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海鸥DF-300的伤痛后,我有大约十年没碰过国产相机,但对国货的期盼却并未因此消失。 https://mp.weixin.qq.com/s/wfoOsPtsVYcvLWWs4pCuSg 时间一晃来到了上世纪末,国内仅存的两家相机厂似乎开始发力了,接二连三推出许多机型。海鸥依托引进的MINOLTA X-300技术,一口气发布了各种DF-XXX、DF-XXXX单反相机,其中甚至有TTL控制闪光的DF-500(MINOLTA X-500的翻版)以及搭载1/2000秒钢片快门的DF-400等国产高端机型。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革新更像回光返照而非东山再起。 从技术层面看,当时的国际主流早已是AF(自动聚焦)的天下,MF(手动聚焦)根本无力应对,更何况“海鸥”们的基础还是早年引进的日本70年代技术;从商业层面看,加入WTO大势所趋,关税保护对“海鸥”们而言,已进入倒计时阶段。过时的技术加上居高不下的售价,民族品牌前途暗淡。 然而,内心尚未熄灭的对民族品牌热爱的火种,却一次又一次点燃我购买国产相机的冲动。不同的是,这次我抛弃了海鸥,选择了看上去靠谱些的凤凰。 关于凤凰单镜头反光相机,我曾在过去的一些文章里做过介绍,这是江西光学仪器厂(凤凰光学的前身)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YASHICA FX-3的基础上推出的系列钢片快门相机,单论技术,就比海鸥DF-300进步了一代。同时,凤凰依托和“精工舍”的合作,在钢片快门生产上也算小有成绩。国产相机的未来,似乎能从凤凰身上看到?至少,那时的我或多或少有点这样的期望。 这台DC-901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我收入囊中的许多只价格不菲的凤凰之一。 从外观看,DC-901比起中规中矩的早期国产相机来,多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改善,比如右侧凸起的握持手柄。这一看似不太重要的设计,可以提高许多的操作舒适度。然而,倒方不圆的五棱镜顶看上去就很不和谐了,搞得整机既没有阳刚之气也没有阴柔之美。 从工艺看,DC-901没啥可圈可点之处。由于采用了塑料上下盖,该机整体给人一种廉价感,严格说和它原本想要的定位大相径庭。在相机行业早已全面自动化的时代,设计一台全机械带测光的相机,出发点无外乎是试图效仿nikon FM2,那么,又怎么能忽视全金属这一情怀呢?不得不说,这是凤凰的巨大失误。 接下来看看操作实用。前面说了,凤凰或许试图复制nikon FM2的成功,将自己的劣势变成复古传统相机的优势。为此,采用了全机械快门,甚至不惜成本为DC-901配备了日本COPAL的钢片快门。同时,还加入了景深预测、多次曝光、闪光灯连线插口等早期高档相机的标准配置。然而,塑料机壳的体验感却一塌糊涂(使用时会有明显的嘎吱声);多次曝光按钮位置设计不合理,很容易误触碰;机身过于轻巧外加快门减震不到位,使得机震非常明显。幸好,该机的测光还比较靠谱,算是挽回一局。 综合来说,DC-901是失败的,既没有nikon FM-2的型,也没有nikon FM-2的魂。由于我并没有实际用该机拍过照片,所以对它的可靠性不太好评价,仅从无数次的把玩看,还没遇到过卡壳的现象。 可能是从DC-901身上获取了一些经验,凤凰在随后推出的DN60(nikon AI口)机身上采用了全金属上下盖,整机给人感觉就明显上了一个档次。以后的文章中,我会聊聊DN60的升级版:DN66——国产顶级全金属机械内测光单镜头反光相机。 2000年12月20日,我花997元购买了这台DC-901。这个价格,在当时可以购买更好的进口相机,也可以在重庆非中心区域购买一平方米房屋。回头看看,似乎有被情怀割了韭菜的嫌疑,但转念一想,也算是人生的一次经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