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亲戚

 济宁文学 2022-02-08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走亲戚

作者:姜佃广


在我的家乡鲁西南,过年走亲戚,是必不可少的习俗。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遗风,通过相互的走动使亲戚间的感情世代不断,也使得每年的春节显得格外忙碌、热闹还亲切、漫长。

按照传统习俗,走亲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前。在老家,刚出嫁的女儿,必须在正月初二携新女婿一起回娘家,至于其他亲戚,就要安排到初三以后了。所以有“先看老岳再看舅,姑丈姨母排在后”的说法。不过当下时代不同了,有的过了年就要外出务工,大年初一忙着走亲戚的人越来越多了。

孩提时代,过了年我最盼望的事莫过于跟随父母走亲戚,初二第一站就是姥娘家,不光因为有好吃的,关键是姥娘、舅妈、姨母还给压岁钱,在那个时代压岁钱也就几毛钱,但也足够买学习用品的。而现在富裕的人们腰包都鼓鼓的,100元的票子都要给好几张。亲戚多的人家,要巧妙安排好相互探望的日子,你来我往,热闹非凡。

年后的每一天,在连接各村庄的大道上,田间小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男女老少都穿戴一新,有的步行,弯曲的前臂上挎着柳条或竹条编成的篮子,还有的篮子是用包装盒子缝制的,花红油绿的,篮子上盖着用棉线织成的黑白相间的盖布,另一只手领着雀跃蹦跳的孩子;有的骑自行车,车把两边挂着沉甸甸的皮包,车子横梁上坐着得意欢笑的小孩,车子后座上坐着穿着新衣服的媳妇,喜气洋洋地超载前行;有的赶着毛驴车,地排车上坐着老人和孩子,下半身覆盖着棉被,赶车人吆喝着颠簸着前行……在路上还不时遇到本村人和熟识的邻村人,一边走一边打招呼,说着过年的吉祥话。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洒下一串串问候和一路的笑声。就这样不慌不忙地往亲戚家赶,反正误不了中午款待的盛宴。


那时候过年走亲戚,圆鼓鼓的篮子里或提包里是过年自家蒸的枣卷子、菜馍馍等做衬底,上面放上两包点心。因为那个时代每家的日子都过得都很紧巴,亲戚是不在意礼品的,“礼轻仁义重、人到礼不差”。客人临走时,亲戚家也不多留,只是象征性地拿出来几个,再用自家的馍馍填上不停地说着:尝尝俺家的。离开时你推我让,拉拉扯扯如同打架一般。有时主人会拿起一包点心追到大门外,冷不丁塞到客人篮子里或提包中,或者客人走出大门几步开外了,又忽然掏出包点心,跑回来放在亲戚的大门口,再高喊一声放下了便走。宾主依依惜别,皆大欢喜。

下午的时光最有趣,一路上全是走亲戚归家的人,男人大都喝酒喝得红光满面、醉醺醺的,骑车或走路也东倒西歪的。有时碰上雪地路滑,一个跟头摔下,篮子里的点心、馍馍撒在地上滚好远,包点心的纸一摔就坏,趔趔趄趄的主人连雪带点心和馍一划拉装进篮子里,地上落下的也就不要了,我们小孩们一涌而上去抢食,抢到的点心带着粘在上面的雪,一把就放到嘴里,去咀嚼那份苦涩时代里特有的甜……

随着生活的富裕,老家人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走亲戚的工具也不停地在变换: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三轮车……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换成了小轿车。在年后走亲戚的路上,一年比一年风光了,一年比一年便捷了,带的礼物也一年比一年丰厚贵重了,全是包装好的礼品盒,而走亲戚的人也一年年地长大着,一年年的在变换着……

今年的春节,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依然复杂和严峻,减少人员聚集、走动和戴口罩是防控疫情传播的有效手段,微信拜年仍是时尚并流行着,压岁钱在手机微信上发红包就能轻松完成。即便是走亲戚,也是开着车一天串好几家,放下一堆礼物,还未坐稳,一口水也来不及不喝就起身告辞,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走亲戚也像是一份机械般的应酬了。庆幸的是年后走亲戚的遗风还在,尽管大道上手提礼品的人流和载着礼品的车流急急匆匆,但氛围还渲染着渐渐淡去的年味——年还在,只是味道淡了;亲戚还在,只是人情浅了。

每到年后,儿时走亲戚的情景就历历浮现在眼前,那种兴奋和快乐,岂是现在的孩子所能懂的,每每此时,我总有些怅然若失……

作者简介:

姜佃广,男,山东梁山人,医务工作者,喜爱文学,在报刊、网站发表新闻报道、散文、诗歌、小小说等百余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