走进一家银行准备取款时,柜台后面的接待小姐请他出示证件,于是年轻人将挂在胸前的徕卡相机摘下放在柜台上;正要伸手从外衣内袋中掏护照,只见;那位卢森堡的小姐微笑地敲了一下柜台玻璃,指了指那台徕卡相机对他说;“这就是你的护照。”他顺利地取出现金,而这件事却令他感动良久。

  58和红旗20是中国的“徕卡”,它们诞生在“红旗文化”时代

  徕卡相机的仿制品从30年代就开始出现,许多国家都争先仿制高素质的徕卡相机。1933;前苏联的费得相机已经将徕卡仿制的惟妙惟肖,这也是第一家国外公司生产仿徕卡相机。紧接着,日本的佳能公司也推出了徕卡的仿制品汉斯·佳能。这是一款装有弹射式取景器和尼柯尔镜头的35毫米相机。此后,有着精机光学研究所强大基础的佳能,便以徕卡为标准,生产了一系列的徕卡铐贝产品,并具有很好的性能。此外,尼康、前苏联的佐尔基都稚出了徕卡的仿制品。并且推动了尼康、佳能两大相机公司的飞速发展。

  在这里应该特别一提的是,中国的徕卡相机仿制品。它们是上海58系列和红旗20。在此之前,北京也曾有过徕卡版相机问世,如1956年的大莱牌和香山牌实验机,但未能形成生产规模。上海58-1是中国徕卡拷贝中的经典;也是徕卡仿制品中比较成功的作品,产量十分有限,故此已成为收藏品。红旗20则是仿制徕卡M级产品的闻名之作,又加上它的特定历史背景,使之在市场上大大升值。

  今天,中国的徕卡仿制相机已成为收藏家们的坐上之宾,连同它诞生的那个年代留给世人的痴狂和伤痛都被小心地陈列于展柜之中。而出自Sloms的徕卡每一代产品将继续牵动着徕卡迷的美梦,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中国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者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就像一个中国摄影记者,在经过中东“死亡之路”时,除记得把老婆牢牢绑在汽车座椅上之外,自己手中紧握着的就是徕卡M6相机,每到他感到紧张和恐惧的时候,他总是习惯抓住那台陪他出生入死的徕卡。关干徕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

相机中的神话——徕卡相机

徕卡世界最著名的照相机品牌之一。

  自从第一部相机诞生到现在,在相机发展史上能称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会有不少,这些甚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机发展史上,选择某一个品牌的相机对于用户来说,不是选择那部相机,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品牌可谓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国莱卡(leica)就是这样的一个品牌。

  莱卡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它位居谁都想颠覆,但谁也没有得逞的顶尖地位,它的优点、它的不尽人意,说不尽道不完,以至于只要谈莱卡,场面就热闹了。说它好的,声情井茂,说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辞。

  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莱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莱卡迷。在莱卡身上,蕴藏着太多的神话,以至有时失掉了一些真实感。可以说,莱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背负着文化,对莱卡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莱卡拥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顽固的拥戴者。别的相机爱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莱卡迷,改一个小转盘都认为是暴殓天物。

  莱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莱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莱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莱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

  世界上没有一部相机是完美的,莱卡存在不足,并不意味其它相机就没有问题,只是厂家的选择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样而已。徕卡的不尽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机无法企及的。把莱卡从神坛上请下来,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机。

爱徕卡的故事

  昂贵的价格是莱卡的品牌标志,同时伴随着的更是一种精湛的制作,一种深厚底蕴的文化——每一部徕卡相机都是可以陪伴我们走过一生的。就像一位多年收藏徕卡相机的老先生,半夜总从床上爬起,拿出徕卡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在黑暗中听到那金属机件发出的依稀可辨的咔嚓声后安然入睡……关于莱卡的故事,常常让人心动,它身上的魅力和灵性,已成为许多人梦寐的向往。

杰出的最保值的相机

  然而莱卡又是所有相机中最保值的。50年前买的莱卡, 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这就是莱卡的魄力。

  莱卡的传奇,莱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人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莱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莱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

  莱卡M6是机械相机制造的巅峰,极少的电子元件只负责测光,“电池的非必要性”,使莱卡M6能持续维持效能,无论在摄氏零下25度还是在零上60度,莱卡M6都可以分毫不差地正常工作。

  莱卡不是一台万能相机,但在它所擅长的领域,又是最好的。选择莱卡还是不选择莱卡,是品位,是需要,是文化,是爱好,哪一个理由都行,无论哪一种理由都会牵扯很多哲学的思考。

  “徕卡”不仅代表一种新的相机型号,它也是当时第一套摄影系统(包括相机放大机和放映机)的名称。80多年来,徕卡相机的发展显示出世界相机发展的历史轨迹。与此同时,许多摄影师用徕卡相机记录下人类生活中的无数重要瞬间和平凡人生。因此,徕卡相机的发明不仅促进了人类摄影历史的发展,也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徕卡众望所归的M8数码版终于众星捧月般上市了,成为徕卡进军数码领域的有力武器。M8使用了APS-H画幅千万像素柯达CCD,放大倍率为1.3X。最高快门速度上,M8由原来M71/1000秒提升至1/8000秒,测光也多出一组非TTL式测光表,使得在与机器内的TTL测光比较后,得出更加准确的数据。M8在保证了原有的全手动设计的基础上,还保证了和1954后制造的徕卡镜头兼容性,M8的镜头接口上配备了6个感应点,只要接上同样拥有6个黑白触点的镜头,便可取得镜头型号等资料并加入EXIF信息内。应该说,徕卡M8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徕卡数码时代,M8更具有徕卡独特的韵味。不过香港上市价格机身高达49000元港币。

  徕卡相机坚固、耐用、性能优异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徕卡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战地记者的重要拍摄工具。全球各地战火不断、环境恶劣,轻便、坚固的徕卡135相机成了他们的得力助手。但时代发展,如今的世界早已远离纷飞战乱的年代,更多轻便小巧、价格适中的数码相机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奢华的徕卡渐渐成为了收藏柜中的珍品。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们自然更希望徕卡能够在数码时代中发挥出更好的风采,源自德国的严谨和精良的做工,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逐的焦点。或许徕卡也在努力改变目前的这一现状。希望徕卡的明天不再只是摆放在柜子里的收藏品,能够给我们带来全新意义的徕卡。

  回顾徕卡经典旁轴相机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由徕卡M3发展起来的徕卡M系列相机完全是徕卡自身技术的结晶。虽然测光系统方面对新技术有所借鉴,但基本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以M6为例,其基本造型方面保持了M3以来的一贯风格,可以通用M系列所有镜头。而且M6的实际光圈测光方式对于简化相机结构和提高测光可靠性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旁轴相机的镜头采用的是实焦距设计,它比单镜头反光相机后焦距设计所生产的镜头更加小巧和精确。加之M系列运行时的低噪音,难怪徕卡努轴相机时至今日依然拥有市场。

  综上所述,无论是经典旁轴系列,还是单镜头反光系列,徕卡越来越多地凝聚为或表现出一种文化,使用价值对徕卡来说也许已经变得不十分重要,或者说只是徕卡的一个方面。在数字化不断冲击传统的今天,徕卡更容易被看作是传统。而传统表述的是一个历史,没有历史也就没有未来。在整个相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不能不说:徕卡,历史的象征!

徕卡相机(Leica)地位尊贵的秘密

    世界上第一台35mm照相机就是LeicaLeica是照相机的神话,它那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传奇般事迹使许多照相机爱好者只能仰视--------当然是指它的价格啦。不喜欢Leica的人只能属于下列两类:一类是没钱;另一类是对它有种莫名其妙谁也无法理解的偏执想法。 Leica现在主要生产M系列35mm照相机以及配套镜头,还有幻灯机、望远镜等。 LEICA是一个如雷灌耳的名字, LEICA照相机是相机中的极品,质高价昂有目共睹,那么, 究竟质量高在哪里,价格为何如此居高不下呢!?

  答案在以下四个方面: 机械, 电子,光学和综合装配工艺和零件供应.具体简略叙述如下:

1:选择最先进昂贵的材料和最精细的加工工艺:M/R系列的快门系统工作十万次不会见到任何磨损;
    2: M
系列因没有反光板,快门释放的时间滞后只有4毫秒, 一般35mm SLR快门系统的时滞为40毫秒, CANON EOS-1NRS的时滞为6-8毫秒,对于任何正在高速运动物体的精采瞬间也可以真正做到"所见即所拍".
    3: M/R
系列采用的镜头卡口及镜头座,采用强度极高的铬镀层工艺, 镜头拆换1万次也不会磨损.
    4:
独特的噪声控制技术:独特设计和制造的快门释放及制动系统使快门噪声在 1.5M 处测定不大于35分贝,在镜头上的光圈调节系统还设计了制动装置, 使运动噪声减至最低.
    5:
机身采用高强度铝合金精铸工艺成型,机身两侧设计为圆弧型, 耐冲击,抗施压, 防尘性能业特别优秀,金属表面采用特殊处理工艺, 机身采用真皮装饰, 美观, 高雅, 精致.
    6: R
系列的反光镜采用17层镀膜设计, TTL测光入射透镜采用1345个微型菲涅尔反射镜, 提高了性能.
    7: R
系列用镜头的运动部件如光圈调整页片,变焦环, 聚焦环等操作使用5万次也不会有任何磨损.
    8: R/M
系列镜头的运动部件均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和黄铜制造,因铜金属的自润滑作用, 使调焦机构的手感,顺畅程度比一般相机的铝-铝配合更号,也更耐用.
    9:
工艺设计和制造技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铭牌的设计制造, 数字的刻画等精致耐磨。
    10:
电子电路中,元器件的选则和电路设计必需经受-25C-60C的环境而没有任何故障发生,并且重要的电子接触点均镀金处理,使可靠性得到保障.
    11:
制造LEICA镜头的光学玻璃材料据说在融熔状态下采用程序控制的恒定冷却速度进行长达一年时间的极慢速度冷却,彻底消除玻璃的内部的应力和微小气泡,使其具有卓越的光学性能.
    12:
镜头的加工过程中,对每一枚镜片均采用激光干涉仪进行测试, 确保加工精度的误差被控制在1/1000毫米内,而一般厂家控制标准在3.5/1000毫米左右.
    13: LEICA
镜头不论焦距长短, 普遍采用高折射率,低色散玻璃镜片, 使得像差控制和色彩再现能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4:
目前的LEICA镜片的镀膜采用8"等价银膜"技术,对不同折射率的镜片镀不同折射率的与之相平衡的增透膜,并且对厚度进行分别控制, 所以, LEICA镜头的色彩还原之逼真,影调层次之丰富现尚无敌手.
    15:
在镜头装配完成后,一般厂家采用星点法作定性检测, LEICA的每一只镜头均要进行MTF曲线测试,确保每一只镜头均符合设计要求, 所以,LEICA镜头的一致性特别好,这是一般厂家难以企及的.
    16: LEICA
相机在出厂前均要进行"极端气候测试",确保在-25C-60C全范围能够操作如常,不会出现故障.
    17: LEICA R/M
相机是目前唯一全手工装配的照相机,LEICA主籍所在的德国维茨拉尔光学工业区,曾是世界劳动力成本最高的地区之一, 为了降低成本, 70年代, 瑞士WILD公司(世界最著名的大地测量光学仪器系统制造商)拥有51%LEICA股权后,曾将R系列移到葡萄牙,M系列移到CANADA组装,但生产和关键部件的装配仍在德国完成, 所以,成本的降低非常有限.
    18: LEICA
相机的维修零件供应,可以保证在停产15年内,有足够零件供应,这实际上增加了打量物质成本和运作成本. ---在电子化时代, LEICA很谨慎地采用电子技术,并要求这些电子控制系统能够在以往纯机械结构相机所达到的LEICA标准下正常工作,这无疑使LEICA在电子化进程中处于较保守的地位, LEICA相机“百年有型”,质量恒久不变, 以及卓越的工艺设计和制造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长期以来, 深受资深摄影人士和收藏家的青睐. 可以说, LEICA不仅是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载体,它还涵盖了人类发展的特定时期光学与机械设计制造水平的极至,也体现了日尔曼民族的生存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