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第一痛,经方根治并不难

 stccp 2022-02-07

蜗居于乡下小镇,清贫而淡定地低吟,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楼房里十分简陋,也特别简单,这里是睡觉休息的地方,也是思考中医的地方,孤独地坚持着自己的习作。读书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当一名好郎中,也是个人的小小选择而已。

入了仲景门径可喜。离群索居的“草根中医”,于华筵歌栏,衣香鬓影之外的小屋里,没有任何多余的交际。这个虽说是没有功利心,没有带着攀附目的去交际,应酬。但再不济,也要有生活的乐子,也要有专注的东西,让自己坚持而感到幸福的东西。于是慢慢的也俨然“坐堂”起来,竟然也能治起疑难病来,帮病人家解决一些难题。当机会到来时,我一定抓住,逢巧遇到类似的天下第一痛的患者。

15年8月某日。男45岁,本地人,自诉得的是西医说的三叉神经痛,也不是多么重,可怎么也治不好。先是请西医治疗很久没效,后来又找中医治疗也没效。经过朋友推荐,专程来到我这家中医诊所,乞治。

主诉:三叉神经痛好几年了,整个右半边脸颊及牙疼痛,逐渐加重半年。

我问:说一说到底怎么个疼法?他说只是一边脸疼,右边脸,另一边不疼。现右半边脸颊,耳根牙根肿痛牵扯吃饭张口费力,能可忍,但上午轻下午疼痛加重。且说,睡眠也不是很好,总愿意醒了又睡。又及,前段时间齿摇松动,龈缝出血己久,疼得没法看过牙医没有效果,牙医说不是牙不好引起的,牙也不敢拔。总是不时的发作,很是苦恼!

刻诊:望体态矮胖,肤色偏黑。痛起来头耳牙都痛,上、下牙痛,牙龈红肿痛且发热。无汗恶寒怕冷,身无力,喜睡眠。脸上难受肌肉僵硬,眼眶胀,项背拘紧,时耳鸣耳聋,夜卧不宁。大便可,小便频数,有尿急感,舌淡见齿痕,苔黄腻,脉沉略弱。

你得的这个病?天下第一痛。西医对于顽固性三叉神经痛,常规的止痛剂止住一会,但疗效一般,远期疗效也不稳定。细想我会不会治这三叉神经痛啊,以前没有遇到过?病人来找我,对于患者来说肯定是要寻求起效快,就是先止住痛。

中医治病,首先从四诊掌握患者的临床症状着手,然后运用辨证医理,辨清此是什么病?性属如何?我说,你现在的病关键问题还是表不解,一个是太阳伤寒表证,一个是少阴虚寒但欲寐,第三个是有阳明里热参与,痛点也基本在阳明经。患者好奇问:这又是什么病?答:你这个病起初也是受寒感冒,久而久之寒邪不去,引起神经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就医多处,鲜效之后,邪愈深入对神经造成一定的压迫或刺激,故而疼痛难忍或剧烈掣痛。缠绵难愈的发展起来,夜间掣痛失眠,不能睡安稳觉,据书中描述象电击似的,真是痛不欲生!患者急忙补充道:我就是怕这个?才来的。按刚才所说,几年前下大雪,在不知不觉中受了风寒,得了这个病吧。哦,原来如此!无论治西医什么病,既然是受风寒所得?有风寒就先解表,表一解病自然就会好了,用温阳散寒发汗法,往往立竿见影。故感放言:我用温阳散寒发汗的办法,短期内即可治愈。

治三叉神经痛也是从方证入手。果断遵从六经病“病、脉、证、治”辨证论治原则,此病有三组症状:1)恶寒头痛、颈项肩背拘紧不舒,脸牙强痛。《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2)少阴病,但欲寐,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红肿痛且发热,夜卧不宁,属阳明本证,葛根汤亦主之。加药连翘、生石膏类足矣。结合四诊确定表里同病,辨证属太阳阳明少阴合病,以此切入治疗。葛根汤为解阳明经脉拘急疼痛专方,从药症分析,在此基础上加川芎,对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确是十分符合。少阴病,温阳散寒开通关节,麻黄附子细辛汤最为合拍的。当务之急,合而为治,关键要让病人相信我,中药有特效。随手处方:柴葛根,生麻黄,桂枝尖, 生白芍,生甘草,鲜生姜, 乌大枣, 生附子, 辽细辛, 川芎,连翘, 3付水煎服,日3次。我意研究简单的伤寒,也非为逞强作势,了知方证病机,亦要安全第一,以观后效。再者,我处中药品质也许是够了,但光品质好也不行,剂量问题关乎疗效,遂处原方剂量。经方剂量该用多少而不用,还算作是苍生大医吗?我随手又说:看药不多,含的剂量可不少,高效是必须的。但注意本方有兴奋提神作用,服中药期间出现口唇舌麻、身躁热、头晕窜醉的现象。但持续时间不长,也说明药已中病,趋于好转,你尽放宽心。一切听您的,我会做一个好患者,挥手而去。

弹指一挥间。患者药后来诉,服药后疗效是不错的,也感到很满意。言服完1剂身发热微出汗,主要症状显著减轻了,3剂服完,病去大半。当时还出现了微烦,全身周身麻窜?我说:这是麻黄附子细辛的药力作用,达到这个效果,这个疗效是最好的。患者自求继续服3剂,以图根治吧。当时,我的回答是:对许多长期难愈的疑难病,有的是肾气已虚,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根治。处方:柴葛根, 生麻黄,桂枝尖,生白, 生甘草,鲜生姜, 乌大枣, 生附子, 辽细辛,川芎, 连翘 , 3付水煎服,日3次。你这次得病一定会根治的!再斗胆问一句:治病,中医西医到底谁快啊?说吃中药管用?还是打针管用?他没说,也许心里这么想。因为此后,患者到处宣扬我收费低廉,中药效果又好。近日其介绍一亲戚求诊。间问病愈否?患者挺果断干脆地说,好好地了,言之凿凿。

踏上了真正的中医正途,开始体会到经方效用的奇妙,中医的真正乐趣。说句实话,确用之多能收“一剂知,二剂已”之效。西医觉得很难治的病,中医不过小菜一碟,只要用心根本不难!这也是我的专长,在临床上也取得了实效验证,这也不是开玩笑,实际临床并不鲜见。

邹某,女,36岁,形体中等,面色发红,精神状态良好。2013年3月16日初诊。

患者患三叉神经痛多年,有时左侧发作,有时右侧发作,发作时脸、眼发胀,脸部痛如刀割,初发时服用2片去痛片即可缓解,现在发作须每日服6片方能止痛,昨日发作过1次,因疼痛难忍而求治于中医。刻诊:3~4天即发作1次,疼痛剧烈,须服6片(每次2片,每日3次)去痛片方可缓解,每因工作压力大或心情不畅时即可发作,发作时无恶心呕吐,食欲可,睡眠不佳,梦多眠浅,脾气急躁,大便干燥,2~3天排便1次,常有腹胀,小便频数,经前乳房不胀,有时腿抽筋,舌苔薄黄,脉沉细。处以芍药甘草汤合三黄泻心汤加味:白芍200g,甘草60g,连翘60g,龙胆草6g,大黄10g,黄芩10g,黄连3g,荆芥10g。6剂,煎服,每日1剂。

3月23日二诊:虽然上方用龙胆草6g,黄连3g,但患者并未感觉药特别苦,也未影响到患者的食欲。服药期间,三叉神经痛未发作,感觉周身轻松,睡眠好转,大便每日1次,成形畅快,因小便频数,起夜后不能入睡,舌润,脉沉细。上方改黄连为5g,继服6剂。

3月30日三诊:上次诊后,下午即来月经,周一神经痛发作,自述似有心事,伴心慌,眠差,梦多,怕冷明显,无精神(月经来前无精神一直如此),无痛经、无血块(以前有),苔润,双脉沉细。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生麻黄15g,细辛12g,附子40g,白芍200g,炙甘草30g。6剂,每日1剂,饭后服。前3剂要求发汗。

4月6日四诊:仅周二略感不适,三叉神经痛发作一次,疼痛轻,仍无精神,易犯困,纳一般,大便日1次。上方改麻黄为20g,细辛15g,加焦三仙各15g。

4月13日五诊:三叉神经痛未作,大便1~2次/日,仍怕冷,精神不振,眠差,多梦,脉弱,苔薄少,质润,纳转佳。上方去焦三仙,继服6剂。患者未再来诊。

按: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故有“天下第一痛”之说,女性略多于男性,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右侧多于左侧。其发病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骤发骤停,出现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的剧烈疼痛。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呈周期性发作,发作间歇期同正常人一样,无任何痛苦。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其疼痛范围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约占3%。

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除了用药物镇痛治标外,微血管减压术是医学界公认的根治该病的可行方法,该手术技术成熟,操作简单,风险较小,效果很好且立竿见影,罕见复发。

不过,诸多患者出于对手术畏惧而往往选择保守治疗,在长时间服用镇痛药而疼痛越发越频之时,方求助于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不通的原因可能有瘀血,也有可能是痰饮,还有可能是火热炽盛导致局部肿胀(经云:热盛则肿)。工作压力大或心情不畅时,郁而化火,导致三叉神经痛发作,这是明显的诱发因素,加上舌苔薄黄,属热无疑。方中的龙胆草、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连翘均能够清热泻火,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荆芥味辛能散,能够发散郁火,也是治火之品。重用芍药200g,配伍甘草60g,成芍药甘草汤,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服用后能够立即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此外,芍药量大能够通便,已成中医界共识。笔者的经验是,对于一般腹痛、胃痛等,不兼便秘者,芍药用量20~30g即可,如果大便干结者,必用大剂量。

龙胆草、黄连均为大苦大寒之品,用量过大易伤脾胃,笔者应用龙胆草、黄连一般在6g以下。本案二药同用,然该患者却并不感觉药苦,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方证对应,二是甘草量大,能够顾护脾胃。

该案还有一处值得注意,那就是患者疼痛发作时,并不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基本上排除了吴茱萸汤证。如果患者头痛,伴恶心、呕吐、吐涎沫等,再加上舌苔薄白、舌质淡或舌体胖大等,基本上可以诊断为久寒内盛,这就是吴茱萸汤方证。

三诊至五诊时,根据患者怕冷、脉沉、精神不振等表现,为典型的少阴病,即“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

重用芍药甘草汤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因患者在五诊之后未再来诊,不知远期疗效如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原因未明的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本病病因及病理变化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半月神经节的退行性,脱髓鞘性改变,颅后窝小团异常血管,狭窄的颅骨孔压迫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半月节中产生的异常癫癎样放电等有关。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则可由于鼻咽癌转移,脑桥小脑角肿瘤,面部疱疹病毒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在此主要讨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其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略多于男性。发作突然,常无先兆。发作时在一侧面颊及下颏范围内出现发作性,放射性“闪电式”的剧痛,持续时间每次仅数秒至几分钟,发作与终止均迅速,以单侧多见,偶见双侧。疼痛呈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跳痛性质。病人面、鼻、口腔前部存在“触发点”,可因说话,进食,洗脸,剃须,刷牙,打呵欠等而诱发疼痛的发作。

根据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其属于中医“面风痛”、“偏头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是由于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头面,脉络不和,气血运行受阻;或阴虚阳亢,肝阳化风,气血逆乱;或因肝火犯头,或痰浊,瘀血痹阻面部脉道,经络不和;血虚面部经脉失养,虚风内生,或血虚之体外风乘虚侵袭,皆可面风痛之疾。

(一)辨证论治

1.风寒袭络证

【主要表现】颜面短暂刀割样剧痛,喜温熨,恶风寒,每因遇风受寒而诱发,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方药】祛风通络,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汤加减:川芎10g,荆芥10g,羌活12g,白芷10g,细辛3g,防风10g,柴胡12g,法半夏10g,旋覆花(包煎)10g,黄芩10g,生姜5g,甘草3g。

2.风热中络证

【主要表现】颜面短暂发作刀劈样疼痛,口干咽痛,发热重,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方药】疏风清热止痛。芎芷石膏汤加减:川芎10g,赤芍12g,白芷10g,葛根18g,知母10g,石膏20g,防风10g,金银花10g,羌活10g,蔓荆子12g,菊花10g,蝉蜕5g,薄荷8g。

3.肝火犯头证

【主要表现】患侧面部呈阵发性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眩晕,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胁肋胀满灼热,小便黄赤,大便燥结,脉弦数。

【治法方药】清肝泻火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15g,黄芩10g,夏枯草15g,栀子10g,生地黄12g,柴胡10g,泽泻12g,车前子(包煎)10g,石决明(先煎)15g,地龙10g,生牡蛎(先煎)20g,僵蚕10g,牛膝12g,大黄10g。

4.阴虚阳亢证

【主要表现】患侧面部呈抽搐样剧痛,两颧潮红,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咽干口燥,腰膝酸软,舌质红,舌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方药】滋阴潜阳,熄风止痛。天麻钩藤饮合止痉(散)汤加减:生地黄15g,石决明(先煎)20g,钩藤12g,天麻10g,牛膝12g,黄芩10g,益母草15g,杜仲12g,栀子10g,全蝎5g,首乌藤12g,白芍15g,甘草5g,蜈蚣5g。

5.瘀血阻络证

【主要表现】颜面疼痛如针刺刀割,疼久不愈,面色紫暗,舌质紫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涩。

【治法方药】活血通络止痛。通窃活血汤加减:桃仁10g,赤芍12g,红花10g,川芎10g,丹参15g,全蝎(研末冲服)5g,地龙12g,茜草10g,蝉蜕5g,川牛膝12g,当归10g,老葱10g。

6.风痰上攻证

【主要表现】颜面抽搐疼痛,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咳吐痰涎,肢体困重,形体肥胖,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方药】祛风化痰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合牵正(散)汤加减:法半夏10g,白术12g,天麻10g,茯苓12g,白附子10g,制南星12g,藿香10g,石菖蒲12g,僵蚕10g,枳实12g,全蝎5g,柴胡10g,陈皮10g。

7.血虚风袭证

【主要表现】颜面或头侧阵发剧痛,面部麻木,面白无华,唇甲淡白,舌质浅淡,脉细。

【治法方药】养血祛风止痛。养血定风汤加减:熟地黄15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5g,牡丹皮12g,麦冬12g,僵蚕10g,枸杞子12g,蝉蜕5g,钩藤12g,菊花10g,制何首乌12g,防风10g。

(二)验方精萃

1.白川延汤

【组成】白芍30g,川芎10g,延胡索15g,木瓜10g,当归12g,蒺藜12g,桑枝12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解痉镇痛,疏风散寒,清热泻火,清肝健脾。

【方解】方中首选白芍为君,《本草备要》说白芍能“补血、益脾、敛肝阴”。川芎能辛温升散,上行头目,亦能“旁通络脉”,祛风活血止痛;延胡索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无论何种痛证均能应用;木瓜具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为久风顽痹、筋肋拘急之要药;当归补血活血,扶正祛邪;蒺藜能治头痒头痛,宣散肝风邪,而去面痛;桑枝以治上肢风湿热痹为特点,以助诸药上行头目;甘草既能缓急止痛,又能调和药性,使药方扬长避短,发挥作用。诸药合用加之辨证加减,共除三叉神经痛之邪,扶正气之本。

【加减】一侧面部或头部疼痛较甚,遇风寒则发作或加重者,加防风12g,羌活10g,白芷12g;遇热疼痛剧烈、心烦、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者,酌加生石膏20g,知母12g,黄连10g,大黄(后下)10g;常因情志因素诱发阵发性剧烈灼痛、抽搐者,酌加栀子12g,柴胡12g,木香5g,地龙10g,僵蚕10g;面痛绵绵,面肌时有抽搐、头昏目眩、咽干目赤者,加天麻10g,钩藤12g,生地黄12g;久病气血亏者,加人参10g,白术12g,茯苓12g;面颊闷痛,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时吐痰涎者,酌加法半夏10g,橘红10g,生姜10g,苍术12g;面痛屡发经久不愈,痛势剧烈如锥刻刀割,日轻夜重,面色晦暗,脉涩者,加桃仁10g,红花10g,牡丹皮12g。

2.芎芷愈风汤

【组成】川芎15g,白芷12g,天麻10g,全蝎10g,珍珠母(先煎)30g,钩藤(后下)30g,白芍30g,细辛3g,甘草10g,蜈蚣1条。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祛风通结,解痉止痛。

【方解】方中全蝎、蜈蚣除风通络、镇痛止痛;川芎、白芷、天麻、细辛四药合力祛除诸风之头痛;白芍、甘草养阴柔肝、缓急止痛。根据引经理论,川芎、白芷分司太阳、阳明,细辛味辛走窜,驱散风邪,活血止痛,三者为头痛常用必用药物。诸药配伍,具有祛风、通络、镇痛、活血、潜阳作用,全方动静结合,既协调阴阳平衡、又促进气血流畅,达治病求本之目的。

【加减】兼阴虚明显者,加生地黄30g,黑豆衣15g;肝火偏旺者,加夏枯草15g,龙胆12g;兼风寒袭络者,加防风10g,羌活10g;胃热炽盛者,加生石膏30g,酒大黄10g;止痛后面部口唇发麻者,加黄芪15g;伴痰湿者,加苍术12g,陈皮10g;瘀血夜间痛甚者,加桃仁10g,红花10g。

3.四虫二白汤

【组成】全蝎8g,地龙12g,僵蚕12g,白芷15g,白附子15g,细辛10g,当归12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10g,蜈蚣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化瘀,镇静止痛。

【方解】方中白附子、僵蚕、全蝎、蜈蚣祛风化痰通络,镇静止痛;细辛、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地龙活络定惊,通络止痛;桃仁、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当归、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活血化瘀,镇静止痛之功。

【加减】寒邪较重,疼痛明显者,加藁本10g,生姜10g;风热较重,津伤口渴者,加知母12g,天花粉12g;寒热往来者,加柴胡12g,黄芩10g;小便不利者,加木通10g,淡竹叶10g;面目麻木不仁者,加秦究12g,鸡血藤12g;痰油阻络较重者,加获苓12g,法半夏10g;耳鸣口苦者,加白芍12g,钩藤12g;肝阴不足者,加枸杞子12g,麦冬12g,墨旱莲12g;瘀血日久有热者,加黄芩10g,牡丹皮12g;兼肝郁气滞者,加郁金10g,香附10g,川芎10g;病程日久不愈者,加水蛭5g,炮穿山甲(先煎)12g。

4.定痛汤

【组成】川芎30g,白附子15g,制南星15g,天麻12g,僵蚕12g,白芷15g,羌活12g,全蝎5g,荆芥12g,防风12g,细辛5g,蜈蚣1条。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驱风化痰除湿,通经活络止痛。

【方解】方中重用川芎乃本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天麻、荆芥、防风能祛除诸风之头痛;羌活、白芷、细辛味辛走窜,有驱散风邪、活血止痛之力;僵蚕、白附子、制南星解痉止痛、去风痰;全蝎、蜈蚣有通络止痛之功效。全方动静结合,血气兼顾,风痰瘀并治,内外风两疏,故而疼痛可愈。

【加减】兼外感风热者,加金银花12g,葛根15g,生石膏30g,以疏风散热;兼外感风寒者,加桂枝10g,以温散风寒;病程久者,加桃仁10g,延胡索12g,红花10g,以活血通络止痛。

5.神窍化瘀汤

【组成】川芎20~60g,红花10~20g,鸡血藤20~60g,当归10~20g,藁本20~60g,赤芍10~20g,荜茇20~60g,木香10~20g,丝瓜络20~60g,胆南星20~60g,蜈蚣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疏风通络,化痰解毒。

【方解】方中川芎活血化瘀,为治头面痛之要药,《本经》说“主中风入脑、头痛”,《名医别录》说“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配鸡血藤、当归、红花、赤芍、木香更助其活血行气之用,且活血中寓养血荣络;藁本,《珍珠囊》说“治太阳头痛、巅顶痛、大寒犯脑,痛连齿颊”'荜茇,《本草纲目》说“治头痛、鼻渊、牙痛”,两药辛温通络,止痛效隹;丝瓜络、胆南星、蜈蚣,化痰解痉、通络止痛,且与藁本、荜茇寒热并用,扬长而避短,捜通络脉无过寒过热之偏。诸药合用重用,直趋神窍病所,利专效宏,治顽固久病难愈之三叉神经痛获满意效果。

【加减】辨病为眼神经即第1支疼痛者,加防风12g,蔓荆子12g;上颌神经即第2支疼痛者,加白芷12g,木通10g,黄连10g;下颌神经即第3支疼痛者,加升麻10g,决明子12g,黄芩10g;3支联合疼痛者,加柴胡12g,白芷12g,威灵仙12g。

“面痛”是中医的病名,类似西医的“三叉神经痛”。此病之痛极为难忍,且发作频繁,不经过治疗难以自愈。即使缓解仍易复发,复发后症状较前加重,治疗也较困难。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记载:“面痛属火,盖诸阳之会,皆在于面,而火阳类也……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额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所描述症状和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基本一致。

病因病机

卫气不固受风,内因为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怒气难消,以致气郁化火,突受惊恐,心胆火动生风,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化风,风火上窜阳明经,筋脉掣挛,气血郁逆而导致面痛。面痛的特征是发作突然、呈闪电样、阵发性、时间短暂而疼痛剧烈,正是风火煽动的表现。

面痛也可多因面部动作或触碰面部某一点而诱发,表现为一侧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的疼痛。其临床表现为:骤然发作闪电样、短暂的剧烈疼痛,性质如刀割样、钻刺样、火灼样或撕裂样。发作常无先兆,且严格限于三叉神经感觉支配区内。疼痛持续仅数秒至1~2分钟,并可引起同侧面部反射性抽搐。

目前,体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期有效率,通过上千病例的观察,已超过95%。采用其他的一些方法(如穴位注射、电针、头针及直接深刺神经干等),效果也大致接近。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一般也较为巩固。如果复发,再次治疗也可奏效。

治疗方法:神经干刺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患侧耳垂前耳轮切迹与耳垂根连线之中点,或乳突尖前缘下5mm处。其下为面神经交义点最近处,约在下颌支后缘后约0.5cm。

配穴:合谷。眼轮匝肌痉挛加鱼腰、四白;面肌痉挛加迎香、夹承浆。

治法

每次仅取主穴和合谷穴,余穴据症酌选。先在阿是穴消毒并以2%普鲁卡因局麻,取28号2.5~4cm左右长的毫针(1~1.5寸)2根,分别刺入阿是穴和合谷穴。阿是穴要求刺中面神经干。当刺中时,患者有强烈的触电感或耳深部疼痛,术者手中有轫性感。此时,将阿是穴和合谷穴接通电针仪,开始时电流不宜过大,频率不限,以食、拇指出现规律性抽动为宜。当采用提插手法或电针刺激,使面神经损伤后,表情肌可出现松弛(面瘫)。其余配穴应使针下有酸胀或麻电感。每次针20~30min,每隔5~7日针刺1次。一般针2~3次。如损伤浅表血管,针后可能出现肿胀,数日消退。针后如出现眩晕、呕吐等并发症,休息1~2小时即恢复。

疗效评价

显效:患侧面肌轻度无力,抽搐停止;无效:抽搐次数或程度略有改善或无改变。

共治110例,显效107例(97.3%),无效3例(2.7%),总有效率为97.3%。通过随访发现,平均有效时间约在10月左右,最长有达28月的。

穴位埋植:取穴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为面肌痉挛之板机点。

治法

先将患侧面部作常规消毒,然后用皮肤针轻轻叩打该侧面部,自上至下,自左至右,反复仔细弹刺。当叩打至某部位,出现针尖一触,立发痉挛现象时,即在该处埋揿针1支。3日后取掉所埋揿针,继用前法,寻得阿是穴后再埋针。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7天。

疗效评价

按类似以上标准评定,共治45例,控制3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

丛刺法:取穴

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面部痉挛之起动点。

配穴:四白、鱼腰、攒竹、迎香、颊车。

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用丛刺法。方法为取30~32号毫针(0.5~1.5寸长)15~30枚。浅刺入阿是穴,采取密集排针,或散刺(其间隔为0.5~1cm宽),应使针尖的皮肤突起,形成一个小丘,并使针体悬吊而不下落。配穴则在面肌痉挛附近取2~3穴,亦宜浅刺。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本法针刺时,患者有轻微痛感,部分病人针刺部位有微微发热感,或皮肤充血发红,均属正常现象。

疗效评价

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共治30例,控制为18例(60.0%),显效5例(16.7%),好转7例(23.3%),有效率达100%。本法简便易行,而坚持治疗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穴位注射:取穴

主穴:翳风、颊车、太阳、地仓。

配穴:瞳子髎、颧髎、合谷、阳陵泉、风池。

治法

药液:混合注射液(苯巴比妥钠加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32磷酸铬盐(放射性胶体)。每次选主穴1~2次,配穴1~2穴。上述药液任选一种。第1组药物,取苯巴比妥钠注射剂0.1g加1%盐酸普鲁卡因1ml升混合后做穴位注射。第2组药液,采用头皮针头注射,针头插入穴位后,可上下缓缓提插,但不捻转,待病人得气后,将药液缓缓注入,每穴注入0.1~0.2m的无菌胶体32磷酸铬盐溶液。

第1组药液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第2组药液每周1次,连续2次为1疗程,隔15天后再做另1个疗程。

疗效评价

穴位注射法共治疗134例,以类似前述标准评定,控制为26例(19.4%),显效64例(47.8%),好转41例(30.6%),无效3例(2.2%),总有效率为97.8%。

体针(之一)

取穴

主穴:夹承浆透承浆、承浆透地仓,地仓透迎香,颧髎(或太阳)透下关,四白(或攒竹)透睛明。

配穴:风寒滞留: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阴虚阳亢:复溜透跗阳,神阙。

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酌加。以28~30号毫针透刺,进针后捻转1分钟,留针1~2小时,每20分钟行针1次;神阙用隔盐灸3~5壮。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

疗效评价

共治68例,结果,痊愈26例,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2%。

体针(之二)

取穴

主穴:鱼腰、四白、下关。

配穴:夹承浆。

治法

Ⅰ支痛,取鱼腰。针法:以28号1.0寸~1.5寸针,从鱼腰斜向下方以30度角刺入0.3寸~0.5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3~5次。

Ⅱ支痛,取四白。针法:以26号1.0~1.5寸针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寸~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5~6下。

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以26号2寸针,从患侧下关穴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或向对侧下关穴刺入约1.5寸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颌等处时,提插5~6次。如下关治疗效果不明显可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轻捣3~5次。

上述穴位,均取患侧。如未能获得所要求针感,应细心调节针刺方向及深度,直到满意为止。一般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症情重者可根据情况每日1次。

温针加拔罐:取穴

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后溪、四白。阿是穴位置:面肌抽动起点(多在嘴角或上下唇的汇合点旁开2cm处)。

配穴:迎香、人中、承浆、颊车。

治法

用毫针以30度角从主穴地仓或阿是穴向迎香穴方向直透至患侧内眼角,进针2.5~3.5寸;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2~3寸;从地仓透人中,从地仓透承浆。后溪直刺1.5~2.5寸,最低斜刺透过3/4手掌部分。留针1.5~2小时,用卫生香施灸针尾。取口径为0.6~1寸的小玻璃火罐(或瓶)用水和成之面团并搓成面条转在罐口,再以投火法,将火罐拔四白穴上,留罐20~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疗572例,痊愈459例,显效73例,有效1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96.3%。

电针取穴

主穴:Ⅰ支痛:鱼腰、攒竹;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颧髎。

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治法

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配穴2穴,均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150次/分~60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20分钟~4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以维持重、胀、麻针感。每日1次,重者日可2次。

疗效评价

电针治疗66例,有效率87%~92.4%。

全息针:取穴

主穴:第二掌骨桡侧近指掌关节处。

治法

药液:当归寄生注射液。取双侧穴区,先以拇指按压,在压痛最明显处,将当归寄生注射液作穴位注射。注射时用5号齿科针头,沿第二掌骨近指掌关节桡侧略斜刺入,待探测到有较强的得气感后,每穴注入药液2ml,3天注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述方法治疗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临床痊愈46例,有效3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3%。

刺血:取穴

主穴:分二组。①上星、囟会、五处、承光、通天、络却。②前顶、百会、(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

治法

每次取1组穴,两组穴交替使用。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穴位出血,每次每穴出血1~5滴,如不出血可用两手拇、食指挤压局部出血。每周治疗2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30例,结果临床痊愈2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一般而言,点刺放血治疗以某一支痛效果较好,两支以上合并疼痛效果较差;病程短者效果较好,病程超过两年者,效果较差。

拔罐:取穴

主穴:第Ⅰ支痛:太阳、阳白;第Ⅱ支痛:颧髎、四白;第Ⅲ支痛:夹承浆、禾髎。

配穴:风池、合谷。

治法

根据病变的分支,每次取1~2穴。以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2~3下,以刺入皮下为度,继以闪火法或抽吸法在该部位拔罐,留罐5分钟~10分钟,一般以每穴出血1~2ml为宜。同时,应注意观察,拔罐处须出现红晕(但不现瘀斑)。起罐后,可针刺配穴。风池穴,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1寸,使针感向头顶或前额放散;合谷穴,针尖向心,刺入1寸,使针感向肘部放射。均用强捻转手法。上述治法,隔日进行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多例,效果明显。

挑治:取穴

主穴:下关、翳风、风池。

配穴:三叉神经第Ⅰ支痛加鱼腰、攒竹、阳白、印堂;第Ⅱ支痛加四白、巨髎、颧髎、太阳;第Ⅲ支痛加颊车、承浆、地仓、人迎。

治法

每次选主穴1个,配穴2~3个。常规消毒后,用1%普鲁卡因作局部麻醉。取消毒三棱针1支,右手持针靠近穴区,左手食指轻轻将皮肤向针尖方向一推压,使针尖穿透皮,并做纵行挑破一个0.2~0.3cm口子,再向下把皮下白色肌纤维挑断,直至肌纤维挑尽为止。用碘酒消毒,上覆盖小方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个穴挑完后再挑治第二个穴。每隔7天挑治1次,10次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49例,结果临床痊愈19例,有效23例,无效7例,其有效率为85.7%。

典型医案

医案一

温某,女,43岁。1987年6月12日就诊。诉右面部疼痛4个月。近两周发作频繁,疼痛难忍。患者4个月来,右侧面部从下唇到鼻旁、目内眦,呈发作性放射样剧烈疼痛,持续半分钟左右,经住院治疗症状改善。2周前因感冒发烧,面痛复作,疼痛部位还向前额窜痛、灼痛,发作频繁。可因风吹、漱口、说话、轻微触碰痛处而诱发。经住院综合治疗不效。刻诊:精神萎靡,面容痛苦、少华。其疼痛部位为右侧第一、二、三支混合作痛,右鼻旁板机点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尿黄,便秘。

诊断:面痛(西医称为三叉神经痛)。

治则:清泄肝胃肠火,通经止痛。

取穴:分二组:①丰隆(双)、迎香(右)、禾髎、承泣;②四关(合谷、太冲)。

治法:疼痛发作时,取第一组;间歇时,取第二组。用粗毫针(26号)剌入,行针得气后,皆用泻法,强刺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运针3次,两组穴位治法相同。共10次获愈。

医案二

陈某,男,33岁。1976年1月9日初诊。诉:右面部反复剧痛15年。患者从1967年起,突起右面部电击样剧痛1次,以后每天发做1~2次。至1969年逐渐加重,每日反复发作性电击样疼痛20~30次,发作持续时间约10~30秒。曾在沈阳某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用电针、穴位封闭以及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近1个月来,日夜发作性疼痛100余次,由右侧鼻唇沟处窜至太阳穴处。不敢吃硬食,只能吃流质食物,痛苦难忍,故来就诊。刻见:一般状态尚可,表情苦楚。舌苔白厚,脉弦。血压:130/90mmHg,脉搏70次/分。右眉中和右鼻翼旁有痛性压点。

诊断:面痛(西医称为三叉神经痛)。

治则:平肝息风,活络止痛。

取穴:四白(右)、太阳(右)。

治法:毫针刺法。每日1次。

针4次时,患者剧痛消失,已可以刷牙。针第9次时,疼痛明显减轻,仅有时微痛。针第15次时疼痛未再发作,有时有蚁走感。第20次时,疼痛完全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