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叶刀》发布一份中国人健康全面研究报告,其中有一组数据统计了1990~2017年的患病死亡情况,显示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成为疾病的主因,导致过早死亡的前5个原因还包括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肝癌。由此可见,五脏(脾、肺、肾、肝、心)和疾病息息相关,是直接导致患病致死的“元凶”之一。 为何随着生活条件变好和医疗资源进步,致命疾病的患病率仍处于高水平?许多现代人都有熬夜、抽烟喝酒、暴饮暴食等坏习惯,它们正一步一步伤害五脏,破坏健康。 坚持好习惯,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身心健康,以下20条养生忠告送给你。 脾:易消化不良,可在餐前、后养脾! 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脾胃的打击很大,一旦脾胃系统出现异常,容易造成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打嗝、烧心等不适症状。改善饮食习惯及方式,是护脾、补脾的重中之重。 ① 吃饭七八分饱 吃太多食物易撑脾胃,还会影响寿命。根据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显示,平日饮食若保持两分饥饿,寿命将增长20%~30%。 ② 膳食中添加养脾好物 少吃性寒的食物,多补充对养脾开胃的蔬菜,如山药、香菜、海带、冬瓜等。 ③ 餐后按摩腹部 用双手来回按摩上下腹部40次,有保健作用,这个动作还能帮助缓解便秘。 ④ 夜间注意保暖 换季期间,脾胃容易虚寒不适,可在肚脐中贴暖脐膏药,或早餐前喝一杯生姜茶。 肺:注意呼吸不畅,多活动身体! 《黄帝内经》记载:“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肺掌管着我们的呼吸,它就像伞一样,对其他脏腑有覆盖保护的作用。但它又是最娇嫩的,细菌、病毒不一小心通过鼻子进入到肺部,就容易引起各种病痛,该怎样养好肺呢? ① 晨起先做深呼吸 晨起做深呼吸可养肺,深呼吸时速度放慢,一呼一吸尽量够6秒以上。 ② 戒烟,远离有毒气体 肺怕烟,长期吸入二手烟,会对肺部造成伤害。此外,尽量避开雾霾、废气、尾气等,应定期到空气清新的野外活动。 ③ 多次小口,补充水分 口舌干燥、环境干燥对肺都不好,平时要注意多喝水,秋冬季节在室内放置加湿器,保持呼吸道湿润。 ④ 上午9~11点或下午4点锻炼 建议大家坚持慢跑,能改善肺部的呼吸功能。还有研究人员发现,烟民或有吸烟史的人如果经常运动,得肺癌的机率会下降26%。 肾:吃太好是“忌”,应改善饮食习惯! 据统计,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慢性肾病患者。肾有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排尿的功能,一旦肾不好,五脏六腑都不安宁。如果经常出现腰膝酸软、手脚冷、体虚乏力、夜尿多等症状,应及时改正生活方式,调养肾脏才是关键。 ① 常吃坚果、豆类食物 大鱼大肉、爱吃咸会产生过多的代谢废物,加重肾脏排泄负担,可多吃核桃、黑豆、芝麻等护肾食物。 ② 不憋尿 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若尿液在膀胱的时间长,会繁殖细菌,导致尿路感染、肾炎。 ③ 坚持睡前泡脚 肾经起于足底,足部易受寒气侵袭,而泡脚能养肾。睡前用温水泡脚,引血下行,补益肾气,有助于安睡。 ④ 拒绝熬夜 每天晚上12点前入睡,熬夜伤肾,长期以往增加罹患肾病的机率。 肝:受情绪影响,最好保持好心情 肝就像是身体的“将军”,一旦发脾气,往往就引起肝火旺了。肝火旺会引起口干舌燥、口苦、口臭等症状。养成以下好习惯,肝脏才会越来越好。 ① 每天一杯护肝茶 以茶代酒,能减少肝脏的负担。下午3点喝茶,能帮助降肝火,推荐大家喝蒲公英茶、三七花茶。 ② 养成适时休息的习惯 由于过度疲劳会损害肝,因此工作1小时,最好休息15分钟再继续工作。 ③ 补充优质脂肪 每周吃2~3次深海鱼,或每天食用5ml苏子油,可预防血管疾病、促进脂质代谢,保护肝脏。 ④ 学会调节情绪 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排解坏情绪的方法,如看书、聊天、散心等。 心:血液循环靠它,要管住嘴、多运动! 养心就是养命,即使它只有拳头般大小,可当它出现问题,很可能诱发冠心病、心梗,甚至猝死。从脸上就能看出心脏好不好,如果有嘴唇发紫、脸部浮肿、头皮出汗等表现,可能暗示心脏有问题,需要护心了。 ① 摄入5份蔬果 每天吃够5种蔬果,以补充纤维素。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调查发现,每天增加5g纤维摄入量,患心脏病的机率下降近4成。 ② 避免久坐 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对心脏不利。坐30分钟,可起来走动一下,做做踮脚的动作。 ③ 每天午睡15~30分钟 心在午时活动最活跃,适当休息可保护心脏。研究发现,午睡30分钟,激素分泌更趋平衡,冠心病发病率减少30%。 ④身体质量指数(BMI)控制在18~25 腰、臀和大腿的脂肪过多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平时少吃高脂食物,多锻炼,以维持BMI指数。 亲爱的读者,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欢迎您分享、点赞、转发、收藏,也欢迎您扫二维码关注理君博士的公众号!关注健康,分享美丽,共享美好生活! 东方素养(理君博士产品讲解课件版) 亲爱的三生家人们:若要获得更多三生(中国)课程视频,请您打开“腾讯视频app”,并在首页搜索“理君博士”,点击“订阅”,百部课程视频等你来拿,有最新视频会提前通知您! |
|
来自: 平淡无奇d2n0yh > 《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