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新成语故事--八面受敌

 新用户3951uudG 2022-02-08

一千年后的朱元璋学和他相同出身的平民皇帝(据说中国历史上就仅有这两个平民皇帝)刘邦,韬光养晦,不着急称王称帝,就是朱升说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人家也真成了,一个游方和尚成了当时天下的主宰。

避免自己四面受敌,或者可以说是八面受敌。等称王的互相残杀的差不多了,自己就可以收拾摊子了。

一个十七岁没了父母、连棺材都买不起的年轻人没办法去寺庙里当了和尚,可是连和尚也穷的混不了一口饭吃的时候,只有出外讨饭。

说明当时的社会到了那种地步,但苦难也是机会(不过好像人家的是机会,普通人的是陪衬),逆来顺受是死,反抗有可能活着,于是揭竿而起。

我们知道,一般人只能达到他应有的高度,刘邦的对立面项羽打仗是个好手,但骨子里没有当皇帝的念头,又有贵族的血统(他应该是贵族文化的最后一个继承者,自此而亡),于是时无英雄,称王称帝的人多了去。不过都是些乌合之众,这一点罗贯中看的明白,于是写《三国演义》,讲述那个战乱一统的历史,他把自己的辛勤成果献给张士诚(据说他给张当过幕僚)。

张士诚只是哈哈一笑,认为不过是小儿、儒生的谈资,但此时与“三国”那个极为相似的局面出现了:公元1360年,朱元璋暂时放松了对张士诚的进攻,挥师南下,与陈友谅的汉军展开决战,陈向张求援,然而,张拥兵自重,拒绝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就此失去。

鲁肃能看透形势,而且人家的主人孙权可以听;罗贯中能以古喻今看透世事,可当家的安于现状;当时当下朱元璋能看透形势,张士诚看不透。

这就是区别(不过都是我们后人分析的)。

所以当陈友谅灭亡的时候,就是张士诚毁灭的开始,无论此时的张士诚多么勇敢,无论死守城池多么悲壮和惨烈,一切不可避免。

不是多年前元朝军队围攻他的时候,树大招风(还没占领几个城市就开国号“大周”)的他被元朝统治者视为出头鸟,铁定了心攻下城后尽屠兵民,连投降都不允许,以在江南树威示警。也是他不该亡,人算不如天算,元军的统帅被奸臣暗算,一纸诏书解职押往外地救了他的命。但这次没人救他的命。

天时地利人和,鲁迅先生说的好: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滑,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强、聪明、狡猾都罢,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收益,而且不在眼前的利益,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