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待项羽乌江自刎,各代诗人的看法,为何差别很大?

 liuhuirong 2022-02-09

前言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不同的个体,而评价一个人也不能单纯地只从一个角度来说。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评价一个人物一定要用辩证角度去看。就比如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有人赞之为英雄,亦有人不屑其仁义。从古至今,关于他的争论一直都没有平息,也有许多的文人写过关于项羽的诗词。而这其中就有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不过他们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杜牧

杜牧的诗很多都和国事有关,忧国忧民的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一首《阿房宫赋》更是将他那忧国忧民的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年轻的杜牧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获得了当朝宰相李德裕的青睐,在仕途上可以说是步步青云。后来与牛增孺结识,也是受到了牛增孺的大大赏识。

但是李德裕和牛增孺所属不同的政党派系,两人的较量持续多年,在这样的牛李之党派竞争中,是不可能让杜牧保持中立的。所以杜牧便受到排挤,外放为黄州刺史,随后又被朝廷下调为池州刺史。面对这种不公的待遇,杜牧却一点也没有气馁,还在赴任的途中写出了《题乌江亭》,批判项羽自刎是一种懦弱的行为。认为真正的男人就要能屈能伸,不会因一时的失意而一蹶不振,懂得自我调节才能东山再起。这也是杜牧在对自己进行自我安慰,不忘初心,在担任刺史期间一直兢兢业业,政绩良好,最终被调回京成为吏部员外郎。

二、王安石

王安石所处的时代是中央集权的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让文武百官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特别是对地方官员的制约,朝廷设立了很多办事环节和机关,最终让宋朝的财政面临严重压力。而初入仕途的王安石,便发现了宋朝暗藏的隐患,也就是“三冗”。所以他非常支持范仲淹推行新政,希望改变国家存在的问题。结果却遭到守旧官僚的抗击,将他们新政的人都赶出朝廷,中断变革。

新政失败后,王安石成为了舒州通判,后来又在文彦博、欧阳修等人的帮助下重返京城。在途中路过乌江亭,王安石一时有感,便写下了《叠题乌江亭》,然而却与杜牧的写的极为不同。王安石更倾向于江东百姓的感受,体现了他为民着想的观点。后来王安石又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变法,但遭到多方阻拦,最终变法派内部出现分裂,在党派之争中失败。

三、李清照

因为宋朝多次变法的失败,北宋国情越来越危急,财政压力大,军队官员效率不高,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后来女真人崛起并建立金朝,向宋朝多次施压,宋朝社会动荡不安。而此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于是她便和丈夫一起前往建康赴任。然而很快金国便入侵中原,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可言。

战乱之中,宋朝老将宗泽依旧守着一方疆土,甚至在死前还不忘收复失地,可是宋朝统治者却连奋战的勇气都没有。李清照看到此景非常失望,路过乌江亭时,她便含泪写下《夏日绝句》。表达她对项羽的赞美,也暗示南宋朝廷的懦弱。

总结

杜牧、王安石和李清照,他们是分别在不同的境遇下作诗。用项羽乌江自刎的事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说是写项羽,不如说是写他们自己,因此他们对于项羽的看法也是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