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爱凌夺金背后:最大的功臣藏不住了

 正经婶儿 2022-02-09

谷爱凌刷屏了。

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谷爱凌以188.25的高分获得了金牌。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块女子雪上金牌!!

尤其是她的第三跳,更是挑战极限,成为全世界第二个完成1620高难度动作的女运动员。

玉汝于成,踏雪寻龙。

15岁宣布加入中国国籍,入籍不到3年,就夺冠军、上央视,还抽空考进了斯坦福大学。

有颜,有才华,有实力,这真是传说中的“天才少女”。

不过说起来,谷爱凌拿到大女主剧本还得谢谢她的妈妈。

“每个小孩儿都觉得自己的妈最好,但我真的觉得我的妈是最好的妈,我妈比别的妈会做的事都多。”

谷爱凌的妈妈叫谷燕,在北京长大,大学就读于北京大学。

谷燕的母亲,则是上海交大的女篮名将冯国珍

而领英上的资料显示,北大毕业后,谷燕赴美留学,先后在奥本大学读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洛克菲勒大学读了分子遗传学。

还在斯坦福大学的商学院读了MBA,毕业后在华尔街工作。

曾被《中国科技信息》杂志封为中国时代人物。

所以,这是虎妈逼迫孩子优秀吗?

并不是,恰恰相反,谷爱凌妈妈,一直教育谷爱凌不要做完人。

因为“完人”是不存在的。

所以当谷爱凌觉得,爸爸是哈佛毕业的,妈妈是北大和斯坦福大学毕业的,爷爷也是斯坦福的,自己必须上一个特别好的大学时。

谷爱凌妈妈就会说:“你不必上斯坦福,你上什么学校只要上你自己喜欢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

当然,当谷爱凌决定坚持考斯坦福大学后,妈妈也给她送上了助攻:

去海淀黄庄上课外辅导班,学习数学。

不过补课也不是为了让谷爱凌门门考一百分,只是为了合理分配精力,更好的打理时间。

毕竟“来中国上十天课,能在美国顶一年。”

谷燕非常清楚中式教育的优势所在,并能利用优势去引导孩子成长。

而且华裔一般都有身份认同的焦虑和痛苦,但在黄庄生活过的谷爱凌完全没有。

绕口令、古诗词、中国菜样样精通。

所以后来谷爱凌宣布加入中国籍,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好的妈妈,自然不止关心学习。

谷燕会经常鼓励谷爱凌去尝试各种各样不一样的东西,以便找到自己的爱好。

“你要去试一遍,最不好的结果就是你不喜欢,但是万一特别喜欢,那你就是赚到了。”

在纪录片《我的时代和我》中,谷爱凌也表示:

“小时候我每天上完学我妈妈来接我,先去踢足球,踢完足球然后换衣服去跳芭蕾,跳完芭蕾然后再去弹钢琴、骑马、排球、网球……”

而最终谷爱凌爱上了滑雪。

这其中有顺手的原因,因为妈妈谷燕曾是北大速滑队员兼滑雪教练。

不过更多的还是谷爱凌自己选择的结果。

因为谷燕跟她约定:完成滑雪训练的同时,学业也不能耽搁,如果你能做到,妈妈才会陪你练。

于是,为了完成承诺,小小年纪的谷爱凌就给自己制定了清晰的规划:

每天几点学习,几点训练,几点上床睡觉。

而母亲谷燕这边,看到谷爱凌是真心热爱滑雪,也就遵守承诺,每天开车从旧金山到太浩湖往返接送女儿训练。

这样的方式,既给了谷爱凌一定的方向感,也锻炼了她自主规划人生的强大能力,最终换来了谷爱凌的成长。

所以,当很多同龄人还在上中学时,她已经获得过50块成年和青少年滑雪金牌。

不过谷爱凌的妈妈并不关心成绩,“而是关心我能不能睡好,是不是安全。”

每次参加比赛,妈妈也不会对谷爱凌强调:你一定要争气,要拿到奖。

她说的是:你一点都不欠我。

包括在这次大跳台的决赛中,第二跳跳完之后,谷爱凌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寻求动作建议。

结果妈妈说:“最后的选择是你的,这是你的比赛,我希望你能享受它。”

在这种环境下,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谷爱凌每次拿第一说的都是:

我是来挑战自己的,我做到了,我很高兴。

她没有输赢的焦虑,只是不断去热爱。

“我不是为了比奥运会而滑雪,也不是为了上斯坦福而学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我自己有对它的热爱,因为我喜欢做,然后顺便开始比赛,顺便开始赢,那就让我更喜欢它。”

想起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分那句: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基本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其他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的补充。

确实,谷爱凌的优秀,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有迹可循。

她的因在家庭,她的根在父母。

可能生活中,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幸福、快乐,过上期望中更好更顺遂的生活,为此在孩子身上下尽功夫。

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何下功夫,把功夫下在哪儿,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也是父母最该做足的功课。

太多父母,习惯将自己做不到的事交给孩子,将希望压在孩子身上。

而真正优秀的父母,首先会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管选择哪一条路,都是闪着光的。

等孩子做过选择之后,又和他们一起成长。

就像在今年冬奥会的中国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及坡面障碍技巧队的名单中,谷燕的名字就出现在了管理人员的那一栏。

一直在引导,鲜少去干涉,常常在陪伴。

不鸡娃,但很坚定。

这样的“妈妈天花板”,才是孩子需要的起跑线。

-完-

图片及资料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