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伤症治的6个示范药方

 了然3z5ctoaa2w 2022-02-08

  学习中医症治,因疾病太多,方药太多,学习不易。删繁就简,是我常用的办法
  秦景明的《症因脉治》和彭子兴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都把中医症治分为两门:内伤外感。彭子兴内伤病选6单经方,外感病选十方,作为学习模式。他称模式搞得烂熟,以后复制就是。
  老子说,“知常曰明”。我学习,从常识开始,不从理论开始
  人病了怎么办?到药铺买药。告诉店员自己的症状,店员推荐中成药。然后自己读说明书。自己症状、有病,说明书上则有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贮蔵,以及注意事项。二者对上了,症就可以治,病就可以愈。这就叫症治。
  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买药如此,学习也用这比较鉴别法,取众家之常,为我之用。
  久病成良医。病久了,买药吃药多了,经历多了,经验多了,善于总结梳理,自然就是良医。
  学中医,带着问题,选择入门教材,对我最适合是秦景明的《症因脉治》和彭子兴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因为它符合有病求药的常识,符合张仲景讲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中医最基本的原则。它没有学院气,没有学究气,没有书呆子气。
  内伤病6方是彭子兴《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选的,学这六方,我不拘泥于他的书本。图书馆就是我的校园。与症治有关的,全是我的教材。不仅有医书,还有国家药典,甚至是中药厂的说明书,还有网络的草根评价。

  1.理中丸

  【古方】
  【背诵诀窍】草人赶猪(甘草 人参 干姜 白术)  
  学习的方法是化简,老子说“为学日益”,日复一日地增益,脑袋如何盛受,只有化简,只有由繁返约啰。好学生是能把一本书读成一纸的学生。现在还做不到,朝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吧。
  【组成】党参(古称人参) 白术 各二钱 干姜 炙草 各一钱
  研末制成蜜丸,每服6-9克, 每日2次。或减量作汤剂。 
  【功用】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症状】上吐下泻头疼 动无力不渴。
  【治法原理】中气虚土气湿寒,补中燥湿温寒。
  【辨证】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腹满,泄泻清稀,呕吐食少,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微小虚大,沉细或迟缓。虚大脉,较微小脉病轻。
  【主治】本方常用治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胃肠功能减弱等属脾胃虚寒者。此外,若阳虚失血,便血,崩漏等,也可用此方止血,干姜改为炮姜炭,加灶心土、地榆炭、阿胶。 
  【方歌】理中干姜参术草,温中健脾治虚寒,呕利腹痛阴寒盛,丸汤两用补中阳。

  【成药】
  【药物组成】干姜、党参、白术、炙甘草。 
  【功效主治】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痛,呕吐泄泻及病后喜唾涎沫与阳虚失血、便血、崩漏等病症。现代多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胃神经官能症、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用法与用量】口服。① 大蜜丸:1丸/次,2次/日。② 小蜜丸,1次1丸-2丸,1日2次;③水丸,1次3克-9克,儿童酌减,1日2次,温开水送服。④ 浓缩丸,1次8丸,1日3次。 
  【規格】① 大蜜丸,9g/丸,10丸/盒;② 小蜜丸,6g/丸;③ 水丸,每袋18克;④ 浓缩丸,每8丸相当于原药材3克。 
  【贮蔵】密闭,防潮。 
  【注意事项】体热见口渴尿黄,吃热食后胃痛加重者不能服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物。

  【附方】
  (1)附子理中丸 本方加附子。主治虚寒较重,腹痛呕利更甚者。 (《和剂局方》)  
  (2)附子理中丸成药(《药物手册》)
  【中成药组成】附子(制)、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中成药功用】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痛、腹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症。
  【中成药剂量】内服。①小蜜丸:120g/瓶,68/次;②大蜜丸:9g/丸,l0丸/盒。1丸/次,2—3次/日。
  【注意】孕妇慎用。
  (3)丁蔻理中丸 本方加丁香、白豆蔻。主治脾胃虚寒,呃逆呕吐较重者。 (录自广东《中医方药学》)  
  (4)桂枝人参汤 本方加桂枝。治脾胃虚寒,腹痛泄泻而兼有外感风寒者。可用于消化性溃疡。 (《伤寒论》)  
  (5)枳实理中丸 本方加枳实、茯苓。蜜丸。治脾胃虚寒,兼有痰饮积滞者。 (《和剂局方》)  
  (6)治中汤 本方加青皮、陈皮。 治脾胃虚寒,兼有气滞腹胀满者。 (《和剂局方》)  
  (7)理中化痰丸 本方加半夏、茯苓。蜜丸。治脾胃阳虚,湿聚饮停,而见食少便溏、呕吐清水,或咳唾稀痰等。(《明医杂著》)  
  (8)附桂理中丸
  【中成药组成】肉桂、附片、党参、白术、炮姜、炙甘草。
  【中成药功用】补肾助阳,温中健脾。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中成药剂量】①小蜜丸:120g/瓶,6g/次;②大蜜丸:9g/丸,10丸/盒。l丸/次,2—3次/日。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孕妇慎用。
  (9)连理汤 本方加黄连。 治脾胃虚弱, 寒热错杂,腹泻呕吐酸水等。可用于慢性痢疾及慢性肠炎等病。 (《证因脉治》)

  彭子兴的理中丸解说,凡一家之际言,读着费劲者,我一概删除(学习就是化简,是吧?我读外语就是,凡是不懂的,一概置若罔闻。因为想也白想,徒做无用功,白白浪费时间),仅留以下数语,已足够矣。
  上吐下泻、头痛、行动无力、不渴者,古称霍乱。霍者,大也,又散之速也。人身之气,升降大乱,中气暴亡,顷刻即死,故曰霍乱。脉象虚大、或微小、右脉较左脉尤微小者、病危。
  此方白术燥中气之湿,干姜温中气之寒,参草补中气之虚。中气温运,胃经复下降之常则上吐止,脾气复上升之常则下泻止。胃气降则上部气降,头自不痛。脾气升则下部气升,自能行动。中气运而整个升降恢复,是以诸病皆愈也。此湿寒下泻,小便必不利也。脾胃湿寒,运动停顿,不能疏泄,故小便不利。
  中虚,故脉微小。右脉尤小者,中气将亡,故危。阳败中虚,脉亦虚大。
  本书要诀:认定中气湿寒,术姜便有着落。认定中气大虚,参草便有着落。认定上逆下陷,由于中气湿寒,中气大虚,本方理中,便有着落。余方准此。
  做数据库,是我们这些学调查研究学生的看家本领。学中医,我当然也利用数据库。做数据库和用数据库,是个技术活,不是在中医内要学的内容,所以下面剩下的五个方剂,我就再不必展示我用数据库学习的内容了。跟彭子兴学《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重要的是学会读懂医方,试着弄两味药给自己病症治治,别人有什么药不重要。

  2. 麦门冬汤

  【背诵诀窍】夏大人卖炒米(半夏 大枣 人参 麦冬 甘草 粳米)
  麦门冬 六钱 人参 三钱 炙草 三钱 粳米 三钱 大枣三钱(劈) 半夏 三钱
  治火逆、咳嗽上气、咽喉不利者、脉象虚而濇。
  此治肺气不降之法也。平人中气旋转,肺自右下肝从左上。肺气下降,火不上逆,故不咳嗽。火降则气降,故不上气。气降生津,故咽喉清利。
  肺气以收敛清凉下为常。不收敛不清凉不下降,则肺气为病焉。故治肺气之病,必用收敛之法,清凉之法,下降之法,然后病愈。
  此病由于中虚不运,肺气偏燥,伤及肺液。肺燥气逆,收令不行,故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也。
  方用炙草以补中气,粳米大枣人参以补中生津,麦冬以润肺燥。肺气逆者,胃气必逆,故用半夏以降胃气之逆。肺降津生,收敛复旧,故诸病皆愈。脉象虚濇,濇为津液不足之象,虚乃中气虚也。
  此病之咳嗽,乃无痰之干咳。干咳与咽喉不利,是肺气逆上的表现。
  治肺燥之药,只麦冬一味,而治中气药多,本乎自然。必以中气辅肺气,肺气乃能降。
  

  3. 小建中汤

  【方歌】
  1、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2、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原文后面还有四句,不删它们,留在这里,算是补充点知识吧。这四句是:增入黄芪名亦尔,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 。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汤头歌诀》)
  【背诵诀窍】姜姨(饴糖)(芍药)草枣汁(桂枝)
  饴糖 二两调服 炙草 二钱 大枣肉 六钱 桂枝 钱半 生姜 一钱 炒白芍 三钱
  治虚劳里急、腹中痛、衄、手足心烦热、咽干口燥、梦中失精、四肢痛者,脉象浮虚或濇数。

  要理解小建中汤这一药方,不如前面容易。前面两个药方,我能改就改,能删则删,终于可以勉强理解了。
  但小建中汤,不用阴阳五行就寸步难行了。而我们正规教育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正确理解阴阳五行。
  从1978年开始,我在大学教了几十年的外语。外语是我的专业,比较文化,则是我的研究方向。
  几十年下来,我深知不同的文化,语言的差异只是外在的、肤浅的(skin-deep),真正的差异,是它背后的三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人说,我可以清零,空杯。你以为清零,空杯就那么容易?思维定式根深蒂固,完全熔化在你的血液中,熔化在你的灵魂里,没有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是摆脱不了它的纠缠的。
  不仅中医的心肝脾肺肾是功能,而不是器官。“阴阳五行”也根本不是实体,更不是定义。我们怎么理解“阴阳五行”?查字典、上百度。但这是什么?这是定义。 
  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意思,你给它命名,它就不是它了。
  “阴阳五行”好像数学方程中的符号XYZ。你不解方程,它们什么都可能是,一旦你解方程,它们就有唯一解。一切皆有可能,真的才是真的。这有点像量子学说中的纠缠和塌陷。是吧? 
  不叫定义,那叫什么?古人叫物类。“阴阳五行”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就是《金刚经》里讲的,“凡有所相,皆是虚幻”。或是《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阴阳五行”不叫数学符号XYZ,我们也可以叫它字符串(string)。在编程的时候,同一个字符串,你可以反复用,但是,在新的程序段,你必须重新定义它。我们的“阴阳五行”是这样一种字符串(string),它是物类,在任何程序段,这种字符串(string),都不需要重新定义,程序都能自动正确地识别它、给它准确的理解,正确地处置它。比如阴阳,对于人,阴就是女人,对于狗,阴就是母狗,对于山,阴就是山北,对于阳光,阴就是荫,……。电脑智能搞不明白,但中国人不会搞错。
  五行也一样。万事万物,都分为五类,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段,某事某物,就只这五行中的一类。比如:

1五行
2五藏

五藏再分肾阳肾阴肝阳肝阴心阳心阴脾阳脾阴肺阳肺阴
3五脏六腑膀胱小肠大肠
4天干
5地支丑辰未戌
6神志
7感官
8季节长夏
9方位西
10行星荧惑太白
11五性
12五气
13颜色
14器用
15父母(所生)
16子女(被生)
17夫鬼(所克)
18妻财(被克)
19生数
20成数
21五正玄冥句芒祝融后土蓐收


  在这个表格里,同一竖行的个物,是可以互代的,叫借代。比如我说玄,它就是肾,就是水,就是北,就是冬,就是壬癸。这不言而喻,无需另外解释。这有点像黑话、像暗语。是不是?

  小建中汤,治胆气相火不降之法也。虚劳者,气血皆虚,劳极困乏之意。里急腹痛者,胆气不降则肝气不升,郁而不舒,冲击作痛也。肝胆器官,俱在身右。肝气胆气的作用,则胆气在右,肝气在左。必胆气相火下降之气,藏于少腹。然后发生肝气作用。胆气作用在右降,肝气作用在左升也。言肝胆必称肝木胆木者,木本生火。胆木降生相火,肝木升生君火。人身肝胆,秉造化的木气而生,所以肝胆之病,属木气之病。
  衄者,鼻中血出。肺窍于鼻。胆木不降,相火逆行,肺金被刑,不能收敛也。肺秉造化的金气而生,有收敛的作用。金性收敛凉降,火性发散热腾。造化的火气,能克金气。人身的火气,能克肺气。故曰肺金被火刑克,不能收敛也。
  手足心热烦者,甲木胆气不降,心包相火逆行,故手心热。乙木肝气不升,郁生下热,故足心热也。手心,乃心包经穴道。心包属相火,故胆气相火之气不降,心包相火不降,手心即能作热。足心乃肾经穴道,肝木生于肾水,肝木之气不升,下陷于肾水之位,故足心即能作热。
  咽干口燥者,甲木不降,风热耗伤肺液也。风者,人身之动气,为木气所发生。甲木下降,风气自平。甲木乃阳性之木。如其不降,阳性主动,风气亦动。风动狂肆,肺金不能收敛,则肺家津液即被风木耗伤。金伤不降,火气不收,故燥热也。肝胆,病则疏泄。疏泄者,木气之作用。凡动风发热,皆木气疏泄使然。
  甲乙乃分别木气的阴阳的符号。不曰甲木乙木,只曰胆木肝木亦可。惟不可只曰胆腑肝脏。故言肝胆,必曰木气,惟肝胆本脏器官有病,则曰肝脏胆腑也。
  梦中失精者,甲木不降,相火拔根。子半阳生,阳生木动。经脉滞塞,运动不通。阳气郁阻,故疏泄而梦中遗精也。妇人带病,亦经脉滞塞,甲木不降,水气不藏之故。
  四肢痛者,四肢秉气于脾胃。土困木贼,津液干枯。脾胃病于内,荣卫经络瘀塞于外也(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
  木火金水俱病,中气之虚极矣。中气虚极,不能运化四维,故病如此
  此病全胆气甲木不降,克伤中气,相火上逆,烧灼肺液,腠理瘀塞而起。故方中重用芍药,以降甲木敛相火而通腠理。重用饴糖,以养津液,并用炙草姜枣以补中气而调荣卫。甲木乙木本是一气。甲降则乙升,故重用芍药以降甲木,轻用桂枝以升乙木。木调土运,肺降津生,火降归根,中气转旺。经气之升降既复,木不克土。脾胃气和,饮食增加,气血充足,故虚劳诸病皆愈。腠理,详原理下篇。脉象濇而数,濇为津少,数为中虚,又为虚热。浮虚者,火逆中虚故浮虚也。
  降胆气必重用中气药,中气旋转则四维升降气也。建中气必降胆木,中气生于相火也。
  这是小建中汤证治的意义。本来还可以删繁就简,无需这多废话。但这已经够简练的了。如果这都是受不了,那去读某些人黑话般的天书,可能就真的要崩溃了。

  4. 当归生姜羊肉汤

  【组成】 当归18克 生姜30克 羊肉250克  
  【功用】 温养血分,祛寒止痛。 
  【主治】 治寒疝、胁痛、里急、腹痛、及产后腹痛者。此病脉象虚大,或细微。
  【方歌】当归生姜羊肉汤,产中腹痛褥劳匡。亦有加入参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汤头歌诀》)
  此治肝经木气不升之法也。肝气者,生气也。温暖滋润,则生气充足,条达上升,而化心火。如不温暖滋润,则肝阳下陷,生气下郁,而病寒焉。
  足厥阴肝经,下络睾丸。肝木下陷,陷则生寒,故病寒疝。疝者,睾丸肿痛,木气结聚成形也。胆气右下,肝气左升。肝气郁而不升,是以胁痛。肝气郁而不舒,升不上来,故病里急腹痛。产后腹痛者,产后血去,温气消失,肝气不足,郁而不舒也。当归温补肝血,羊肉温补肝阳,滋补肝气,以助升达。加生姜以行其寒滞,故诸病皆愈也。
  肺气,清凉则降。肝气,温暖则升。此方所治各病,皆肝气纯寒,所以服温暖之药,诸病皆愈。脉象虚大细微,皆肝经阳气不足,因而生寒之象。
  肝经因寒不升,而现寒疝等病。此等病都不能食,中气因以不足故也。人身中气旋转,则四周升降。四周升降,则中气旋转。中气复原,生命乃能复原。古方之或直接补中,或如当归生姜羊肉温补肝经,使其上升,调理四周之升降,以复中气

  5. 肾气丸

  【组成】 干地黄 六钱 薯蓣 四钱 山茱萸 二钱 粉丹皮 三钱 茯苓 一钱 泽泻 一钱 桂枝 一钱去皮 附子 二钱
  【功用】 治虚劳消渴、小便过多、或小便不利、里急、少腹拘急者,脉虚两尺极微。
  【方歌】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 
  此治肾经水气不升之法也。肾水者,人身津液之存于下部者也。津液来源,在于肺金。津液消耗,在于肝木。肾水主藏,肝木主泄。木气疏泄,则生风气。消渴者,肾水被风消耗,水气不能养木。风气愈增,且消及肺家津液也。肺液被消,故渴。
  人身小便流通,原赖肝木疏泄之力。平人小便,疏泄适宜也。消渴之病,水火不足,不能养木。木气失根,疏泄太过,则小便太多,疏泄不及,则小便不利。虚劳里急,少腹拘急,皆水气不足,木气失根,郁而不舒耳。
  方用地黄润木气,调疏泄,而保水气。薯蓣补金气,助收降,而生水气。茱萸敛火,丹皮清热,苓泽除湿。湿者,木金升降不遂,土气郁而为湿也。附子补水中之火以培木气之根。桂枝,达木气之郁。水火俱足,木气得根。故风平渴止,小便照常,诸病皆愈。水中火足,则生木气。水中有气,则木气上升。木气上升,则疏泄自调。脉象两尺极微。肾为人身津液之主,候在尺脉,津液少故两尺脉微。两尺以候肾,左尺以候水,右尺以候肾水中之相火。此病两尺脉微,右尺必较左尺更微。所以养水药中,又用附子。附子大热,专补下焦相火。中气为生命之主,肾气为中气之根也。消渴,小便过多,小便不利,里急,少腹拘急,此木气成风的表现也。
  病此病者,服此方后,病愈身安,精神爽健,饮食增加。即是四周的升降既已复旧,中气的旋转,因而照常也。

  6. 泻心汤

  【组成】大黄 一钱 黄连 一钱 黄芩 一钱 麻沸汤渍少顷,热服。沸水,多时泡如麻子细,即为麻沸汤。
  【主治及应用】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脉洪,重按不空。
  此治心经火气不降之法也。人身水气在下,应往上升;火气在上,应往下降。火者,动气也。火气不降,动而上逆,则吐血衄血。手之三阴,其气主降。心气不足,降气不足也。法当用三黄以降心火。渍而不煎,取味最轻。麻沸汤,性轻而浮,使三黄之性缓缓下行也。曰泻心者,只降上脘以上之火,不泻中脘火。如泻及中脘,便生大祸矣。心火不降,心包相火不降也。心经君火不病。脉象洪,洪乃上盛之象。浮多降少,故上盛而洪。重按不空,故可用三黄泻之。
  火性炎上,全赖金气收而降之,入于土下。吐血衄血者,金之降气,被火之升气所伤,金收之令其不行。三黄苦寒,将火降下,肺金乃收。运动复原,故病愈人安也。此四维升降,中气复也。

  人的自身机体一直在运转。疾病实际就是生命在运动中发生故障,或太过,或不及,或阻滞。该升不升,该降不降,即为病。内伤六方,是人身六气之病治法。理中丸治脾胃之气不动;麦门冬汤治肺气不降;小建中汤治胆气不降;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肝气不升;肾气丸治肾气不升;泻心汤治心气不升。机体正常运转,真气从之,病安从来?知此,便可领悟其他种种内伤症治了。
  我把彭子兴肝经肝木都改成了肝气,只有小建中汤里没有改。我知道肝和胆天天都在我的右肋下,一直没有动,没挪地方,但肝气和胆气一直在动。不过肝气是不是左升右降,我真的不知道。可能永远也搞不明白。反正在大连,太阳是左升右降。我在澳大利亚那么多日子,真还没有注意太阳是不是右升左落。反正太阳的视运动就是东升西落,不管你在大连,还是墨尔本。如果有个专家纠正你说,不是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从西向东转,你一定认为他脑子进水了。我们都认为,只要太阳明天照样升起就好。地心说虽说错了,但明天我们还会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和地球一体,感觉不到地球在转。
  我的实践告诉我,阴阳五行有用,真管用。我体会人身有情志之道,经络之道,气血之道,水道(《内经》也叫它三焦),但不知道肝木怎么走。我还知道肝经在体侧。我能体会到肝经里的针刺感在走,但没看到肝经在走。学中医我只想搞明白症治,搞明白有什么症,吃什么药能好。比方说,如果饿了,吃250克羊肉熬成的汤,肯定解饿。
  我只知道,只要抽筋,不管脚抽筋还是手抽筋,吃八粒六味地黄水丸加一粒钙尔奇,肯定抽筋立刻缓解。是地黄丸补肾起了作用,还是钙尔奇补了钙,不重要。重要的是抽筋好了。学中医,我只要一条,药对症,症治好了。病因医理,是大夫们讲给别人听的,我不听没关系,听听也没坏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