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电行业之美的集团研究报告:楼宇科技初露峥嵘

 晴耕雨读天 2022-02-07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管泉森、孙珊、贺本东、崔甜甜、周振)

前言:B 端启幕,致更好的未来

2020 年,美的集团升级战略主轴,从“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到“科技领 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配合着战略调整,公司重新梳理了经营架构,以 品类为标准的事业部,重新划分为智能家居事业群、工业技术事业群、楼宇科技事业部、 机器人及自动化事业部、数字化创新业务 5 个业务板块;其中,第一个 TO C,后四个 TO B。至此,美的集团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紧扣时代,面向未来,TO B 启幕。

熟悉美的的投资者,可以很容易地根据战略调整的节点,将公司的经营阶段进行清晰划 分;而后,再辅之以事业部变革、MBO、品类扩张及若干收购,便可勾勒出一个有血有 肉、发展轨迹清晰、逻辑高度自洽的美的集团。所以,在 2020 年之前,如果只给公司 选一个拐点,2012 年的呼声会很高,正是当年,确定了可以总结之后 8 年的三大战略 主轴;同样的道理,立足当下,甚至是之后若干年来看,2020 年很有可能成为美的经营 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拐点。当然,变革总会有争议,向“新”可能是追风,向“旧” 意味着倒退,似乎变总比不变要好;的确,投资多在追求确定性,但对产业而言,不变 很多时候可能会是最差的那个选择。因此,我们看到了美的变化,同时也见证了市场的 分歧;幸运的是,一年之后,一些有说服力的 B 端转型成果开始显现,借此机会我们将 系统性地分析美的 B 端的发展前景,本篇从相对熟悉的楼宇科技事业部开始。

文章图片1

二十载辛勤积淀,如今迈步走向台前

升级转型第一年,紧锣密鼓突飞猛进

从 2020 年下半年开始,美的中央空调进行战略调整,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两易其名: 组织上,实现了从普通产品事业部,向五大业务板块之一的华丽转身;产品上,补齐了 电梯、楼宇自控及能源管理;能力上,也在快速从硬件销售方,向智慧楼宇解决方案供 应商过渡。回顾刚刚过去的 2021 年,美的楼宇科技几乎月月有进展,全年穿梭于各大 展会,除了例行的制冷展,还有绿色建筑、医院建设等新领域;召开产业会议,发布楼宇自控和电梯新战略,KONG 和 LINVOL 新品牌,以及若干新产品,推销自己;建立起 专注楼宇科技数字化的研究院,投资规模达 21 亿元的荆州新基地也进入了建设阶段。

“动作多,声音大”是引起关注的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尤其是对奉行“变是唯一的 不变”这一经营哲学的美的集团而言,市场习惯了他的变化,也充分肯定了灵活应变, 顺势而为的优势,但更乐于看到的是逻辑自洽——变化带来了积极成果。据产业在线数 据,2021 年全年,美的中央空调1不含税销售收入规模突破 200 亿元,位居行业第一, 领先第二名约 45 亿;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暖通空调数据显示,2021 年上半年美的离心 机份额大幅提升 2.4pct,行业最快,这意味着在中央空调技术门槛最高的水机领域,美 的份额也开始出现快速向上趋势。

文章图片2

与此同时,美的楼宇科技旗下的菱王电梯业务,年内也实现了与暖通相匹配的高增,这 一增速放在电梯同行中,也已经比较亮眼。从 2021 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A 股主要 电梯上市公司2的收入增速多在 10%~20%之间,增速相对较快的仅有梅轮电梯和快意电 梯;而 2021 年是美的入驻菱王电梯的第一个完整经营年度,总体表现可圈可点。

从美的楼宇科技转型第一年的经营成果来看,一些熟悉的事情正在发生。总结过去十年 美的的经营成就,洗衣机和家用空调份额的中枢性提升不得不提;2013-2017 年美的洗 衣机内销份额从 17%→31%,即便以上一轮战略调整前为基数,份额也提升了 8pct;同 样的情况在随后的家用空调上也再一次出现,2019-2020 年美的家空内销份额从 22% 提升到 32%,家空外销的份额也从接近 30%提升至接近 40%;背后的逻辑3之前已有充 分探讨,根本原因还是优秀治理机制带来的市场机遇把握能力。23%、22%以及 27%绝 不是很低的份额起点,洗衣机和家空上演绎过的,或许正在楼宇科技事业上重演。

文章图片3

中央空调二十载,厚积薄发走向台前

突飞猛进的美的楼宇科技,多多少少会让人错愕;毕竟,市场对公司的关注点多数时候 都在 C 端。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数字化转型自 2013 年就开始,洗衣机上先有成 效,其后是空调,到“数字化策略成功”这一市场共识形成,五六年已经过去,发力 B 端的战略转型或许也不例外。美的自身于 1999 年进入中央空调领域,时间上其实早于 冰洗微波炉等品类;2004 年,成立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布局离心机;2006 年,成立中央空调事业部,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变频离心机组;2015 年,与开利、博世、 希克斯成立合资公司,发力热泵与智能控制;2016 年,收购 CLIVET;2017 年,推出 M-BMS 楼宇智慧管理系统;至今,美的楼宇科技其实已有 20 多年的经营积累。

美的中央空调前 20 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9-2009 年,主要是技术引 进消化阶段;2010-2019 年,进入到商业扩张阶段。这在经营层面体现得比较充分,2010- 2019 年间,美的中央空调销售额复合增速为 23%,快于美的集团整体;2019 年分部销 售额4超过 40 亿美元,国内的绝对份额虽然比不上 C 端,但也是行业领先水平。分区域 看,2019 年美的中央空调内销占比接近 80%,海外占比低于 C 端品类,但也持续取得突破,俄罗斯、巴西、东盟等区域都有大型公建项目投入运营;2016 年收购意大利水机 CLIVET 后,美的中央空调在欧洲区域的生产和渠道也进一步得到强化。

产品矩阵上,本轮战略调整前,美的中央空调产品矩阵也已经十分完善,多联机、离心 机、螺杆机、热泵、单元机、末端等产品一应俱全;2017 年,公司发布了 M-BMS 智慧 楼宇自动化管理平台,并在 2018 年取得国际 BACnet 制造商协会测试实验室(BTL)认 证。也就是说,在升级为楼宇科技前,美的中央空调硬件和软件上都已拥有深厚的积累。

文章图片4

生产方面,暂不考虑当前在荆州的投资,美的中央空调主要有四个生产基地,分布在顺 德、合肥、重庆和意大利(Clivet),其中重庆和意大利基地主要是生产水机,顺德和合 肥基地水系统和氟系统都生产。综合来看,美的中央空调水机产能约为 4 万台/年,末端 产能 70 万台/年,热泵产能 30 万台/年,多联机外机产能 40 万台/年,多联机内机产能 200 万台/年。自 2011 年合肥基地投产后,美的中央空调并没有再大规模扩产;经历战 略调整带来的高增后,2021 年底投资规模达 21 亿元的荆州基地进入建设阶段。

研发方面,从可得数据来看,原美的中央空调 2013-2019 年的研发费用率均在 4%以上, 2019 年已经上升至 5%,对应到的研发投入金额接近每年 15 亿元,在美的集团整体中 算研发投入力度偏大的板块。楼宇科技研究院建立之前,归属原中央空调的研发团队超 过 600 人(目前已超 800),其中 36%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2%左右为产业专家,60% 左右拥有学士学历。此外,原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还承担了照明电气和智慧家居板块的 孵化和经营工作,在智慧照明、智能开关、智能门锁、智能音箱等方面都有研究积累。

不难发现,原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的实力已比较强劲:产业在线口径下,份额连续多年 第一;产品矩阵完善,经历 20 年的外部合作和自主研发后,与先发企业的技术差距也 大幅缩小,局部甚至有领先。所以,对于美的楼宇科技,首先需要建立的认知是,他的 基础即原美的中央空调,是一块竞争力很强的业务;当经营地位由常规单元提升至战略 高度后,伴随着投入力度的加大和考核要求的提高,成果快速兑现也在情理之中。(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文章图片5

转型升级再出发,重构事业成长曲线

从中央空调到智慧楼宇

所以,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问题,就变成了美的楼宇科技的高增可持续性会有多强, 以及未来会成长到什么高度?在此之前,有必要对其整体经营战略和架构建立一些基本 的认知,美的楼宇科技的品牌定位是楼宇智慧生态集成解决方案的引领者,目前的核心业务包括暖通空调、电梯、楼宇智能化(楼控)和能源管理四块,概括起来其实与智慧 建筑的概念比较接近;事业部下辖5个品牌,分别是美的、Clivet、菱王、KONG、LINVOL, 其中美的为中央空调、Clivet 为水机、菱王和 LINVOL 都是电梯、KONG 为楼宇自控, KONG 和 LINVOL 都是 2021 年底才发布的新品牌。

经营架构上,美的楼宇科技中的中央空调业务目前主要由广东美的暖通空调、合肥美的 暖通设备、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以及 Clivet S.p.A.公司负责;其中,重庆美的通用制 冷设备公司下设美通能源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为能源管理业务主体;楼控经营主体 是上海美控智慧建筑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0 年 11 月份,刚发布战略和产品不久,侧重 楼宇自控和弱电智能化,子公司广东美控侧重弱电智能化工程、高效机房项目和低碳能 效咨询;电梯业务经营主体为菱王电梯有限公司。此外,美的楼宇科技事业部还拥有两 个全品类研究院,其中之一是 2021 年 4 月份成立的楼宇科技研究院,专注数字化。

文章图片6

产品层面,中央空调无需多言,无论是品类,还是制冷/热量范围,美的布局都已比较完 善,相较于擅长水机的美系和精于氟机的日系,总体更加均衡。电梯方面,菱王 7 大类 系列包含扶梯/载重/汽车/家用/乘客/观光场景,覆盖面足够;重载货梯方面有一定优势, 2020 年底研发出了 50 吨超重载货梯;美的入驻后,2021 年底发布了乘客电梯和扶梯 新品,其中扶梯最大提升高度由之前的 12.5m 提升至 25m。楼宇控制方面,除了系统 和平台,美的已经发布了 DDC 控制器、I/O 模块、控制柜、变频器、能量表、智慧阀、 传感器、速通门及人脸识别等控制层和设备层硬件,预计未来硬件矩阵或进一步扩充。

规模层面,加入 Clivet 及菱王,剔除 TO C 部分,预计略小于产业在线监测的中央空调 收入口径。分业务来看,暖通系统占比或超过 90%,电梯占比预计在 5%-10%,楼宇控 制和能源管理仍处在起步阶段;分品牌看,美的占比预计约 85%,Clivet 和菱王占比或 较为接近,预计在 5%-10%之间,合计或在 15%左右,KONG 和 LINVOL 发布不久, 收入贡献或相对有限。总体上看,暖通和电梯增长在提速,新业务仍有待放量。

文章图片7

发力四千亿级楼宇产业

美的楼宇科技当前主产品为暖通设备、电梯和楼控,即便从单品角度,产业规模也足以 支撑成长。譬如暖通设备,2021 年全年,我国中央空调不含税销售收入为 1232 亿元, 同比增长 25%,其中外销占比约为 10%,过去 10 年和过去 5 年产业 CAGR 都是 9%, 有一定周期波动,2018-2020 年间保持平稳,总体表现要好于 C 端。若按应用领域分, 中央空调下游主要分为住宅、商业、工业、公共建筑等,其中住宅占比大概 40%;若按 业务类型分,TO B 占比在 70%~75%,TO C 部分主要是家装零售。

从过去几年的产业发展来看,中央空调呈现出一定后周期特性,主要是住宅部分与地 产相关度较高,是周期的主要来源。非住宅部分周期性要小于住宅,跟基建投资更相 关,交通运输、数据中心、文教娱乐、医疗等下游细分领域仍保持着较好的增长态 势。总体来看,目前国内中央空调 TO B 是一个收入规模近千亿的产业,下游应用场 景丰富,长期复合增速保持在大个位数的确定性较高;短期来看,2021 年底及 2022 年初,超前开展新基建的呼声已经较高,受益于此,下游景气度有望边际向上。

与中央空调相比,电梯产业规模更大,出口占比个位数,内销为主。2021 年,国内电 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的产量为 155 万台,同比增长 17%,拉高近 5 年 CAGR 至 10%, 2016-2020 年的 CAGR 为 7%,保持稳健扩张趋势。从主要厂商 2020 年的经营数据来 看,单台电梯设备的出厂均价多在 10-15 万元/台,若将维保业务考虑在内,单台对应的 产值在 20 万元左右;也就是说,我国电梯设备对应的年市场规模在 1500-2000 亿之间, 若将维保考虑在内大概在 2500-3000 亿元,是目前中央空调 TO B 的 2.5-3 倍。

文章图片8

相比中央空调和电梯,楼控的市场规模较小,单独看 2021 年约为 71 亿元,其中还包括 了较大比例的软件和服务。当然,让楼控跟中央空调和电梯比规模有失公允,如果说中 央空调、电梯这种设备型业务是“1”,那么楼控更多地扮演的是“+”的角色,“1+1” 能否大于“2”,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得好不好,也就是说楼控决定着解决方案能 力的高低。此外,作为楼宇综合解决方案,参考海外先行企业的布局来看,除了暖通、 电梯、楼控外,还有照明、安防、消防等板块,原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含照明电器业务 ——美智光电,目前划归到数字化创新板块,安防、消防暂无布局。

综合起来,当前美的楼宇科技瞄准的产业,仅国内规模就有近 4000 亿,且对应的是收 入口径,行业 CAGR 大概率在 5%~10%之间,对于千亿级产业来说增速尚可,并不比 白电 C 端逊色。所以,容量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对美的来说,有挑战的是,简单地跟 随行业增长,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份额突破几成必经之路。而国内暖通、电梯以及楼 控的竞争格局都比较相似,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外资/合资占比高,二是市场集中度较低。 中央空调 2020 年的外资品牌占比约为 48%,CR3 为 44%,份额过 10%的品牌,仅格 力、美的、大金、海信四家,余下的份额都低于 5%,长尾效应依旧比较明显。

企业层面,大金是最大的海外参与者,近几年在中国的收入都超过了 200 亿,约 90% 是暖通产品销售,且以氟机为主。而布局“楼控+暖通+安防+消防”的江森自控,业务 跟当前美的楼宇科技发展方向更接近,疫情前每年在中国的收入也近百亿,而且江森自 控还间接持有海信日立 49%股权,该公司 2020 年收入为 133 亿,合起来也是超过 200 亿的体量。剩下规模较大的,还有下辖电梯、暖通、照明的东芝建筑解决方案部门。

文章图片9

电梯市场的“高外资/合资占比,低市场集中度”,较暖通有过之而无不及,暖通领域还 有美的和格力两大规模近 200 亿,份额约 15%的民族品牌坐镇,但电梯赛道如果不算 上海机电5,纯民族品牌中体量最大的就是收入规模超 60 亿的杭州西奥6,其次是收入 50 亿左右的康力电梯,无论是量还是额份额均在 5%以内,外资品牌的占比则高达 70%, 长尾市场还活跃着约 700 家整机厂商,去争夺不足 10%的市场份额。

2021 年通力、三菱、日立及奥的斯四大品牌,在中国收入预计都将超 200 亿元,过百 亿的还有瑞士迅达和德国蒂升,合计规模大概率会超过 1200 亿元,且均是以电梯为主, 未包含暖通和楼控等业务。不过,日系和美系电梯公司与暖通、照明、楼控等业务渊源 颇深,只是各自做大后,分而治之的多;如东芝的中央空调业务与开利组成联营公司, 日立的中央空调业务与江森自控组成联营公司,奥的斯和开利空调此前都隶属于美国联 合技术公司,2020 年才单独拆分上市,这或多或少也说明,扩张阶段楼宇类业务间的 协同性。楼控市场不必多说,基本由霍尼韦尔、西门子、江森自控、施耐德等主导。

文章图片10

楼宇科技下一程,产业机遇与竞争力

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中,作为战略发力板块,美的楼宇科技短期的份额提升确定性比较高; 毕竟,在产品配置完善的情况下,美的相对长尾厂商的竞争优势无需多言;中长期来看, 基于产业机遇和企业能力,我们对美的楼宇科技持续实现份额提升,并逐渐成长为国内 智慧楼宇解决方案领先厂商持乐观态度。

“双碳”、数智化与国产替代

中枢性的份额提升一般都需要产业机遇,正如当年小天鹅的突破之于滚筒替代波轮、奥 克斯崛起过程之于电商渠道红利。节能环保趋势在我国建筑领域由来已久,但实际进展 缓慢,底层原因在于其公共品属性,落地需要全过程(投资、设计、建造、安装、运维) 和多主体(业主、施工及运维)配合,收益可辨识度并不高,且标准化不足。不过,随 着“双碳”目标和路线确立,这一切正在发生变化,建筑的智慧低碳进程有望乘势提速。

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建筑在全社会的能耗和碳排放占比都比较高。2019 年,我国的 水平在 30%-40%之间,其中建筑运行环节占全社会的比重约为 22%;放眼全球,这一 结论依然成立,且随着新开工建筑与存量建筑的此消彼长,建筑运行环节的碳排放占比 有进一步提升趋势。尽管能源结构调整仍是当前“双碳”的核心关注点,但作为全社会 主要碳源之一,建筑领域的低碳甚至零碳进程毫无疑问也会得到强化。

文章图片11

从 2021 年密集出台的“双碳”顶层设计中,涉及建筑楼宇的部分不容忽视。健全建筑 能耗管理体系,提升建筑能耗监测能力、建筑节能管理能力、建筑能效水平,推进超低 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成为下一阶段发展目标。政策推力在变大,约 束性也在变强;而在落地过程中,除了低碳建筑标准及行政监督等制度建设外,建筑节 能升级改造、智能化运营、合同能源管理等将会是主要的工程技术手段。

切换到市场主体上,电价改革、“限电”等举措推动的成本上涨,正在无形之中提升楼宇 节能改造、能源管理、数字化运营的投入产出比;就沪深试点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 公共建筑能耗监测”情况来看,基于数据的“设备+运营”优化,普遍能够带来 10%~30% 的费用节约。因此,越来越多的社会实体也开始积极响应“双碳”,进行总部及工厂的节 能改造,建立 ESG 评价体系,市场主体的推力也正在变强。综合来看,“双碳”背景下, 建筑作为全社会能耗及碳排主源之一,节能降碳进程势必会加快,对高效低碳楼宇解决 方案的需求有望逐步迎来爆发;这一情况与 1970~1980 年两次石油危机,直接推动以 暖通设备为主控对象的计算机楼宇自动化系统和变频技术发展颇为相似;所以,我们认 为“双碳”会是楼宇业务的一个实质性催化因素。

第二个产业机遇是数智化。数字经济导向下,发展程度滞后且作为“智慧城市”关键一 环的建筑楼宇,数智化需求无疑会大幅提升;同时,随着通信、算力及算法的不断进步, 长期停留在暖通、照明、电梯、消防、安防等系统级的楼宇控制产业,有望真正迈向楼 宇级。这对产业发展格外重要,一是从“控制”到“服务”带来的空间扩张,二是与先 发几十甚至上百年企业的差距收敛,如欧美系楼宇解决方案及电梯龙头也是近几年才加 速“云”端转型,而日系拥抱这一趋势的积极性和速度还要明显低于欧美系龙头。

文章图片12

一个更积极明确的信号是,物联网技术正在推动电梯产业转型升级。2018 年,国务院 出面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和电梯按需维保,前者对产业景气带动明显,后者对发展模 式意义重大。之前,每部电梯每 15 天进行现场维保,次数和维保项目都有刚性要求, 过程控制占据主导,市场产生了激烈的价格竞争,维保效果及效率都有提升空间。按需 维保“重效果”,在充分掌握电梯运行情况的基础上配置资源,所以大数据、物联网等信 息技术的运用显得更加重要。2020 年监管总局出台的试点方案中,就以“是否具有基 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测系统”为标准,划分了不同电梯的维保方式。对于电梯这样一个比 较传统的行业,数智化正在推动一场不小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变革,这是第二个机遇。

第三个产业机遇是格局优化提速。中央空调的国产替代,先后经历了“单元机→多联机 →大型水机组”三个过程,其顺序与产品门槛密切相关;2021 年,民族品牌的冷水机份 额开始加速提升,这意味着最后一块由外资主导的细分市场取得突破;至此,中央空调 或全面进入国产替代阶段,考虑到当前外资品牌市占率仍接近 50%,国内头部企业份额 刚刚超过 15%,未来上升空间较大。相较于暖通,电梯在快速城镇化阶段,没孕育出跟 外资实力相当的民族品牌,国产替代进程比较慢,但随着地产红利逐渐远去、维保模式 产生变化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长尾市场的格局优化有望提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文章图片13

差异化竞争优势与美的效率

在“双碳”激发需求、数智化强化供给、格局优化提速的产业机遇中,美的楼宇科技的 优势主要体现在差异化和经营效率两方面。相对于暖通能力相近的国内传统龙头:一方 面,美的的设备矩阵中加入了电梯,楼控产品线更为齐全,在内部转型积累和美云智数 发展的基础上,楼宇科技研究院又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化水平,若看传统厂商的方案能力, 美的已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智慧医院、轨交和园区等细分领域表现可圈可点;另一面, 传统龙头中,美的率先将楼宇板块作为战略方向,经营架构得到升级,资源投入力度以 及考核要求也相应增加,相较于事业部运营阶段,竞争力再上台阶。

相较于海外暖通龙头,美的楼宇科技的产品矩阵更加完善,且以数智化手段,转型为智 慧楼宇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方向更加明确。国内市场上的海外暖通品牌主要有大金、麦克 维尔、开利、特灵、江森自控及东芝;大金收购 OYL 后,将美系水机龙头麦克维尔纳入 旗下,暖通产品矩阵最完善,不过公司专注于 HVAC&R 领域,暂无楼宇科技转型打算; 开利和特灵都是美系品牌,水机产品为主,氟机竞争力较弱,发展方向也是 HVAC&R 领 域为主;东芝建筑解决方案部门拥有照明、电梯及暖通三大产品线,不过暖通以氟机为 主,工业、交通及公建受限,楼宇自控涉足较少。目前来看,江森自控可能是智慧楼宇 领域覆盖得最充分的厂商,公司旗下拥有暖通、消防及安防硬件,楼宇控制业务也处在 领先位置,数智化转型比较积极,不过电梯和照明参与较少,暖通产品以水系统为主。

文章图片14

智慧楼宇的另一派参与者是传统楼宇控制(BMS)厂商,如霍尼韦尔、西门子、施耐德 等,严格意义上来说,江森自控国际也在此列,只是后来通过控股日立空调,收购约克 国际和泰克集团,强了化暖通、消防和安防。传统 BMS 厂商在楼控产品、消防及安防 等方面布局完善,项目经验丰富,服务及管理能力比较突出,偏系统集成,暖通、电梯 及照明等设备需要依赖供应商,且随着 IT 进步,传统 OT 自动化也面临技术更新和市场 需求变化的问题,上一个时代积累的竞争优势也在不断面临挑战。与之相比,美的的设 备优势明显,且作为新进入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以及新需求敏感度或许都会更好。

除了传统暖通和电气龙头之外,智慧楼宇领域的另一大参与者是互联网科技巨头,典型 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相较于前两者,互联网科技公司在“云”侧的优势比较明显,劣 势在于产业知识,这也是产业互联网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技术能力与产业知识 分属不同主体,很难实现有效融合。不过,经历过去几年的转型变革,美的作为传统企 业数字化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自身的产业知识优势正在被不断放大。

美的体系铸就的经营效率是我们看好楼宇科技未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楼宇控制和 电梯对美的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要实现快速突破,资源的投入必不可少,人才至关重 要;公司对此有清晰的认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由美的中央空调原海外负责人管金伟 主导的楼宇科技事业部,陆续引进了孙靖、孟涛、李建国等人,他们各自在智慧楼宇解 决方案、互联网/通信、电梯行业都有着的深厚造诣;同时,新进人才也出现在了 2021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的激励名单中,体制优势再一次展现。

文章图片15

医院目前是美的楼宇科技进展比较明显的板块,其背后也有着一个非常资深的项目团队 支持。从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技术积累,还是业务扩张,美的都秉承着开放合作的态 度,这也是高效经营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一路走来,与东芝、艾默生、开利、希克斯、 安川、博世、西门子等合作,无形之中推动着美的的产品技术积累,也影响着业务长远 发展的方向。数字经济时代,能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回流的传统行业龙头其实并不多,只 此一点,或许我们就应该重新审视去美的 B 端转型的决心、能力,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在“高外资占比+低市场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中,作为战略发力板块,美的 楼宇科技短期的份额提升确定性比较高;毕竟在产品配置完善的情况下,无论是暖通还 是电梯,美的相对于长尾厂商的竞争优势还是比较明显。中长期来看,智慧楼宇赛道竞 争机会也在变多:一方面,建筑能耗及碳排占比均较高,“双碳”正在加速其低碳甚至零 碳进程,节能升级改造、智慧运营等成为主要手段;另一方面,随着数智化水平提升, 智慧建筑的投入产出效应正在发生质变,政策当局也有意通过物联网优化电梯产业运行 模式;此外,格局优化的节奏也在加快。美的的优势主要在于差异化和经营效率,相对于传统设备型龙头,美的不但产品布局完善,且数智化及解决方案能力更优,同时公司 也积极从国际 BMS、电梯及科技龙头引进人才,业务落地开花结果较快。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