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璩静斋 || 项羽的出路

 文鉴君 2022-04-13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项羽的出路

      大凡读过《史记·项羽本纪》的人,都会对项羽的一生慨叹不已:一个并没有多少根基的武夫,乘秦末天下乱势在民间聚众造反,三年后灭了秦,裂地分侯,不可一世,号称西楚霸王,天下于他似乎唾手可得;但偏偏造化弄人,楚汉相争,势单力薄的刘邦居然占了他的上风,他再怎么勇武,也最终落得兵败垓下,自刎而死的悲剧下场。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后世很多人的眼里,刘邦做了皇帝,也不过是小人得势,项羽虽然失败身死,但依然不失英雄本色;所以不少人对项羽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他不肯过江东(长江以南芜湖、南京一带,为项羽起兵之地)寻求出路表示惋惜。

晚唐诗人杜牧写了一首题为《题乌江亭》的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意思是说,战争胜败是难以预料的,能经受失败、挫折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如果当年项羽能够忍受失败的羞耻,退守江东积聚力量,借助江东众多的人才俊杰,说不定他还能重振当年的雄风。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对项羽同情有加,曾作《夏日绝句》咏叹: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在诗中赞颂项羽的英雄品质,称项羽生是人中豪杰,死也是鬼中英雄,对他不肯过江东深感遗憾。

照杜牧和李清照的说法,当年项羽只要过了江东,就能找到活路。

但也有人看法与杜、李相左,认为项羽即便东渡乌江,也未必能改变其失败的命运。比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叠题乌江亭》一诗中就表达了这种看法: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在王安石看来,多次残酷的战争带给壮士难言的哀痛,中原惨败之后,大势已去,就算江东子弟都还在,又有谁肯放弃安定的生活跟着项羽重新卷入战争呢?

王安石的看法是颇有见地的。试想一想,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王朝,天下大乱归于一统,和平是众望所归,老百姓不愿意再陷入战争的灾难,就算项羽想东山再起,也很难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何况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业,也一定会集中天下强将精兵来剿杀项羽。

说来说去,项羽无论过不过江东,其实都是没有出路的。

追究项羽的失败,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自身的性格弱点,抑或说他的路是被他自己堵死的。他有雄才却无谋略,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又不善于用人;勇武却残暴无度,攻城夺垒,全凭血腥残杀,在称霸诸侯的同时也留下暴虐不义的恶名。他所干的那些暴行实在令人发指!——钜(巨)鹿之战结束后,坑杀投降的秦兵二十余万;破秦都咸阳,杀秦降王子婴,放火烧毁秦宫室(大火持续烧了三个月);对于谤议他的人,他残忍地将其烹杀……

一个想夺天下的人,本应心怀天下,想法设法获取人心,只有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项羽靠着一时的武夫之勇博得一时的威名,失去的却是弥足可贵的人心,终究遭老百姓憎恨和背弃。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他兵败垓下突围,中途迷路,向农夫问路,农夫故意欺骗他,将他引向左边的绝道——沼泽地,以致刘邦的军队很快追上来,使他难以逃脱。

可悲的是,项羽至死都没有认识到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而是将他的失败归因于天意,认为是上天要让他灭亡,并不是他用兵的罪过。如此死不觉悟的人,还能有什么出路呢?

【版权声明】本篇文字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