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年代怎么过春节?一律不放假,全民吃“忆苦思甜饭”

 木鱼哆哆 2022-02-07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今天,春节是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之一。每到春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庆贺新春活动。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经有十几年时间,春节期间一律不放假。这是怎么回事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比如开展春节拥军优属运动、千方百计保障市场供给、推出多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等。梅兰芳、周信芳等名家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上海市举办的地方戏曲曲艺春节演唱大竞赛。

文章图片1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0年春节前,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我这一辈子》上映了。这部电影由石挥执导并主演,展现了北京近50年间的沧桑变化,切合了除旧迎新的氛围,是1950年春节期间上映影片卖座最好的一部,堪称新中国最早的“贺岁片”。

但是,时间来到1967年,春节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革命的对象。

1月25日,是农历腊月十五,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一则读者来信。来信是上海玻璃机械厂一个名叫章仁兴的工人所写,他第一次提出“春节不回家”的倡议,并评论道:“春节算得了啥!我们最盛大的节日来到了!”

文章图片2

1月29日,《人民日报》便顺应广大群众的要求,发布了“破除旧风俗,春节不休假”的通知,同时暂停探亲假,以后再补。

就这样,原本是法定假日的春节突然取消了,各大火车站、汽车站用广播的方式,轮番播放春节不放假的通知。许多原本买好火车票、汽车票打算回家过年的群众,听到这一通知后,纷纷到售票处退票,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上班。

从那以后的十几年里,春节不放假成了一种常态。每到春节到来时,不管是机关干部还是工厂职工,以及商店、供销社、饭店的服务员,都不放假,不回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冬季本是农闲时节,但农民一样要参加劳动,变冬闲为冬忙。

文章图片3

既然春节不放假,那么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过年习俗,也都被顺理成章地取消了。燃放鞭炮、祭拜先祖、舞狮舞龙、置办年货之类的民俗活动,从春节销声匿迹。喝酒打牌更是被当作陋习取缔了。唯一能够保留下来的传统习俗,只有“贴春联”一项。

就算是“贴春联”,也与以前大不一样。以前的春联,会写上“绿竹别其三分景,红梅正报万家春”“日日财源顺意来,年年福禄随春到”等寄予着美好祝愿的内容,而在上世纪60、70年代,春联的内容都是“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之类的战斗口号。

那时候一个家庭最普遍的活动,就是吃“忆苦思甜饭”。

文章图片4

现在的80后、90年,基本上不知道“忆苦思甜饭”是什么了。“忆苦思甜饭”有两种,一种是用烂菜叶、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野菜、米糠、地瓜干煮成的粥,一种是用玉米面、山芋干、山芋粉、麸子等蒸成的窝窝头。这两种食物的最大特点就是很难下咽——对,这正是主办者希望达到的目的:希望大家通过这种品尝这种旧社会常见的食物,来牢记“万恶的旧社会”,热爱新社会。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12年。到1979年春节来临之际,有了松动的痕迹。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两篇读者来信,都提出希望恢复春节放假的建议。这两篇文章分别是《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前一篇作者是黑龙江金河林业局物资库工人梁衍德,后一篇作者是河北黄骅县李村公社通讯组农民郭德才。

文章图片5

梁衍德在《为什么春节不放假》里说:“我林区第一线的工人不休星期日,一年中仅有这么几天假日,应该让他们好好地度过这个节日。你硬占了去,表面看来这几天出勤是有了,实际上该办的、当休的还不是挤掉别的生产时间。此得彼失,半斤八两,长官意志的疲劳战实际上难以收效。春节放假,工人高兴,为实现四化干劲更足。”

郭德才在《让农民过个“安定年”》里说:“前些年,越临近春节的时候越较劲。一到快春节了,上级又是'强调’,又是'要求’,'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闹得群众不得安宁。农民一年到头,春节是放假休息的时候。说实在的,春节不放假,搞疲劳战术,群众过不好年,心里不痛快,干活也使不上劲。”

文章图片6

这两封信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几天之后,部分省份开始宣布恢复春节休假。到1980年,我国全面恢复了春节休假制度。久违的春节,又回到了广大群众身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