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城那些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你晓得后面的历史故事?

 智慧之吻 2022-02-09

南城县辖9个镇、3个乡

共有21个居委会、150个村委会

那么多村落又有哪些可以列入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它们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历史呢?

跟着小南一起了解吧!

2013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天井源乡尧坊村

2018年12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株良镇红米丘村磁圭村、云市村

上唐镇上唐村、上舍村、源头村、下崔村

沙洲镇临坊村

新丰街镇新丰村、汾水村

尧坊村

南城县天井源乡尧坊村,有一幢“船型古屋”,远近闻名。整个船屋不仅形状像船,船头、船尾、船仓、甲板等这些大船才有的特征在船屋上也一应俱全。

据了解,这幢大房子建于清代中晚期(又说是明末),占地面积约10亩,有房百余间。其少见的有两间主厅,东西并排,大门上同样挂有“大夫第”字样的匾额。

门窗处,钩花烫金无处不美;梁椽处,石刻木雕无处不精;雕花柱、木雕板门上,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无不栩栩如生……

有人说,这两座主厅是宁氏叔侄两人同时盖的,东边是叔叔的,西边是侄子的,两人在福建贩盐为生,发达后还乡大兴土木,耗资了十几车官银。

据江西知名考古学者陈江介绍说,这幢神秘的船型古屋,印证了明末清初民间帮会组织“洪门”发祥于南城这一学说。

磁圭村

有1100多年历史的南城县株良镇磁圭村,是一个隐匿在深山里的村落,它与宜黄县南源乡交界,距南城县城有四十公里。罗姓聚居,是南城县历史上著名的古村。

古村居于古代的驿道上,曾经“千檐滴水,万柱落地”。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道:“自西而东,夹溪而宅,甚富,皆罗氏也。”这种夹溪而宅的情形,尚有迹可寻。

如今,磁圭村后裔都喜欢称磁圭是明代著名学者罗玘(1447-1519年)的家乡。其实,磁圭的开基祖先是唐代的罗祀。唐光启二年(886年),侍御史 罗祀因冒犯当朝权贵,为躲避祸害,在此定居。

宋代磁圭一度繁华,“户至千四百,屠肆至七十,楼观相望,弦歌之声不绝。”(同治版南城县志卷九之三)。《茶陵州志》也有记载:“唐宋元人烟辏聚,市延四里,屠肆七十二。”可见当时的磁圭市有多么繁华。

村里保存有20多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标语,“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争取江西首先胜利!”、“反对国民党禁止士兵抗日!”……这些标语大部分书写在村中的大宅屋上,字体端庄秀气,每个字约高60多公分,属巨幅标语,落款为红三军团,书写年代为1933年前后。

上塘村

南城县上唐位于南城、南丰、黎川三县交界处,是南城县的“南大门”,上唐是抚州市几大古镇之一,已有1千多年的建镇史,故有千年古镇美誉。

古代以刘家塘为中心,环塘而建后逐步向外围扩展,特别是清代李氏“十记、十号”的建设,使上唐镇圩集的建设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特有的赣东古建筑风格。2018年12月,上唐镇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云市村

云市古窑位于南城西南四十华里的株良镇云市村,四周古窑遗址堆积环绕,连绵不断,瓷片、匣钵,垫圈等烧窑遗弃物俯拾皆是。偶尔开渠过岭,挖至人深,仍不见土,可见当年烧窑之盛。云市窑分布很广,东北至路东、宏富,西南至泷油、中云,方圆达七、八华里,为江西省古代大窑场之一。

云市,古代是南城至南丰的必经“官道”。相传在北宋年间,云市有九十九座瓷窑,两里多长的街圩,瓷器店占了一大半。由于朝代更易,战乱频繁,瓷业逐渐废弃,窑工也逃往他乡。

云市窑的产品以影青花瓷为主,它制作精细,色泽如玉,可同景德镇瓷媲美,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从各具时代特征的器物看,唐代为云市窑的初创时期,北宋为云市窑的发展时期,南宋为云市窑的繁荣时期,元代为云市窑的衰落时期,明代为云市窑的复兴时期。其产品绝大多数为民间日用器皿,并且有自己独特风格。

汾水村

汾水村,地处抚州市南城县新丰街镇南部,始建于南宋初年(1132年左右),距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

明清两代是汾水历史上最繁荣兴旺时期,当时是“千烟之村”,并有“东潘西罗”之说(西罗,指盱江西岸的磁圭罗家、时为南城望族)“东山清趣”“东山”为汾水别称,“书香门第,千烟之村”。

汾水古宅由一栋栋高大的青砖灰瓦房,造型各异的门楣,素底黑字的石匾雕刻,各种图案的墙壁、窗棂和柱石的古建筑组建而成。古建筑里有祠堂、庙宇等。

汾水村为清代文学家潘安礼的故乡。记者了解到,潘氏的始祖是北宋工部尚书潘仁照的曾孙潘千一,子孙中多名人,其中有著名的清代文学家潘安礼。

夹石,又叫旗杆石,古代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名片”。据说,过去经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插旗扬名,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

潘安礼住宅门前高大的旗杆石显示着主人昔日的尊贵。 

新丰村

2018年12月,新丰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据南城县志介绍,新丰街建村于宋代,古为新城(黎川)与南丰等地土特产交易场所,故而得名新丰。

新丰街面临的盱江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可通广东、福建,北可达抚州、南昌。以前,精明的商人将大米、药材等通过盱江贩卖到广东、福建,又将广东、福建的盐、茶叶等运到北方出售。

照片中这窄窄的巷道就是通向盱江的码头,据说这样的码头有十多个,可以想象当年水上运输繁忙的景象。只是随着公路建设和盱江水道的淤塞,水上运输的功能消失了,只留下这些窄巷让人回忆了。

新丰街位于盱江东岸,街道约一千多米长,四五米宽。

临坊村

临坊村和黄狮渡一样在解放初期都还属于金溪县的石门区黄狮乡,1952年才划归南城。

村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金溪县志》记载,自明初建村以来,该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由于人才辈出,也使临坊村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虽历经沧桑,全村至今保留着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这里有许多的古建筑,如有“龙光”字样的“王氏宗祠”,有“皇恩”字样加顶的“都督第”。

在同治《金溪县志》这套古旧的志书上可以看到一个叫王大胜的都督,王大胜是个英勇善战的武将,而“都督第”就是他盖的房子。大胜征战三十年,积功至大将。与士卒同甘共苦,战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治军严整,所至,禁剽掠,赣人德之,呼为王生佛。73岁致仕,家于赣而卒。

下崔村

2018年12月,下崔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源头村

源头村位于南城县境内。这座千年的古村,流传着南宋理学家——朱熹老先生讲学赋诗的佳话。此地原不叫源头村,而叫蛤蟆村,也曾改名为“活水乡”。后吴氏兄弟据此诗将村名更为源头村,以表示对朱熹来此讲学赋诗的纪念。

村舍依山傍水而建,村中居民以吴姓为主,自宋以来,吴氏人才辈出。至今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司马第”“大夫弟”等苍动的门额在向世人诉说着昔日的荣耀与繁华。

古代《南城县志》还把朱熹列入县志中的《寓贤编》。朱熹在吴伸兄弟那儿曾讲学数日,四方学子闻风而来听讲。村中离小溪不远外有一方水塘,讲学之余,朱熹常沿溪行观赏村中美景,他被小溪流水,池塘倒影,远山黛色深深地吸引了。有一日,他诗兴大作,一挥而蹴写下了绝句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村外有一座活水桥,桥的名称来自朱熹的活水诗。

上舍村

上舍村,位于南城县上塘镇,是一个因九兄弟发达而兴旺的古村。村中居住吴、刘、李、何、杨等十余姓,以吴姓最多。

据《吴氏族谱》记载,宋淳熙年间,先祖吴大本由南丰洽湾金斗窠迁此。当时看到有放鸭人搭屋居此,旁有樟树,六月挂饭,数日不馊,以为灵气,便定居下来。吴大本希望这里日后能大繁衍,人上千口,乃取名上舍,上为至意,舍字拆解为人千口。

吴秀峰大夫祠:由吴秀峰的子孙修建。吴姓开基祖来到上舍,到了吴秀峰这一代时已经是第三代,而吴秀峰生有九子,建造了村中现存的大部分老屋。

又有资料显示,古村始建于唐代,约862—904年,至今有1100余年的历史。始祖吴宣为避战乱,九人迁徙于此。初名洄澜村,后改为上舍村。

族谱记载,吴氏的祖先曾遭遇过一场大火,从此便告诫后人,将来择居必须“逢塘、逢井、逢源”。村中古时原有八景,大塘春浪是首景。说明村人对“水”的重视。

你住的那个村入选了吗?

老乡你还知道它们身后还有什么故事呢?

下面留言分享吧!

▍信息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