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叫取消肚子的……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中学生读写 2022-02-09

读写微号 - 阅读 写作 教育 文艺

有思想  有温度  有价值  有方法

投稿邮箱 - zxsduxie@163.com

虚词“之”是高考、中考的常客,它可以做代词,可以做助词,也可以做动词。在这些用法中,有一种叫做: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这句话郑老师不知说了多少遍,从初中说到大学,从大学说到教学,熟的不能再熟,语速能达到动车速度,可以在3秒之内说完,5秒之内说两遍!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却不知道啥叫“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我的很多同学也不清楚,以至于我当年的同桌常常口误说成——

取消肚子的聚立性!

那么,到底啥叫“取消肚子的……不对,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呢?

一个人成年了,就会追求独立性,而独立性的标志,古人是“冠而字”,今人是举行“成人仪式”。

对于一个句子来说,独立的标志则是“主语和谓语”,只要有了这两者,就可以独立成句了。比如:

①你好

②老师真坏

③妈妈唠叨

上面4个小短句,都有主语和谓语,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都具有独立性。

但是,如果这些本来能够独立的句子,被放到另一个更大的句子中时,它自己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句子,而是成了另一个句子的一部分,这时候,它就被取消了独立性。如

我知道你好

同桌常说师真坏

妈妈唠叨是正常的事

上面这些本来独立的句子,成了另一个句子中的一部分,其中在①②中作宾语,在③中做主语。

一山不容二虎,当一个更大的句子出现时,就要取消小句子的独立性。取消的标志,就是“之”。

假如古人来说这几句话,应该是这样:

我知道

同桌常说真坏

妈妈唠叨是正常的事

为什么古人这么麻烦,还必须加个“之”?休息一下,然后听郑老师为你解释。

先看一个例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不传也”(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本来有能力构成一个主谓句,做一个单独的句子,可是现在它成了另一个句子的一本分,成了大句子的主语,这时候,就要取消它的独立性,在“师道”和“不传”这个主谓之间加上“之”。

这样,“师道不传也”成了“师道之不传也”,就不再是一个句子,而是一个短语。它作为一个句子的独立性就没有啦。

再如:

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松柏后凋也”本是个句子,中间加“之”,就被取消了独立性,成为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作“知”的宾语。

再来一个: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

这个句子中, “犹”作全句的谓语。

“孤有孔明”加“之”,成为“孤之有孔明”,做全句的主语;

“鱼有水”加“之”,成为“鱼之有水”,作全句的宾语。

其实汉语很灵活,不加“之”,读者也知道意思,比如“同桌常说老师真坏”,根本没必要说成“同桌常说老师真坏”。

那么,古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郑老师觉得,这可能与古文没有标点有关。

在现代文中,前后加上标点,我们就知道同桌常说老师真坏”是一句话,可是,在全文没有标点的情况下,我们也可能读成:

同桌常说老师,真坏!

你看,这样意思就变了。

于是,聪明的古人就在那些不能独立的主谓句之间加上“之”,这样读起来,就减少了断句的麻烦。你总不能说:

同桌常说老师之,真坏!

当然,“此吾之臆测也”,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再送你几例,读一读,提高对“之”这种用法的敏感性: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①②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全句主语。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⑤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③④⑤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全句宾语。

⑥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⑥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全句状语。

⑦左师公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⑧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⑦⑧句被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结构作复句的一个分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