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假同感偏差”:探春、凤姐、宝钗理家的不同心理

 梦影红楼 2022-02-07

作者:欧国强

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是心理学著名十大定律之一,又名“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以及行为的普遍性,并在遭遇冲突时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判断的正确性。例如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自己爱吃鱼也觉得别人爱吃鱼,高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套用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那就是“有一种冷叫妈妈认为你冷”,“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


 “秉公”的贾探春:

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的贾探春理家,流露出来的心理是秉公为家,发自内心热爱贾府这个大家庭并努力融入其中,为贾府生齿日繁感到忧虑的同时,想方设法谋求新出路,尽己所能去开源节流,力挽狂澜。这种心理驱使探春开始了挽救家族的改革之路,获得王夫人委托后马上开始“除宿弊”,上任第一件事便顶着赵姨娘撒泼的压力,只给赵国基发放了20两银子。据考证,满人世仆制,确实有“家里”和“外头”的区别,赏银也有不同,这点不理家还真难发现,李纨就没注意到,可见探春素昔观察细致,诸事留心,精细处的确不让凤姐。接着蠲免了姑娘们每月头油脂粉钱二两,蠲免了宝玉、贾环和贾兰学里费用八两,认为都是重复支取,钱废两起,这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善于观察,还深谙改革之道,不惜以身作则带头自裁,拿着李纨、宝玉和凤姐“作筏子”,压服众人口声,以表达推行改革的决心。最后在大观园创收上最为精彩,探春舍弃了赖家园子的“整体承包制”,大胆始创适合贾府实际的“分拆承包制”,足见探春才能与魄力,“左窃尧舜之词,右背孔孟之道”,当真了得!难怪脂砚斋在众子孙中给予探春最高评价:使此人不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


从理家时的心理外延看人物形象,探春的执念有两个,一是在意正庶,二是挽救家族,所以探春认为身边的人应该在意正庶,应该勤俭持家,这是虚假同感偏差心理。因此赵妾每每生事,庶出特有的敏感让探春觉得众人又聚焦到自己身上,贾母和王夫人又会对自己寒心,总是刻意地想和赵妾划清关系,27回和55回,探春沉下脸先后说过宝玉和李纨糊涂,坚持自己不是作鞋的人,不会拉扯奴才。74回抄检大观园,探春看到荒唐的自杀自灭丑行而又无力阻止,“不觉流下泪来”,痛骂王善保家的: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还有呢。并大快人心地甩出一记耳光,这记耳光打得响亮,既饱含着未能阻止家族没落的悲愤心情,也寄托着唤醒众人挽救家族的殷切期望。可惜没打醒几个人,在挽救家族之路上,探春没有盟友,注定了改革会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一系列的改革仅仅局限于大观园内部,和贾府财政主体基本无涉,且某些方面因顾及脸面而改革不彻底,所以根本无法挽回贾府颓败之势,更准确地说,省这一丢丢银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贾府“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的窘迫困境。探春秉公为家的心理,预示其最后结局会为家族而牺牲,当出现需要和亲的局面时,探春势必会挺身而出承担起挽救家族的重任,这也符合原著设定的结局——探春远嫁,不得不佩服《红楼梦》之伟大,作者塑造人物之成功,人物心理决定了人物行为,人物行为决定了人物命运,精密至极,俨然密不可分!

“藏私”的王熙凤: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的王熙凤理家,流露出来的心理是藏私利己,拿着贾母的宠爱以及王夫人的信任作背书,私下里挖空心思求自得,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凤姐做不到的。这种心理驱使凤姐拿着月钱明目张胆去放利,贾府支出日渐繁多,即使发现可以蠲免的项目,凤姐都会置之不理,因为放利的本金越大,产生出来归自己所得的利息就越多。进一步敛财就得进一步集权,凤姐正是这样做的。贾政不理俗务,基本上交由贾琏料理,阖家里外都是凤姐两口子操持,与鸳鸯处好关系,贾母的梯己以及王家的东西均可自由调度,独揽大权且威重令行,贾蓉,贾蔷,贾芸,赵嬷嬷,来旺媳妇等人办事都绕不开得求助于凤姐,林之孝家的“懂事”地成了凤姐的干女儿。平心而论,凤姐理家确实充斥着权术玩弄,用人唯亲,但也确实是脂粉队里的英雄,“男人万不及一”,可卿托梦一节足可印证,总体而言功过相抵。凤姐对金钱与权力的极致追求,已然走火入魔,难怪尤氏一针见血地痛斥:“使不了,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


从理家时的心理外延看人物形象,凤姐的执念也有两个,一是金钱权力,二是巩固地位,所以凤姐认为身边的人应该在意财货,应该争权夺位,这是虚假同感偏差心理。因此凤姐协理宁国府,以己度人认定会有奴仆损公肥私,列出了“人口混杂,遗失东西”和“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的弊端,这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自己中饱私囊的同时又要求他人听其摆布。敛财必先权重,权重必先位高,这种心理驱使凤姐不择手段去巩固其在贾府的地位,21回醋意对待平儿,44回恶意对待鲍二家的,69回杀意对待尤二姐,凤姐的执念令其越陷越深。尽管自知“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可惜已是眼前无路想回头,机关算尽的凤姐漏算了致命伤——并未为贾琏生下儿子,这在封建大家庭中毫无疑问就是不定时炸弹。多年理家欠下的命和债直接导致凤姐最后遭弃,一旦失势,必然遭受家族内万人唾骂,完全符合原著设定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结合脂批,87版央视《红楼梦》里凤姐之死呈现出凄凉无比的一幕,苍茫雪地里拖行的破席,那份震撼挥之不去。


“求全”的薛宝钗:

饱知世事慵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

“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薛宝钗理家,流露出来的心理是求全得体,既希望开源节流,又务求不失体统,力求待人处事尽善尽美,上下俱得人心。这种心理驱使宝钗长年累月自重并自律,自己的人断断不可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否则被别人小看了,用度外人才能彰显公正,收揽人心,长期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是宝钗理家的通行证。所有红学家清一色认为宝钗会做人,笔者认为宝钗超脱之处在于看透人性后依然会做人,宝钗之冷与稳,已经超越了圆滑隐忍的境界。别人看到人性的贪婪也许会抱怨和批判,宝钗却会含笑包容,甚至充分利用,理家时宝钗深知“幸于始者怠于终,善其辞者嗜其利”,于是迎合这些奴仆贪图小惠的心态,提出了保全大体的方案——承包者年终无需结账,未承包者年终酌情分红。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激励性强的多劳多得方案,难怪一席话说得全体家人“欢声鼎沸”,但这个不失体面的求全方案直接导致改革的失败,导致后来大观园里既得利益集团与未得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激化。


从理家时的心理外延看人物形象,宝钗的执念同样有两个,一是自重身份,二是入京初衷,所以宝钗认为身边的人应该自重身份,应该牢记初衷,这同样是虚假同感偏差心理。因此宝钗的白海棠诗开篇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不失豪门闺秀身份。30回宝玉失言把宝钗比作杨妃,使得宝钗绝无仅有地大怒,不仅说跑了靛儿,还主动挖苦宝黛二人,只此一次。34回薛蟠说宝钗护着宝玉,使得宝钗绝无仅有地大哭,书中罕见。因为这些行为是践踏宝钗的底线,尤其是薛蟠的混账话,连踩两雷,宝钗念念不忘入京的初衷是备选,宝二奶奶并不是宝钗的既定目标,这样的误解让其感觉既失身份,又失梦想,难怪反应超乎想象的强烈。18回宝钗对宝玉说的那句“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多少能品出些许酸味和不甘。28回宝钗第一时间戴上元妃所赐的红麝串,说明还是对宫廷生活充满向往的。直到70回,柳絮词里那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明摆着宝钗依然没有放弃备选的执念。正因为宝钗由始至终没有放下过身份,没有忘记过初衷,所以金玉良姻对宝钗而言就是梦想的破灭,就是悲剧。


《红楼梦》塑造出来的人物实在过于立体,过于丰满,我们运用现代心理学去分析人物的执念,很容易就能理解书中详细所写的人物行为,诸多细节以及人物行为又进一步指向人物最终的命运,此等笔力力透纸张,堪称鬼斧神工。只要读懂人物的心理与执念,就能预见作者最终设定的结局,而且非常理解和认同那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悲剧结局,纵观古今中外诸多作品,能伏笔千里的真不多,这方面《红楼梦》真乃翘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