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嘴山故事(4):好山好水好风物

 口述宁夏 2022-02-08

《口述宁夏》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

沙湖的嬗变

说起宁夏沙湖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是由一个芦苇丛生的泄洪湖演变形成的。

1952年,当时的前进农场建场时,沙湖所在地是一片碟形洼地,叫红渠洼,1958年贺兰山山洪暴发,这里大量蓄水才形成了湖。之后,前进农场成立了一个渔业队开始捕鱼,自此,这片水域便有了前进鱼湖的称谓。

为了维持鱼湖,稳定渔业产量,前进农场将农田退水通过沟道排入鱼湖,使得鱼湖面积逐年扩大,渔业收入稳步提升。

沙湖中的芦苇,是沙湖胜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想当年,农场拓荒者们将银川中山公园、永宁鹤泉湖等地的芦苇根挖出,运到这里,哪里高就栽在哪里。原来主要是给鱼作饲料,没想到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每到夏季,嫩绿的芦苇在轻风吹拂下颇为惊艳。

1989年8月,时任自治区主席的白立忱来这里视察后提出:“这么好的地方,咱们能不能办旅游?”很快,一个以“沙湖”为名称的旅游景区建设在这里开始了。

有了水域、芦苇、鱼类,喜鹊、画眉、鱼鹰等在这里的留鸟数量也增加了,多种候鸟往来于此,沙湖成为候鸟迁徙路径上的重要湿地。

1992年沙湖成为国家旅游局挂牌的全国王牌旅游景区,1997年成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星海湖“颜变”

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东部的星海湖,总面积43平方公里,湖水面积20多平方公里。这里曾是明代古沙湖遗址,原为城市边缘的一片沼泽湿地。2004年石嘴山市经过治理,把这里改造成湖面。

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星海湖水域面积过大、水量消耗过多、污染加剧、湿地功能弱化等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

2020年,星海湖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开始全面推动。按照“两减一治四增强一确保”的要求,石嘴山市围绕节水优先、以水定湖、保障功能的思路,在满足大武口拦洪库、国家湿地公园等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综合确定核减后的水面面积和生态需水量,确保逐步减少和做到不消耗黄河水。

整治过程中石嘴山市实施补水水质提升、内循环和湿地生态修复“三大工程”,实现了水体循环,重塑湿地、恢复植被、维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强防洪调蓄和生态安全功能。

一年多来,石嘴山市靶向发力,合力攻坚,星海湖防洪库容扩大47.7%,水质保持在Ⅳ类以上,年均耗水量核减30%左右,水域面积压缩50%,累计新增植被4500亩,实现了整治目标,成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典范。

如今,在贺兰山的怀抱中,星海湖与石嘴山“血脉交融”。星海湖清,石嘴山兴;星海湖净,石嘴山美。

>>>>

百年老藤庄园

在石嘴山大武口,有一家占地三千亩的葡萄酒庄--贺东庄园,让葡萄酒界称奇的是,庄园中有225株百年树龄的葡萄老藤。其中,最粗的地径达到29公分,周长为90公分,弯曲的树干劲道有力。

这么老的葡萄树,不要说在宁夏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各葡萄酒产区,也难得一见;而在贺兰山脚下的石嘴山市,能有如此长寿的葡萄树,应该说是一个奇迹。

这片葡萄园的前身是西北煤机一厂农场,2012年被民营企业主龚杰收购。之后几年间,龚杰投资1.6亿元对这个老葡萄园进行改造,使它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让大地上的葡萄安全过冬、减少水分蒸发,每到深秋,宁夏的葡萄酒庄都要把葡萄枝埋入土中。但贺东庄园的这些老藤不能弯曲,不便掩埋,却神奇般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严冬。虽然看上去似乎已经枯死,但每到春暖花开之际,它们照样恢复生机,含苞吐翠。

而用这样老藤葡萄酿出的酒,有别于那些根底较浅的葡萄,其品味的奇妙、细微的差别,非一般人所能品出。

葡萄酒界一直认为,宁夏的葡萄酿酒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栽培葡萄并用葡萄酿酒的历史只有30多年。如今看来,这个说法可能要改改了:宁夏有这么老的葡萄藤,可能从很早就开始酿酒了。

>>>>

葡萄籽的华丽转身

原本是葡萄酒庄生产废弃物的葡萄籽,在平罗县工业园区的宁夏松海盛华科技公司,却是生产绿色健康产品的宝贵原料。通过科技手段,松海盛华变废为宝,让小小葡萄籽华丽转身。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有着葡萄生长的最佳环境。这种自然条件下,葡萄籽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由于产区远离城市工业污染,从绿色天然的自然生长环境中的葡萄籽提取的有效成分也高于国内其他产区。

自2017年生产线运行以来,松海盛华平均每年能消化贺兰山东麓产区6000吨左右酿酒葡萄废弃物,年产纯度95%以上的高品质原花青素原料30吨,葡萄籽油120吨,其中80%的原花青素和葡萄籽油原料出口国际市场,其余20%用于自主开发高端功能性食品和日化用品。

小小葡萄籽被完全利用,形成了循环产业链,标志着宁夏在葡萄产业深加工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石嘴山产业调整转型拓展出一条新途径。

>>>>

大武口凉皮

著名电视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几年前晒微博说,他在北京吃到了一款好吃的欲罢不能的凉皮,让他想不到的是这款凉皮的产地是石嘴山大武口。

作为曾经的煤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移民来到大武口区定居,和他们一起到来的还有各种美食,久而久之,一种融合各地美食特色、能够被当地人广为接受的小吃:“大武口凉皮”产生了。

借鉴陕西、四川等地的凉皮,经过几代人改良,大武口凉皮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秘制的多种调料中,最关键的是辣椒,它可以让凉皮看起来色泽艳丽,吃起来香而不辣。可谓是一招鲜吃遍天。

这些年,石嘴山市把大武口凉皮确定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引导支持大武口凉皮走品牌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道路,对标国内名小吃品牌,把“小凉皮大产业”理念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凉皮产业快速发展。从最初的摆摊叫卖到如今的品牌化,规模化生产,经过50多年发展,大武口凉皮销售区域覆盖宁夏、杭州、大连、成都、长沙多地,仅大武口便经营着三百多家店铺,年收入超过1.3亿元,带动就业1000多人。

>>>>

历史名镇平罗黄渠桥

皮条长的街,簸箕大的城。这是当年形容平罗黄渠桥镇的景况。

黄渠桥镇小得极不起眼,但它却是宁夏的历史名镇和交通要塞。据记载,清雍正七年宁夏开凿了惠农渠,又称皇渠,之后修建了黄渠桥。黄渠桥镇就是根据这座桥得名的。清代平罗知县徐保字曾这样夸赞黄渠桥镇:公暇揽幽胜,渠流跨土梁。小市人声散,空街夜色凉。萧然坐外意,一曲在沧浪。

黄渠桥镇有许多有名的小吃,烩小吃、糖麻丫、老豆腐、扁豆粉、羊羔肉等等,而最有名气的要数爆炒羊羔肉了。

上世纪40年代初,这里开始有羊羔肉出售。之后,大大小小的主营爆炒羊羔肉的餐馆满目皆是,最繁盛的时候,黄渠桥镇一条街几乎全是做羊羔肉生意的。

从银川往北,车过平罗就会发现很多“黄渠桥羊羔肉”的招牌,在一段时间里,这种招牌一直能持续到内蒙古的包头地界。就是说这种招牌从起源地黄渠桥开始,往北而行能辐射到500公里之外的地方,由此可见“黄渠桥羊羔肉”的影响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