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花都从这里开始5月4日,天公不作美,五一假期前三天还是晴空万里的,当天却是阴雨不断。但是,花东镇港头村却是锣鼓喧天、醒狮跃舞,张灯结彩、披红挂绿。2019年第二届曾氏宗亲“相聚广州花都”联谊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本次联谊的主题为“弘扬曾子精神,传承圣祖家训”,风雨挡不住亲情大聚会,来自花都吉星村、港头、白云龙岗、广东梅州、汕头、阳春、湖南、广西、江西、福建、四川、黑龙江等地区的曾氏代表600多人,身穿统一的象征快乐、阳光的明黄色服装,齐聚这个有着650多年的东隅古村中。 活动现场 曾氏一族开基始祖曾晞尝是曾参第五十一世孙,因军功被封广东粤东侯,从江西庐陵县迼阳村入粤,镇守岭南,赐封北山之地,晚年解甲归田,先迁至黄鹂响(黄泥蔃,今从化区太平镇黄溪村,自古是连接雄州与番禺的重要驿站),继迁杨村(今花都杨荷村),宋嘉定十一年(1218)再迁吉星立村。为不忘故土,以家乡迼阳村和此地形似“鱼迳”(一种捕鱼的工具)取名为“迼迳”,后取“吉星高照”之意,取名吉星村。生二子,长子宋发为广州龙冈开基祖,次子宋炜居迼迳。到了第五代,次男曾惠孙留守祖居,长男曾文孙分迁港头立村。之后,曾氏后代衍居广州白云区龙冈、钟落潭、白水塘、五龙冈、赤米塘、安平庄、江高上塘,花都区吉星、港头、迥龙、保良、西塘、茅草庄、黄竹坑,增城市牛乪、茅田,从化市横山岭,后裔近4万人。 港头村原名“港洲”,因大坑河、小坑河、四清河三道水从东北流往西南,在村前向北迂回汇合,再往南注入流溪河,形成一个港湾和一片绿洲,村立于港湾之上绿洲之中,故名。何时改为“港头”已无从考究。曾有风水先生说,此地三水朝北、四水归源,是一个“聚财”的风水格局,在此立村,族人必定昌炽寿富,瓜瓞绵绵。或许是误泄天机,或许是无心插柳,或许是一语成谶,却造就了曾氏家族繁盛昌荣,置下南起广州三元里北至从化黎头洞的14万顷良田,成为花邑巨族,雄踞东隅;造就了镬耳高耸、青砖井然、长巷深深的庞大村落;造就了乡人盛传“东隅港头,西隅塱头”的美誉。 港头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水田2000多亩、山林1700多亩、鱼塘400多亩,村落置身于郁翠无垠的农田中,数条清澈蜿蜒的河涌和一湾湾明镜似的鱼塘水氹点缀其中,周边被荔枝、龙眼、石榴、柑橙、木瓜等各种岭南水果所环抱,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相互辉映,尤显古意盎然,和谐清新。 港头村坐北朝南,规划统一,布局严谨。村前有一口与村面等长的半月形水塘,镬耳高墙与天光云影在水中徘徊,风生水起,气蕴顿生;村东、村西各有门楼一座,分别叫“拱日楼”和“泰薰门”,守护着村民在此生息繁衍,可惜后者已在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 拱日楼 村中的建筑呈梳式布局,井然有序,每座建筑以冷巷分隔,现存里巷11条,自东而西取名为安乐里、安宁里、安和里、安仁里、仁和里、安怀里、中庸里、安善里、安义里、安福里、安居里,巷名别致隽永;一条花岗岩石板路贯穿全村,不知留下多少先辈的足迹;村头、村尾各有一棵数百年的老榕树,曾氏的祖训和家规就在树底下口口相传,代代承继。 曾参一生积极践行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也成为曾氏修身齐家的传世法宝。 自东侯祖以来,就立下曾氏祖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贯。”还修订了曾氏家规:“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世袭立嫡,承嗣立长。嫡宗不婚,子嗣敏聪;抚子继嗣,同宗择侄。招赘为嗣,宗圣脉混;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因为孔子、孟子、曾子、颜回四位圣哲,全国的孔、孟、曾、颜四姓共用50字的字辈派号:“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颢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样,只要看到四大“圣裔”后代姓名中间的字,就可知道他们的辈份,这在华夏众多姓氏中,唯有孔、孟、曾、颜四姓享受这一殊荣,这在中国历史上实为罕见。 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指君子的品行和家风经过几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也指先辈积累的财富家产经过几代人就会败光了。而曾氏由于祖训家规的恪守、字辈派号的遵从、良好家风的承继,数百年来人丁兴旺,世泽延绵,名声显赫,人才辈出。该村自曾晞尝起连续五代人考中举人,从宋朝至清代先后有4人考取了进士,有50人考取举人,任知县以上官员不下十人,明代更是达到鼎盛时期。 其中,“五代联科甲”者,分别为: 第一代:曾晞尝,宋淳熙五年(1178)戊戌科进士,广西桂林府节度使、湖广兵部侍郎,奉诏监督湖广军务,授中宪大夫,封东侯,后人尊称“东侯祖”。 第二代:曾宋炜,宋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举人,福建福州府同知,授奉政大夫。 第三代:曾公靖,元大德四年(1300)庚子科举人,江西抚州府教谕,封文林郎。 第四代:曾孳,元至治元年(1321)辛酉科举人,广西桂林府临桂县知县、河南汝宁府罗山县知县,封文林郎。 第五代:曾文孙,元至正十一年(1351)辛卯科举人,元至正十八年(1358),是港头村的开基祖。 除此之外,村中还有其他族中兄弟也颇有作为,如: 曾隽,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科举人,江西九江府同知,授奉政大夫。 曾贯,明嘉靖四年(1525)乙酉科举人,广西仰利州知州,授奉直大夫。 曾士楚,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科举人,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进士,湖广道监察御史。 曾涞,明隆庆四年(1570)庚午科举人,北京来安县知县。 曾士懋,明万历十九年(1591)辛卯科举人,广西河池州知州。 曾士捷,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科举人,浙江山阴县教谕。 曾起莘,即天然和尚(1608—1685),明末清初广东佛门中的领袖人物,法号函罡,别字天然,俗名曾起莘。博学聪明,少负才名,明天启四年(1624)得补诸生,崇祯六年(1633)中癸酉科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在庐山归宗寺拜道独(南海人)为师,成为曹洞宗三十四传法嗣。曾氏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诸方面,都颇有造诣,备受世人推崇,在明末清初的岭南文化史上,是一位具有标杆意义上的人物。他潜心弘扬佛法,创立了海云、海幢、丹霞别传等名刹,被誉为南粤的“法门砥柱”,在岭南佛教史上除唐代禅宗六祖惠能之外无人能及。他是一位“故国派”高僧,被众多明遗民奉为精神领袖。他为清初“岭南三大侍僧”之一,诗歌创作诸体兼擅,为清代岭南“海云诗派”的核心,著有《瞎堂诗集》等,堪称岭南文坛的风雅领袖。他被公认是当时的书坛巨擘,他“以书悟禅”、“以禅入书”,融佛理于书法中,故其书法天然裁成,超凡脱俗,格调高妙。在他的影响下,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他门下削发受戒。 …… 正是这些先贤圣哲为当地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支撑起厚重的历史,成为激励后辈承前启后、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文孙曾公祠 活动当天,曾氏族人首先到白云区龙岗村曾氏大宗祠、花东镇吉星村沂溪曾公祠等参观和祭祖,然后回到活动会场——港头村村委广场举办文艺表演和晚宴。 十传堂 首先,组织者上台发言,强调组织活动的主旨在于搭建一个沟通联谊的良好平台,增加宗族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为营造富裕和谐的美丽新农村做贡献。 港头村村长介绍了村情。港头村东连水口营村,南邻白云区龙岗村,西接华侨农场,北临吉星村,村前的流溪河过去是连接省城的主要水路运输要道,贯穿花都东西的花都大道在村北经过,从村子到广州白云机场仅需十分钟车程,水路空交通十分便捷。目前,港头村正在编制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对村中民宅进行修缮和改造,利用古村落资源及广袤的农田和山地,发展乡村文化创意旅游,打造成一个田园绿野、自然生态、种植饲养、度假消闲、寻觅书香、感受乡情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接下来进行文艺表演,有旗袍秀、歌舞、粤曲、合唱等节目,为了给活动增色添彩,演员们风雨不改地冒雨热情演出,手舞足蹈间透露出丝丝曾子情。节目间还安排了抽奖环节,各地宗亲赞助了书法作品、领带、台灯、食用油等礼品,大家边看表演边抽奖,气氛好不热烈。 姐妹合影 抽奖 旗袍秀 合唱 雨中武术表演 晚宴上,宗亲们开怀畅饮共叙旧情,尽显“宣扬民族传统,传承曾子文化”“天下一曾无二曾”的大情怀。 花都祠堂文化研究会部分会员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为港头村颁发了《祠堂文化教育传承基地》(文孙曾公祠)牌匾和赠送了《花都祠堂风韵》《花都祠堂邮票》,为加强和港头村的联系。 颁发牌匾和赠送《花都祠堂风韵》《花都祠堂邮票》 曾氏始祖所推崇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实质即是以人为本,因此,增进民生福祉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一切发展的终极目标。现在的港头村,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晚饭后的村民三三两两聚集在小公园里,唱粤曲、跳广场舞、耍太极、玩健身、健步行、拉家常……村民脸上洋溢着平和、快乐、满足与幸福。 编辑:小狼 (摄影:王豫、桂潮、阿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