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提议出行,经建国、龚宝兴家中有事无法同往,我和杨承立商量后仍继续前往。 老照片:原在南城县万坊公社万坊大队插队落户的7位上海原长新中学69届男知青,在落户周家排生产队村口大樟树上合影,时间大约是在1972年春季,这张照片是由上海市知青慰问团为我们拍摄的。左起:陈德清、杨其良、经建国、姜树理、龚宝兴、杨承立、李锡明。 25前的1996年,我就和杨承立曾经回去过一次,那时还算年轻,还都在工作岗位上,来去匆匆,见到的乡亲也不多。 老照片:1996年重返南城时在麻姑山瀑布前留影,左起:姜树理(作者)、柯火禄(原万坊大队会计)、杨承立。 老照片:在麻姑山碧涛庵留影,杨承立(左二) 姜树理(右一),其他三位为原万坊大队会计和我俩同去的同事。 老照片:在南城宾馆门前与当时仍在南城工作的二位原长新中学69届同学合影,杨其良(左一)、吴若兰(中)、姜树理(右二)、杨承立(右一) 。 25年过去了,我们都已经退休,有充足的的时间了。这次打算在南城多住几天,会会更多的父老乡亲和当年的同事朋友。离别这么多年,时常会想念他们,有时做梦都会见到他们。他们还好吗? 我们老了,趁还能走动,赶紧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第一天 4月15日 上午8:53分,我们乘坐G1373次高铁从虹桥火车站启程,历时2小时44分,11:37分便抵达了鹰潭北站。和50年前乘坐快车都要花十几个小时相比,简直就是一瞬间,而且列车运行的非常平稳、舒适。 防疫期间的虹桥高铁枢纽站候车大厅不像以往那样拥挤。 出站后,在车站简单的吃了点饭,南城县建昌镇党委书记吴建明已经叫他侄子开着车子来接我们了,高速公路行驶1个多小时便进了城(这路程50年前坐班车差不多要三个小时)。 住宿我特意选择了鸿星国际宾馆。现在南城有了四、五家星级宾馆,鸿星宾馆已经略显陈旧,入住这里是因为这是2003年我从上海帮助南城建造引进的第一家星级宾馆。 新建的麻姑山景区山门。 稍事休息后我们前往麻姑山景区。麻姑山景区现在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我们插队落户时就听闻它的“大名”,虽离我们生产队不远,但当时尚未开发,我们也从未去过。 正赶上第二届麻姑山文化节。 后排:杨承立(左)、姜树理(右)、前排:陪同我们上山的曾经的二位同事,现南城县的两位美女老师。 到达山门广场虽已经临近黄昏,正值第二届麻姑文化节开幕,现场人流、停放的车辆还是不少,各种文化活动正在举行中。 新建的麻姑山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乘坐绿色巴士上山后我们参观了仙都观内的鲁公碑亭(中央置放天下第一楷书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以及碑廊、碧涛庵、何氏山房、读书林等等。近年来县政府投入了大笔资金(大约8个亿)建设景点,已经有点像模像样了。 麻姑山上鲁公碑亭。 赫赫有名的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石碑。 山上雾气缭绕,景色还是相当不错的,可惜时间太紧,也只能走马观花到此一游。 麻姑山碧涛庵。 晚上县教体局局长王水平(我的一个学生)个人安排用餐,部分原大队干部和当时的学校老师也参加了。 餐后我提议去王府大街看看夜景。 夜晚的灯光下的太平古桥横跨盱江河东河西两岸。 我们沿着盱江江畔景观地带观光。 灯火璀璨的王府大街上的楼宇。 王府大街是近几年沿盱江重点开发的一条景观大道。明代宪宗皇帝朱见深四子朱祐槟(朱元璋六世孙)从弘治八年(1495年)封藩益王建昌府起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止的149年间,益王系在南城一共世袭了七代八个益王,故名王府大街。 我们沿着盱江江畔景观地带行走了约一公里,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太平古桥横跨盱江河东河西两岸,现在已经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夜晚的灯光显得分外漂亮。 第二天 4月16日 上午我们便着急回到插队的生产队:周家排。 老照片:拍摄地点为当年周家排生产队村口,时间大约是1972年春季,也是由上海市知青慰问团拍摄的。前排左起:经建国、陈德清、杨其良、邓剑湖(抚州棉纺织厂下放干部,万坊公社乡办主任);第二排左起:上海慰问团同志(名字忘了)、陈时敏、上海慰问团同志(名字忘了)、吴玲华、南城县乡办主任(名字忘了,好像姓王)、上海慰问团同志(名字好像叫鲁山);第三排左起:龚宝兴、李锡明、姚君达(抚州棉纺织厂下放干部,上海支内技术人员,当时也下放在周家排生产队)、杨承立、姜树理。 周家排村旁的水塘,我们常在这里洗菜洗衣服。 我们曾经劳作过的周家排生产队农田,廖坊水库建成后被淹没,成了水库一部分,远处可见向莆铁路。 老照片:周家排上海知青新宿舍前面。拍摄时间大概1976年秋季。左起:经建国、杨承立、姜树理。 周家排是位于云璋山脚下的一个偏僻小村庄,当年还不到10户人家,交通闭塞。现在福银高速公路、向莆高铁穿村而过,高速公路离我们知青原来的住房仅100多米。 2021年4月重返南城,在周家排生产队村口那棵老樟树下与特意赶来的村民们合影。后排右三:姜树理,后排右二: 杨承立,其他人均为村民。 几位陪同我们前往的女同胞也特意留影,她们当中有原周家排的村民、大队干部、和学校的那两位美女老师等。 在周家排村里转转看看,寻找当年生活过的点滴痕迹。 在县城就听闻周家排村民现在都已搬离,可我们到达村庄时原来的村民听闻我们要来,都从县城、镇上各地回到了周家排迎接,场景甚令人感动。我们本来想安排请村民在城里聚餐,但周家排村民却盛情地邀请我们,实在推脱不了,只好答应下来,把回上海的日期再推迟一天。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同一大队的南城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邹家边村,中午就安排在万坊村农民家里用餐。 南城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邹家边村村口的小公园。 南城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邹家边村村民住宅 重返南城,在邹家边村和万坊大队的原部分干部、老村民、学校的美女老师在村民新住宅房前合影。杨承立(中排左三)、 姜树理(中排左四 ) 。尧安国(中排左一) ,今年78岁,原万坊公社信用社主任,78年10月当我乘坐拖拉机离开生产队路过公社时,他在信用社门口特意点燃了一串鞭炮相送。这次阔别42年半他听说我来了,又特意与夫人从县城赶到乡下与我见面,情深意重,令人感动。 在邹家边村和万坊大队原部分干部合影。 杨承立(左二)、 姜树理 (左三 )。 老照片:1978年12月杨承立、经建国离别南城前与大队干部以及三位应征入伍青年在县城照相馆一起合影。后排左四:经建国、后排左五: 陆已明(同一大队的天山二中69届知青) 、后排左六:杨承立。 老照片:1978年10月我离开南城时与部分大队干部等在县城照相馆合影留念。中排左一:龚宝兴、中排左二: 姜树理、中排左三:杨承立。 老照片:当年杨承立代表周家排知青班参加县知青代表会议时在麻姑岭下毛泽东旧居前合影。后排左二: 杨承立。 老照片:1975年7月 杨承立代表周家排知青班参加地区知青代表会议时与南城县代表合影。后排左一:杨承立 后排中:栗新伟(原长新中学校友),他下放原岳口公社双港大队全家排生产队,与当地农村姑娘成家,现仍在南城农村。 听一位万坊老村民告诉我们,今天岳口也有二位上海知青回了生产队。 回到县城,晚上建昌镇党委书记吴建明个人安排用餐,特意请县教体局局长王水平前来陪同。 第三天 4月17日 洪门湖游湖。这儿是当年南城县洪门水库发电厂所在地。原岳口公社农机厂有一位上海知青王仲佩曾花了不少力气上调此单位工作,后来政策规定只有还在农村的知青才可以有病退回沪机会,他于是又辞职回到岳口当地西沅村重新插队,最终如愿以偿。 洪门湖旖旎风光。 县水利局副局长熊平庚安排洪门镇曹源村党总支书记邓书记开游艇送我们登上了醉仙岩。 湖中的醉仙岩。 湖底就是红军时期著名的硝石战役所在地:硝石镇,一座因修建水库而淹没的水下集镇,原来露出水面的古佛像头又被水淹没了。 远处可见登顶醉仙岩的步道。 攀登醉仙岩翠竹掩映下的青石板路径。 中午熊平庚个人安排在洪门水库用餐,洪门镇党委书记邓一鸣前来敬酒。 晚上王水平再次个人请我们用餐,省水利厅副厅长钟应林正好人在南城,也特意赶过来敬酒。 第四天 4月18日 登高山公园大门。 上午参观了登高公园内的李觏纪念馆、万年古桥、莲花广场、赵博生纪念馆、麻岭下毛泽东旧居。 山顶新建的登高阁已成为南城的标志性建筑。 登高山原地处北门外,是一座荒山、坟山,本公众号发表高维勤纪念吴顺翠文章提到的阿翠,就是埋葬在此地。经过改造,现在登高山已成为县城中心和老百姓最爱去休闲的风景优美的公园。可以告慰当年病故埋葬于此的阿翠了,若她地下有灵,也会感到无比欣慰。 李觏纪念馆(也是李觏创办盱江书院的旧址)。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号盱江先生,北宋建昌军南城人,北宋时期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诗人。登高山下的“盱江书院”即是由李觏于1043年所建,是江西古代书院史记载中能有“门徒千人”的仅有三所书院之一。 万年桥。 万年古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崇祯八年(1635年)开工建设,峻工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374年的历史,为江西省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赵博生纪念馆和纪念碑。 赵博生(1897年-1933年),河北黄骅县人。1931年12月与董振堂一起领导1.7万人举行了著名的宁都起义,参加红军。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1933年1月8日在南城黄狮渡战役中壮烈牺牲。2009年国庆60周年,赵博生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麻岭下毛泽东旧居。 麻岭下毛泽东故居。1932年毛泽东率红一军团部分主力来到麻岭下,住在危家祠堂,解放后危家祠堂被布置为“麻岭下毛主席旧居陈列馆”,记得当年讲解员就是一位上海女知青。 毛泽东旧居内景。 中午,我们在邹家边村村民家中用餐。 晚上,周家排村村民以凑份子形式宴请我们在县城饭店用餐,摆了三桌,少有的热闹。离别四十多年后大家再次聚餐,都频频举杯敬酒,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语。 第五天 4月19日 今天我们就要离开南城回上海了。 42年过去了,南城的变化是巨大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南城变得繁荣、美丽、富有魅力了,变的越来越不认识了。 南城建昌镇,当年我们插队时叫城关镇,只是一个2万人口的小县城,县城中心最繁华的地方只是东、南、西、北十字小街,全部转一圈也不过半小时,建筑大多也都是一、二层楼,十分破旧。 现在的建昌镇,商业繁华、道路整洁、高楼林立,城市面积扩大了十多倍,居住人口18万,城里还有了10条线路公交车。南城通了二条高速公路(福银、济广)和向莆高铁,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我们寻找着印象中的痕迹,已经难以辨别了。 更为可喜的是南城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 南城,当年长新中学69届有79位同学随同1500名上海知青来到这偏僻山区当了农民,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艰难的维持着生存,在这块红土地上留下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我们当中相当多数的人在这里度过将近九年的蹉跎岁月。我们经历过痛苦的磨炼,有着刻骨铭心的难忘回忆。某种意义上说,在那特殊的年代,是这片土地承载了我们、养育了我们,当我们回城以后,每每回忆起那段经历时,才觉得其实自己还是深爱着这片红土地的。 离别42年之后,南城人民依然还是那么淳朴、好客、热情,迎接着我们的回来。“还要来哦”,这是分别时乡亲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寄托着他们的深情,感人肺腑。 再见了,我的南城的父老乡亲。 - END -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