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耕育文明”将中国用语标识出特色印记

 雪峰读书 2022-02-07

耕育文明是在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融合中华文明、现代文明、生态文明、未来文明等理念后形成的活态复合文明体系,能使农耕文明、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继承、传承、发展和提升。耕育术语融合了农耕教育、生态教育、劳动教育,美艺教育、伦理教育,徳智教育等范畴,耕育文明与耕育文化、耕育农业、耕育农法、耕育田园共同形成耕育体系的大家庭。

耕育文明集成了耕牧渔樵文明体系,具有农耕文化、中华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民宿及各类节庆活动等,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存在最广泛的文明集成。

1、国家舞台话语权呼唤中华文明特色术语标识

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必须具备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 “自主性” 标识性术语和概念。当前广泛使用的生态文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法、食育术语和概念中,大量是借用西方概念和名称,这些由国外创立的术语领域,缺乏中国的话语元素,而且对很多西方概念没有做到充分消化吸收和 “术语改造”,仅仅是照搬照套。因此打造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耕育体系”标识性概念和术语名称,树立中华文化主体性和自信力,对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众多博大精深的耕育体系思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的庞大经济力量,为建立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标识性”术语名词提供了机会。不断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思想力和创造力,创建更多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耕育术语体系。在国际上实现中国特色术语概念,形成与我国人口、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和影响力。

2、耕育文明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农耕文明是耕育文明的组成部分,农耕是丰衣足食的前提,而衣食足又是建立一切人类文明的前提,因为农耕,在中国大地,才产生了汉字、国家、冶金术等;形成了农耕文化,并上升到农耕文明。梳理一万年的农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农业对人类文明的功效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传承;二是农作物的育种;三是物候节气的利用;四是水的治理与利用;五是一些先进理念与实践技术的发明创造。

耕育文明具备中华文化的特征,以耕牧渔樵为代表的耕育文明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耕育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管理制度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生态文明理念不谋而合。

3、建立耕育文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标识体系的意义

耕育文明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术语标识体系,开发利用好博大精深的耕育文明与自然生态资源,组成我国 “耕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经济安全稳定增长、协调平衡增长、持续包容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传承好耕育术语体系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在弘扬中华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乃至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未来中国文化创新需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耕育文化思想的精华,始终致力于将中国耕育元素融入国际规范的理论体系,探索更新、更严谨、更有说服力的耕育术语体系。

4、建立耕育文明体系的现实意义

耕育文明具有农耕文明基因,本质上是尊重自然、守望田园,勤劳勇敢,顺天时、掌地理,掌握农艺和园艺;营造天时地利人和的生态环境。耕育文明具有地域多样性、民族的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国上万年的可持续发展的耕育农业历史,创造了持久的耕育文化。同时,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又丰富了耕育农业的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仍然一直蓬勃兴旺,绵延不断。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耕育文化振兴。传承发展提升耕育文明,走耕育文化兴盛之路。丰富耕育术语体系大家庭,激发生态发展活力,既是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作者孙建系联合国工发组织全球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

加载全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