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负荆请罪的背后,藏着廉颇不为人知的委屈和不满

 洞见历史智谋 2022-02-07

对于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大家都能耳熟能力。

从课本的故事里,让我们看到了蔺相如的大度、廉颇的小气,看到了一团和气之下,赵国的蒸蒸日上。

可任何事情都经不起仔细的推敲。当真正读了《史记》,我们会发现廉颇的负荆请罪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委屈和不满。

史记中,《赵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嫌弃的廉颇的一生》。  

当大家谈论廉颇蔺相如故事时,往往站在蔺相如的视角。

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去了趟秦国,完璧归赵,因而封了上大夫。  

在渑池之会,蔺相如保全了赵王的脸面,回来就封了上卿,官位比廉颇高。

于是,廉颇不愿意了,他开始各种找茬蔺相如。而蔺相如展现自己的大度,避而不见。

廉颇知道后,感到羞愧不得不负荆请罪,成就了一出将相和的好剧。

这就是传统的负荆请罪故事版本,告诉大家做事应该顾全大局。

可如果我们换成廉颇的视角,就知道廉颇为什么对蔺相如高居自己之上,有多么的不满和委屈。

首先,廉颇军工无数,却被蔺相如靠嘴皮子压制,任谁都有些不爽。

与此同时,纸上谈兵的赵括,他老爸赵奢仅仅因为阏与一战,击破秦国胡伤,封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齐平。

在廉颇看来,别人耍耍嘴皮子、打一场漂亮的小仗就能和自己一起平局平做吹牛逼,宝宝心里苦呀。

后来,秦赵长平之战开打,作为主帅的廉颇深知双方的优劣,避而不战,被临阵换将,赵括顶上去,结果20万赵军被坑,赵国由军事强国变得孱弱不堪。

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刚经历长平之战,燕国想趁机揩油,于是燕国栗腹乘虚来打赵国,幸好廉颇把燕国硬生生打回去了。

他又救了赵国。  

可任凭你功劳再高也没用。当赵悼襄王一上位,就想让乐乘替代廉颇,收了他的军权。

孰可忍是不可忍。廉颇真的怒了,一气之下,打了乐乘,去了魏国。  

当赵国又快被自己坑死,无人可用时,又想起了廉颇。

但老家毕竟是自己的老家,血浓于水,一大把年纪的廉颇还想报效赵国。

结果出了一个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但最终还是不为所用,郁郁寡欢的度过了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

总结廉颇的一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在赵国,只要谁立了功劳,都能齐平廉颇;就连无寸功在身的赵括,都能代替廉颇;到赵国生死之际,还是要廉颇救场,救完场,又扔了。  

这真是很扯,很不公。廉颇有点在赵国的夹缝中,被命运摆布的意思。  

但如果从赵世家的发展脉络看,廉颇受到的不公又是必然的,因为他不属于谁,只属于自己。

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振兴赵国。后来自己内乱被儿子逼死了。当时王与公子们的宰相用事,是肥义、田不礼、李兑这些人。  

赵惠文王并没亲自逼死爸爸,但说是借公子成的手逼杀了爸爸,大概也差不多。这也不怪他:毕竟是他爸爸先企图动手的。  

赵惠文王到他儿子赵孝成王之后的四十八年,赵国的相国基本是他兄弟平原君赵胜。且在赵惠文王期间,平原君没什么大动作。  

赵惠文王初期的方向,是打齐国。从赵惠文王九年打到十六年。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打齐国取阳晋,为上卿。  

但从那开始,赵国开始换思路了。因为燕国齐国都派人跟他们谈,从此他们开始搞魏国。  

而秦国又恼恨赵国不打齐国,所以要搞赵国,而且也必须搞赵国,因为放眼天下,能和秦国掰手腕的也只剩下赵国。  

王與燕王遇。廉頗將,攻齊昔陽,取之。十七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而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 

将军立不立功,是被君王的外交左右着的。    

赵惠文王二十年,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赵王本来不肯去,廉颇蔺相如劝他去。  

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裏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

当时廉颇留守镇国,还对赵惠文王说“三十天不回来,我们就立太子为王。”  

当赵惠文王听了这主意,是觉得安心,还是堵心呢?不知道,估计是安心又堵心,五味杂陈。     

反正后来蔺相如和赵奢都上位了,廉颇一直原地踏步。  

想想也是,蔺相如是赵王宠臣缪贤的舍人,赵奢是平原君赵胜的人。俩人都是:出身不算高,但是有背景。  

论战功,他俩其实都高不过廉颇;尤其是蔺相如,虽然表现精彩,毕竟只是外交的功劳。所以廉颇心理不平衡,也容易理解。  

反正从结果看:廉颇之前在齐魏那里取得一定战果,而在渑池会之后,就被蔺相如和赵奢赶上了。  

长平之战,众所周知,是赵孝成王想要上党,平原君劝他要的。至于秦国来打?廉颇去挡呗。  

耗久了,秦国用反间计了,撤换廉颇,赵括上位。  

前面讲到,赵奢是平原君的人,那赵括自然也是。如果赵括打赢了,最大的受益者是谁?非平原君莫属。

鼓动赵王要上党是平原君;如果自己的手下赵括再打赢了,平原君就更了不得了。

可惜,赵国输了,平原君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还导致赵国差点灭国,自己惹的祸,哭也要背下来,也要解决下来。

于是,平原君只好带毛遂去求救兵,解邯郸之围。

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栗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

五年后,燕国乘势来打了,又是廉颇救场。这次他功高权重,终于封了信平君,当了假相国。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距离他取阳晋拜上卿,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但也没好几年。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赵孝成王一死,赵国世子春平君被扣留在秦,赵偃乘机称王,就是悼襄王了。

称王之后,他立刻让乐乘代替廉颇,赶紧收了廉颇的兵权。廉颇暴怒之下,打走了乐乘,自己去了大梁。

廉颇真不容易,简直没有容身之处。临走前假装攻打下乐乘,为自己投奔魏国找个合适的借口。

从以上的经历,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猜测,对于赵惠文王而言,自己亲身经历老爸的沙丘之乱,目睹了军权对自己的威胁,对军功卓著的大将自带警惕。

尤其是渑池之会,廉颇以国家为重,提出了镇国一事,多少都给他留下心理阴影。

不管怎样,事实就是赵惠文王一直在打压廉颇,通过制衡来保持自己的地位。他用兄弟为相,等廉颇立功后,又不时勾引田单们过来,还让蔺相如和赵奢这两个自己人位平廉颇。  

平原君在长平之战前后,其实就是个投机分子:撺掇赵孝成王吃下上党;之后让赵括代替廉颇去立功。这两件事如果搞定,平原君会受益。只是最终玩砸了。  

到最后需要收拾烂摊子了,就廉颇去搞定了燕国。  

但等悼襄王明显不太靠谱地得到赵王之位后,心虚的自己,要赶紧换成自己的人。

所以,从惠文王到孝成王到悼襄王,一路骚操作:升蔺相如、用赵奢、换赵括、换乐乘——擢相如、用赵奢、换赵括、换乐乘,目的就是压制军功卓越的廉颇。

回到开头,廉颇负荆请罪,表面是与蔺相如和解,实际是不得不向赵王服软。大家都心知肚明。

反正耿直的廉颇,就因为太过于耿直,不会斗心眼,一直被赵王用作尿壶,需要的时候拿来,不需要的时候一脚踢开。

廉颇,真的是苦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