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穴定位(52)交感

 妙音禅韵 2022-02-09

交感、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很难理解,但有些疾病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有关,如焦虑症、失眠、高血压等。耳穴上也有一个交感穴,那它是起什么作用的?虽然很难理解,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习一下。

人类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中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入神经也就是感觉神经,传出神经除了运动神经之外,还包括植物神经。什么是植物神经?植物神经又叫自主神经,是能够自动调整与个人意志无关的脏器的作用和功能的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功能相反,相互平衡制约。

交感神经系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就是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一句话,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那么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可以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汗腺竖直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面:

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

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原的生成,以储蓄能源。

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负作用,从而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

但是,如果植物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身体行为紊乱。

比如,有些孩子整天表现的异常兴奋,可能就是因为原始触觉系统太强大了,过度激活交感神经的缘故,这被称为植物神经紊乱症或植物神经失调症。

又比如,交感神经功能异常增强和持续时,循环系统的机能亢进,便出现了心悸、憋气、血压升高的症状。相反,由于交感神经的功能减弱时,便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当副交感神经的紧张长时间持续时,便会出现身体倦怠,站立时头晕目眩,容易疲劳等症状。

因为植物性神经是贯通全身的,因此植物性神经的症状也是遍及全身的,除去象前述的那些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头痛、头晕、低烧、畏寒、高血压、低血压、呕吐、便秘、腹泻、失眠、耳鸣、腰痛、肥胖、消瘦、肩周炎、目眩、手脚发痛、肌肉跳动、胸部有压迫感等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若干症状汇合后出现的,这便是植物性神经失调的症状的特征之一。

植物神经失调症,除去有先天性的体质因素之外,尚有心理、环境因素等。其中多数因素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学习紧张、工作压力、焦虑担忧、家庭负担、婚姻失败等。  

迷走神经中的副交感成分是副交感神经的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一部分,司整个胸部与上腹部内脏。其余的副交感神经还有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盆神经中的副交感成分。

交感神经起源于骨髓胸腰段灰质侧角。

交感、副交感神经合称自主神经,主要负责内脏调节。

绝大部分内脏受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拮抗性支配。两套神经都在持续地向各处内脏发放神经冲动,称为紧张性。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短而节后长,副交感神经节前长而节后短。

交感负责应急,副交感负责储存能量。

为何自主神经需要两套?一套神经即可通过负反馈维持稳态,两套不浪费么?

为何两套自主神经都要处于紧张状态?例如我们要兴奋某个脏器,以副交感输出3,以交感输出-2,为什么要形成3-2=1的输出?为什么不用副交感直接输出1?

实际上这种支配特点并非自主神经的特例,而是人体功能调节的普遍要求。

神经调节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迅速,这个迅速,除了建立在生物电的基础上之外,还有一条维持机制,就是双通道信息传递。

例如直接控制骨骼肌的神经虽然只有刺激作用,但此运动神经元却同时受到中枢的兴奋与抑制性神经元的双重影响,因为你收缩屈肌必然会牵拉伸肌,伸肌产生的牵张反射会抵消一部分屈肌收缩力,造成后者无法快速收缩。所以兴奋屈肌的同时必须抑制伸肌,才能实现快速的屈曲效果。

而一对拮抗肌本身也可看成双通道机制,想灵活地移动肢体,光有一种肌肉是不够的——只有屈肌无法快速伸展,只有伸肌也无法快速屈曲。高明的魔术师不仅要把人变走,还要再变回来。

同理,因在不同的环境中机体对能量的利用有极大区别,机体必须具备快速切换能量利用率的能力。

内脏是提供动物能量来源的必要物质基础。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司能量摄入,循环系统和血液系统司能量运输。

危险环境中,生物体主要通过战逃反应来避害或应战,而不管战还是逃,都需要骨骼肌消耗大量能量,能量来源于糖氧化,糖是血糖(糖原分解),氧是血氧(呼吸加强),故而机体会收缩大部分脏器血管,将大量的血液调用给骨骼肌使用,并通过抑制尿生成提升血容量,是为血流重分布;并尽量减少与骨骼肌直接功能无关的能量消耗(抑制消化系统)。以上便是交感神经对机体的主要影响。由于这种应急反应需要动用全身的潜力,故而交感神经通过较长的节后纤维,能形成多个分支,同时影响多个脏器,迅速应急。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急能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当机体处于安全环境中时,用副交感神经系统一点一滴存下来的。储存能量亦有两条途径,开源节流。开源即副交感神经加强消化吸收与合成代谢的功能,节流主要体现为副交感神经对心肺功能的适度抑制,降低无谓能耗。由于安全环境对机体整体性调控的要求没那么高,故而副交感神经的中枢分布较为分散,节后纤维亦短,可以实现更局限也更精确的反射,提升机体对复杂环境的反应灵活性。

如果把安全环境和危险环境当成两个拔河的人,生物体就是他们手里的绳子,只有两个人都使劲,绳子才能随着两人力量的此消彼长快速切换位置。这就是为何自主神经存在交感、副交感拮抗紧张性的原因。

双通道调控并不局限于神经调节,激素的体液调节亦是如此。血糖、电解质、新陈代谢同样存在拮抗激素的同时影响,甚至不止两种激素。这同样是为了快速适应环境变化。在提高了适应的灵活性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机体的容错能力。

体液调节速度较慢,只是与神经反射的百毫秒级反应对比而已。一般来说,即使是远距分泌的激素,数分钟之内也足以起效了,因为血液循环一周只需要几十秒,加上受体信号转导的时间,也用不了多久。体液调节只不过是为了提高全身性调节效率,不得不选择比生物电慢一些的血液循环作为运输媒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体液调节如果真花个一年半载才起效,人早就被环境淘汰了。只不过激素调的对象以代谢居多,难以像生物电那样被机体直观迅速地感知,即使感知到了也常习惯用笼统的“感情”“情绪”等主观概念去描述它。





现在继续讲对耳轮的穴位,我们说对耳轮它是分成三部分的,我们讲对耳轮的穴位的时候,就是把它分成三部分来学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分成三部分,对耳轮上脚,对耳轮下脚,以及对耳轮体。

对耳轮上角,就是代表我们人体的下肢。我们是要从对耳轮的上下脚分叉处,从这里往对耳轮、耳舟缘去做一条垂线,把我们的对耳轮上角和对耳轮体分隔开,这样上面的这个部位就是我们的对耳轮上脚,代表的是我们人体的下肢。

然后我们就把对耳轮上脚这一部分区域,把它上中下三等分,这样形成了三个区域,下1/3,这个地方就是髋,然后中1/3是膝,上面的这个上1/3,我们再把它上下两等分,上1/3的下1/2就是踝,也就是我们的脚脖子,然后上1/2,我们再把它前后两等分,前1/2是跟,也就是我们的脚后跟儿,那么后1/2,就是脚趾头儿。我们说脚趾和手指一起指向耳尖。

对耳轮下脚和对轮上脚一样,从对耳轮的上下角分叉处,往对耳轮耳甲缘去做一条垂线形成的。前面的这个部位是对耳轮下脚下面的是对耳轮体,那么对耳轮下脚,我们把它三等分,前2/3和后1/3,前2/3代表的就是我们的坐骨神经,后1/3代表的是臀。对耳轮下脚的前端,轮缘交接的地方,这个位置就是交感穴。

下面我们来讲,主体部分,也就是Y字形的主体部分,对耳轮体,对耳轮体代表的是我们人体的脊椎,而且它是一个倒置胚胎,所以下面是颈椎,中间是胸椎,上面儿是腰骶椎,那么他前面是一直到对耳轮耳甲缘,后面是到对耳轮耳舟,然后一直到下面是到轮屏切迹上面,上是到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而我们在分区的时候,我们从上到下直接把它上中下五等分,取它的上2/5,中2/5和下1/5,这个地方这样讲,大家应该就比较好理解,我们人体的脊柱,颈椎是七节,但是第一节没有椎体,那么只有六节,胸椎是12节,腰椎是五节,骶椎五节,也可以把它算为五节,对吧,因为它的长度是有这么长的,那么尾椎她非常短,所以我们默认为它是一节,这样的话,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脊柱的关系就变成了6 : 12 : 11的关系,所以大约就是1 : 2 : 2的关系。所以我们在用的时候是从对轮上下角分叉处往到轮屏切迹这个地方,直接把它上中下五等分,取的是上2/5,中2/5和下1/5就好了。那对耳轮体上面不只有脊椎吧?还有前胸等,是吧,所以我们在用的时候呢,我们还要再继续把它分区,从对耳轮耳甲缘到对耳轮耳舟缘,这个宽度我们要把它在前后四等分,取他的前1/4和后3/4,也就是说前面这个是占一份儿,后面这个是占三份儿的,那么我们说下面这颈椎,胸椎,腰,骶椎,颈椎的前面,颈椎的前面是颈,所以这里就是脖子,也就是颈的穴位,那么胸椎,胸椎的前面是胸,所以这个穴位就是胸,那么腰脊椎的前面这个地方是腹,所以这里是,前面这个穴位呢,就是腹,把它和我们人体结合起来,是不是记的时候就更好记忆啦。




对耳轮上(1-5区)、下脚(6、7区)和主体(8-13区),一共有30多个穴位(国标穴位加经验穴)。下面我们分篇讲对耳轮是如何划分13个穴区和30多个穴位的。我们首先从对耳轮1区讲起,看看1-13区是怎样划分的(请关注:捏捏小手百病消 公众号,那里有详细的1-13区定位的30多个穴位介绍)。

对耳轮穴位分区:

对耳轮分为13个区。

对耳轮上脚分为上、中 下3等分;下1/3为对耳轮5区,中1/3为对耳轮4区;再将上1/3分为上、下2等分,下1/2为对耳轮3区,再将上1/2分为前后2等分,后1/2为对耳轮2区,前1/2为对耳轮1区。

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分,中、前2/3为对耳轮6区,后1/3为对耳轮7区。

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分,再沿对耳轮耳甲缘将对耳轮体分为前1/4和后3/4两部分,前2/5为对耳轮8区,后上2/5为对耳轮9区,前中2/5为对耳轮10区,后中2/5为对耳轮11区,前下1/5为对耳轮12区,后下1/5为对耳轮13区。


1.跟:部位在对耳轮上脚前上部,即对耳轮1区。主治:足跟痛。

2.足心:位于对耳轮上脚上缘中点靠近耳轮内缘处。主治:足心痛,包括筋膜炎、肌腱炎或者肾虚引起的足心痛。

3.趾:位于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对耳轮上脚上缘外,靠近对耳轮耳舟缘处,足心穴至阑尾1穴连线的中间处,即对耳轮2区。主治:治疗趾关节扭挫伤、甲沟炎、冻伤、四肢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怕冷,脚癣,趾痛,足趾麻木,脚气,趾关节内伤,掌跖皮肤角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肢端动脉痉挛病,红斑性肢痛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足趾活动不灵和功能障碍等趾部疾患。

4.足背:位于对耳轮上脚上部,对耳轮上脚2区与3区之间,即趾穴与踝穴连线的中点。主治:足背痛,包括筋膜炎、肌腱炎或者肾虚引起的足背痛。

5.踝关节:别名:踝。位于对耳轮上脚近末端,与末端内、外上方二点约成三角形,在趾、跟区下方处,跟、膝关节两穴之间,足跟穴与膝关节穴连线中点。即对耳轮上脚的内上角,对耳轮3区。主治:治疗踝关节部位病变,急、慢性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挫伤,踝关节痛,踝部疾患等。

6.腓肠肌点:别名:腓肠。位于膝穴与足趾穴连线中点。主治:治疗腓肠肌痉挛、腓肠肌纤维组织炎、坐骨神经炎引起的腓肠肌疼痛。

7.膝:别名:外膝、膝点。对耳轮上脚下缘靠近对耳轮耳舟缘处。主治:膝关节软组织扭、挫伤,炎症引起的疼痛,经常用于治疗良性关节痛。

8.膝关节:别名:膝。位于髋关节与足心弧线连线中点,对耳轮上脚中点,即对耳轮上脚4区中点。主治:治疗膝关节的疾患,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炎、膝关节扭挫伤、髌骨骨折止痛、膝关节肿胀、酸痛、无力等。

9.腘窝定位于神门穴与髋关节穴连线中点。主治: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腘窝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如坐骨神经炎引起的腘窝痛、深部膝关节痛、腰痛等。

10.股四头肌位于髋关节到膝关节穴连线中区,约2毫米左右宽度。股四头肌生理位置在我们大腿的前侧(见下图),锻练此肌肉可吊矿泉水瓶子,每天坚持10几分钟,可保护膝盖,当然也治膝痛。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膝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如退行性膝盖痛,炎症引起的膝痛、膝关节痛、髋关节痛、腰痛等,当然也治股四头肌,肌肉损伤。

11、股外侧位于股四头肌外侧边缘,约1毫米左右宽度。股内侧位于尾椎与髋关节连线的中点(见下图)。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膝部疼痛和功能障碍,如退行性膝盖痛,炎症引起的膝痛、膝关节痛、髋关节痛、腰痛等,当然也治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肌肉损伤。

12.髋关节位于对耳轮上脚的下1/3处(另一说:下1/5处),对耳轮上脚起始部中点(对耳轮上脚下缘的中点。),在骶椎与趾两穴连线中点,即对耳轮5区。主治风湿性髋关节炎、髋关节结核、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痛、各种髋关节疾患和疼痛等。

13.臀位于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便秘点穴至肾穴连线的中间,即对耳轮7区治疗臀部肌肉损伤和炎症引起的疼痛,腰骶部疼痛和坐骨神经痛,尤其治疗臀部梨状肌损伤引起的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臀部肌肉萎缩症,梨状肌综合征,髋、骶髂关节痛,腰腿疼痛等。

14.坐骨神经位于对耳轮下脚的近中点稍偏内侧处,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当臀与交感两穴之间。主治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痛,下肢瘫痪,下肢肌肉萎缩,下肢麻木、乏力,小儿麻痹后遗症,便秘,银屑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

15.交感位于对耳轮下脚内1/3,靠近耳轮内缘处,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交感穴是内脏止痛、解痉、止痛、止涎、止汗、活血要穴,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内脏绞痛、胃肠道痉挛、胆道蛔虫、胆石症、泌尿系结石所引起的疼痛、无脉症、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心律失常、静脉炎、支气管哮喘、盗汗、自汗、涎多、有机磷中毒症、脂溢性脱发、皮炎等。

今天讲讲对耳轮下脚6区到头的交感穴。实际上交感穴分交感1、交感2,也就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由于内容很多,所以这里着重介绍副交感神经,简称“交感穴”。

交感(耳穴),别名:下脚端。

耳穴名。

(定位、主治、操作、功能作用、诊断作用、功效,配伍)

定位:

位于对耳轮下脚内1/3,靠近耳轮内缘处,末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

主治:

主要主治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等,治: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腹胀气,肠鸣,腹泻,肠绞痛,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肠炎,肠结核,麻痹性肠梗阻,消化不良,消化、循环系统功能失调,恶心呕吐,便秘,细菌性痢疾;

治: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无脉症,心动过速,胸闷,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白血球减少症,期外收缩,脉管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输尿管结石,肾结石,膀胱炎,肾盂肾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功能衰竭,性功能障碍,尿潴留,尿崩症,产后垂体功能低下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失眠,心悸,多汗症,自汗,盗汗,流涎,胃酸过多,肥胖症,急、慢性阑尾炎,慢性胰腺炎,急、慢性传染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症,支气管炎,胸闷痛,痛经,产后宫缩痛,不明原因浮肿,动静脉痉挛,风湿性肌肉痛,腱鞘炎,急惊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哮喘,肺气肿,百日咳,雷诺氏病等。

操作:

按耳针常规针法操作。可用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针法:

向眼方向斜刺2-5分。针感局部痛,留针20-30分钟。或先用大头针于耳穴上相应部位寻找压痛点,针入穴点,留针15分钟,行强刺激1次,再留针15分钟,出针,再用指捻转压穴位片刻。若用于镇痛或耳针麻醉,针刺一般较深,向外眦方向斜刺5分或更深。

耳穴压疗法:

治胃肠痉挛,用胶布贴压王不留行子,贴好后每穴按压5分钟,每天按压15次。每隔一天换帖一次。

耳穴注射疗法:

治胆绞痛。用0.3-0.5毫升半夏注射液注入每个耳穴中。

胃肠痉挛。取肺、脾、肾、内分泌,针刺。或用耳穴注射,取耳甲腔内肺区点用0.25毫升奴夫卡因0.1毫升,加链霉素0.02-0.05毫升注入穴位皮下,一日一次,治肺痨等。

耳穴电针疗法:

治心绞痛。用JJ201型中国经络诊疗器,以电冲击耳穴交感中,每日1次。

按摩法:

用大拇指指腹点按5-6分钟,约每分钟揉90次。

功能作用:

解痉镇痛,滋阴清热,益心安神,调整胃肠,行气降逆,调经止痛,利水解毒等。


诊断作用:

内脏疼痛心血管等系统疾患参考穴。诊断内脏疼痛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等系统疾患的参考穴。此穴出现苍白、下陷点或压痛及电测穴位阳性反应时,可协助确诊内脏疼痛病症,最常见的是内脏疼痛,如腹痛、溃疡病的疼痛,胆石症和肾结石的疼痛等,也见于脉管炎的疼痛。由于交感近三角窝,上耳根部,低电阻在诊断上无意义,属于18个正常生理敏感点之一。交感穴若出现阳性反应,最常见的是内脏疼痛,如腹痛、溃疡病的疼痛,胆石症和肾结石的疼痛等,也见于脉管炎的疼痛。

功效:

本穴性质属平,故有清热养心,行气降逆,调经止痛,利水解毒之功效。本穴为内脏止痛解痉及活血要穴,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对内脏平滑肌有镇痛解痉作用,是治疗内脏疼痛的主穴。对血管舒缩功能有调节作用,对腺体有抑制作用(止涎、止汗、止酸)。可抑制腺体分泌,用于主治因腺体分泌过多而致的多汗症、胃酸过多及脂溢性皮炎。腹胀及急腹症患者禁用此穴,以免加重病情或延误正确诊断及治疗。同时也是内脏止痛、止酸要穴。

可治疗植物神经紊乱而引起的疾病。此穴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镇痛和解痉作用,因此,可治疗溃疡、胆道蛔虫、胆石症、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疼痛。此穴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动脉、静脉血管狭窄或痉挛引起的无脉症、脉管炎、心绞痛等。但对子宫功能出血等出血性疾患则不宜运用。此穴还能解除有机磷中毒。与药品合用,则解毒作用更大。此穴还可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期外收缩、盗汗、自汗等。对眼科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也有效。此穴为耳针麻醉的常用穴,是胸外科和腹外科手术针麻的主要穴位之一。

交感穴是内脏止痛、解痉、止痛、止涎、止汗、活血要穴,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内脏绞痛、胃肠道痉挛、胆道蛔虫、胆石症、泌尿系结石所引起的疼痛、无脉症、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心律失常、静脉炎、支气管哮喘、盗汗、自汗、涎多、有机磷中毒症、脂溢性脱发、皮炎等。

交感穴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用于治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穴可缓解内脏平滑肌痉挛,对内脏有镇痛解痉作用,常用于治疗内脏的疼痛疾患、胃肠道痉挛、肾及输尿管结石、胆石症、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哮喘等疾病。交感穴对血管舒缩功能有调节作用,常以扩张血管作用为主。用于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静脉炎、大动脉炎、雷诺病、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由于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因此出血性疾病禁用此穴,如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便血、咯血等。交感穴对腺体有抑制作用。交感穴有三止作用:止汗、止涎、止酸,因此常用于治疗多汗症、流涎、胃酸、胃灼热感,并可治疗脂溢性脱发,治疗胃酸过多时有奇效,故交感亦称为止酸要穴。因此腹胀时禁用此穴。交感穴对眼科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亦有效。交感穴还能解除有机磷的中毒。与药品合用,则解毒作用更大。


配伍:


1、配胃、十二指肠、神门治胃肠痉挛;配心、枕、皮质下诸穴治心绞痛;配胰胆、外腹、肝治胆绞痛;配输尿管、膀胱、肾治输尿管结石;配神经衰弱点、皮质下、肝穴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2、交感、胸、皮质下,为胸三角,有宽胸下气,解郁宁心作用。主治胸闷、胸痛、短气、哮喘、气管炎、忧郁、焦虑症等。热穴、心血管皮质下、交感、耳大神经点、枕小神经点,为五大活血穴。热穴活血通下肢,枕小神经通肢末,耳大神经通肩背,交感、心血管皮质下通全身。贲门、交感,合用止酸效果更佳。

附注:

本穴与神门穴同届平性穴,都有养心宁神,益阴清热,和胃止痛之功,都能治疗循环、消化、泌尿、呼吸等系统的疾患,但本穴偏于治疗血液循环、消化系统的病症,重在心、胃、肠;而神门穴偏于治疗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疾患,重在脑、肾。两穴所治虽各有偏重,但对同症者常常联合应用,以加强治疗之功。

相关论述:

《针灸穴位挂图说明》:“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与耳轮交界处。”

《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交感穴 对耳轮下脚上缘与耳轮内侧缘交界处。有松弛内脏平滑肌和舒张血管等作用,并有镇静、催眠、止痛等效果。针法向太阳穴(体针部位)方向,可刺0.5-2寸。”

《耳针》:“交感 在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交感 用于治疗植物神经紊乱而引起的一些疾病。对内脏器官有较强的镇痛和解痉作用,如溃疡病以及胆道蛔虫症、胆囊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引起的绞痛。对血管有舒张作用,常用于动脉静脉血管狭窄或痉挛引起的无脉症,脉管炎,心绞痛。还可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期外收缩,盗汗,自汗等。对眼科疾病也有效。它又是胸腹部外科手术麻醉的主要穴位。”

《耳针》:在对耳轮下脚的起始部。

《中国耳针学》: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交界处,即对耳轮6区的前端。

《耳针学讲义》:在对耳轮下脚的末端,近耳轮处。

《耳穴治疗学》:对耳轮下脚内1/3的内上方处。

《图解耳穴诊治与美容》:对耳轮下脚的前端与耳轮交界处。

参考资料:

高忻洙《实用针灸学词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管遵信《中国耳针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王守东《中国针灸穴位辞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