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筋经》主要内容及流变

 dingliling 2022-02-09

本文作者周伟良先生是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易筋经》多年,现就《易筋经》主要内容及流变摘录一二,供学习参考。

尽管自清晚期以来《易筋经》之名已广为人知,但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答案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是部“导引养生专著”,也有人说它是“武功秘笈”。
然而,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易筋经》一书的内容较为丰富,而且在不同时期,其内容也有所不同及增益。
目前所见一些早期《易筋经》文本(如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沈玉田本《易筋经》、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述古堂本《易筋经》与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谛本《易筋经义》等)。
其主要内容按其练功价值基本可分三大部分:一是旨在强身延年的导引功法,二是旨在克敌制胜的武术功法以及旨在可鏖战求嗣的房中术。其中,归属第一部分的导引养生功法占了很大比重。
首先,在“膜论”中明确提出了“修炼之功,以气为主”的观点。
其次,具体练功方法也有所介绍,如“内壮论”所云的“须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舌气,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存想中处,先存后忘,渐渐至于如如不动,是名曰守”;“揉法”中记有“其则有三”的自我按摩法;还有如“日精月华”中的“宜初出时,登高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令满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以及诸月行功法等。清代学者周中孚曾称《易筋经》为“讲内丹书”,可能也即基于此。

清抄本《易筋经》

归属第二部分的武术功法主要记述了有关功法的习练原则与方法。
在原则上,一是强调先练气内壮,“内壮既熟,骨力坚凝,然后方可引达于外。盖以其根在内,由中达外,(方为)有本之学也”。
二是要求练功必须开始以轻为主,“渐渐加重”,并须持之以恒,“唯有恒者,乃能学用之;唯有信心,乃能取用之。”练功方法大致有:1、排打功。用木杵、木槌或盛以圆石的石袋对身体全身进行排打,使皮肉筋膜坚壮。2、掌臂功。先以意领气,使任督两脉气充,遍满全身,然后用石袋从肩至手、至指依次排打,百日后能使“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工,其臂腕迥异寻常,以意努之,硬如铁石,并其指,可贯牛腹;侧其掌,可断牛领;努其拳,可碎虎脑,”。3、指功。将豆拌置斗中,以手插豆,不计其数,如此功久,则以积之气行至于手,其指坚如铁石,以之御物,莫能挡之,此法也即后来介绍的点穴功法之一。
关于掌臂功及指功之类的功法训练,书中明确指出:尚需煎熬汤药经常洗手,以和其气血,“不可间断,盖取药通和气血,苍老皮肤,又且解热退火,不致他虞也。”
关于第三部分的房中术内容,全书中比重不多,主要见于“阴阳配合论”和“下部行功法”。所谓“配合阴阳法”者,即是用童男、童女或少男、少妇相间揉之,“令其阴阳和畅”;在“下部行功法”中,更是详细介绍了“两处十一段”的壮阳之法,加上呼吸之法和药水烫洗,“功成物壮,鏖战胜人”。
唐豪先生当年正是据于此,提出了《易筋经》“为羽流者所作”的观点。联系到“易经总论”中所说的“我命在我……以跻圣境”之言,以及《洗髓经·洗髓还原篇》中那句“浃骨更洽髓,脱壳飞身去。渐几浑化天,未后究竟地”,唐氏之论无疑独具法眼。

清抄本《易筋经》

然至清道光年间,这时期的《易筋经》显然又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增演。
就以诸文本中较有代表性的市隐斋本和来章氏本为例,其增演的内容大致有二方面:一是在正文部分添加了“运力势法”(或曰“贾力运力势法说”)和“十二势图”;二是增加了包括“木杵、木槌图”,以及“任脉之图”、“督脉之图”等内容。
特别是作为《易筋经》标志性健身功法的“十二势图”,首见于市隐斋本,然未说明其来源。而据来章氏辑本介绍,“此功昉自释门”。
另外,在武术功法方面,来章氏辑本则在原有内容上增加了另一种指功练法,基本方法是按自己力量大小,拣圆净重石一个,用五指抓拿,撒手掷下,不令着地用手指抓起,逐渐增加抓的次数和石块重量,“五指自觉有力”。并且,还增添了沙袋功,方法是初将一个五、六十斤重的沙袋悬挂架上,运气毕,即掌推、拳击、足踢、脚蹬,“务致动摇”,“迎送日久,渐加沙袋斤重”。这些内容充分反映出清前期至清中期《易筋经》文本内容的增益变化。
大概自清道光年间之后,《易筋经》基本沿着两个内容体系发展。
一是逐步突出《易筋经》武功方面的意蕴。如1917年由上海大声书局出版的《少林拳术精义》,该书不仅把“易筋经”直接更名为“少林拳术精义”,而且其书中内容也有较大变动。
具体反映在:1、增加了属于排打功法类的“打功”训练。从所绘图式看,“打功”的各式动作名与《易筋经义服气图说》同,但所用的排打器材不同,要求“用连壳粟谷,装入长圆小布袋内,(布袋)以双曾蓝布为之……粟谷约重二斤”。2、早先《易筋经》中的“下部行功法”原为房中采补术,文中虽有“虽木石铁槌亦无所惴”之语,但其旨意在于鏖战与求嗣。但该功法在《少林拳术精义》中则改名为“铁裆功”,其目的为“功足气坚,虽曰隐处,亦不畏椎梃也”,显然在练功的价值取向上两者发生了差异。
还有是在原来基础上辑录了更多的导引养生内容,使《易筋经》一书完全成为导引养生图集文献。在这方面,一份成书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历经道光、又誊抄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的陆善眙藏本《易筋经》所述,十分有代表性。文中将传世之《易筋经》称为“大易筋经”,但诸如房中采战种种,著述者认为断非达摩所传,故“不若添一小易筋经甚为得法”。其所谓的“小易筋经”,即旨在强身却病之术,这大概也就是后来“小易筋经”一说的由来。

清陆善眙藏本《易筋经》
事实上,不管是清咸丰八年(1858)序刊的《卫生要术》还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周述官编印的17卷本《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等,无一例外都增益了诸多健身功法。
如《卫生要术》辑录的功法有“十二段锦”及“卻病延年法”等,而煌煌17卷本的《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更是广采“释典、丹经、医书”等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功法体系。
对此,编者在“凡例”中表述得非常清楚:该书的前二卷,统言习练易筋、洗髓之纲领;随之的十二卷,阐明习练的具体内容;最后的三卷,则“博采斯道支流,周规折矩,纲举目张”。还有如清光绪十年(1884年)刊印的《易筋经义服气图说》,该书开宗明义以“吞气为行功最为紧要”,通篇是六十四式导引图势,其中有的名曰“武功”的动作,实为健身功法。

清刻本《易筋经义服气图说》

需要指出的是,就文献的编撰者而言,侧重于《易筋经》导引养生方面内容的,显然是以知识阶层为主;而其武功方面内容及种种传闻故事,无疑对下层民众更有吸引力,尤其被冠以“少林”名号后,这种文化影响就更为显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