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叶相扶 2022-02-07

“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自卑的人长大后,更难自立。”

——弗洛伊德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1

公司有两个性格非常迥异的同事。

同事A是个及时行乐的月光族,而同事B则是个能省就省的抠搜能手。

小A觉得平时压力太大,就靠买买买来舒缓压力,结果只要一买就停不下来,月月都要还账单,工作好几年还倒欠银行好几千。

而小B却对自己吝啬得要命,冬寒夏暑都是自己带工作便当,一件衣服穿到褪色也不愿意丢,宁愿每天来回通勤五小时,也不愿意多花几百租在公司附近,工资全部老老实实存进银行。

生活理念毫不沾边的两个人,却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父母都爱“哭穷”。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小A小时候想要什么,父母总以“家里穷”为理由拒绝她,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的匮乏感越积越深,终于等到自己工作赚钱了,积压在心中的匮乏感全面爆发。

她也明白月月光的生活方式不好,只是每次遇见想要的东西,一旦犹豫就想到童年渴望的自己,于是即使再贵也会咬牙买下来,好像这样才能弥补回童年的那些缺失。

小B小时候倒不缺小玩意,只是父母一给他买东西,总会在旁边念叨“买这个东西的钱够我们家吃一天了”、“你的学费都难凑齐,还给你买这个”......

久而久之,小B内心总有一种负罪感和焦虑感,似乎他就是家庭不幸的根源,要是父母没有生他也不会这么辛苦。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负罪的同时还有一种焦虑情绪,焦虑家里没钱,焦虑没钱上学......

导致现在工作不愿意多花一分钱去享受,只有把钱存在银行,看着存款数字慢慢上涨,才能抚慰他的一丝焦虑。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要么是一生都伴有匮乏感,要么是一世都患有焦虑感。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2

上一辈的父母,大多是饥一顿饱一顿长大的,苦尽甘来半辈子,难免会对孩子哭穷,希望孩子懂事、惜福。

而这一辈的父母,虽然日子变好了,但害怕养出败家的孩子,希望孩子能自立自强,于是也对着孩子哭穷。

但初衷再好,哭穷的父母,只能养出心穷的孩子。

前段时间,摄影师鹿岛森在微博上写下长文后便失联了,他借着自己的不幸,给这个世界以最严厉的控诉。

鹿岛森在长文中提到童年一直寄养在亲戚家,难得一见的父母不是在抱怨对方,就是在抱怨拮据的生活。

他初中的时候,舍不得花五毛钱买一份雪糕;十七岁生日,舍不得花钱吃一份像样的晚饭;大学毕业后,焦虑到每天睁开眼,脑子就被恐慌占领。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这么多年,即使独自在外身无分文,也不敢和家里倾诉,因为得到的只会是父母一声高过一声的哭穷。

从童年积累到成年的“哭穷声”,像一座大山压在他身上,多用一分钱就会觉得愧疚。

他这样评价自己:没有爱,没有钱,没有生活的动力,没有未来。

甚至到了长文的最后,他还在道歉,为自己花了父母这么多钱,感到对不起。

物质的匮乏可以解决,精神的贫穷却难消。

哭穷的父母,只会成为浇在孩子头上的一盆冰水,自立懂事的同时失去希望与热情。

那些在父母“哭穷”下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3

还有的父母会说,家里就是穷,还不能说吗?

可以跟孩子坦然,但不需要刻意。

可以正常去和孩子沟通家里的经济情况,甚至可以和孩子玩“一日小家长”小游戏。

从实践中让孩子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增强孩子独当一面的能力。

但没必要总是在孩子身边耳提面命,甚至试图通过家里穷这件事对孩子提要求。

把自己对金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的身上,有时间对孩子哭穷,还不如自己多想办法赚钱。

很多家长总会错误地认为,满足孩子的欲望会宠坏他们,进而变得骄纵奢侈。

但正常的满足并不等于溺爱,如果父母总是一味限制孩子的需求,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又焦虑,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一世。

生活再苦,也要给孩子希望。

无论贫富,只有接纳真正的自我,教会孩子客观看待生活,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