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学 好书推荐:黄永年《古文献学讲义》(书摘 电子书)

 星河岁月 2022-02-09

图片

本书是黄永年先生生前的讲稿汇编,分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部分,并附相关研究三篇

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唐史史料学》、《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古籍版本学》。

图片

现在一本书,在开头都列出各章各节或各篇的名目,通称之为“目录”。但严格来讲,或者说按照传统的概念来讲,这只能称之为“目”。“目”者,本来只指罗列的篇名、章名或书名。至于“录”,是指该篇、该章、该书的内容提要。完整地说,要有书名、篇章名并有其内容提要,才可以叫“目录”。如今把书的开头列出的章节篇名叫“目录”,只是从俗地随便叫罢了。(有的书不称“目录”而称之为“目次”,似比称“目录”确切些,但此法不甚通行。)

引自第3页

【主要参考书】首先是吕诚之(思勉)师的《经子解题》。这是引导我步入文史领域的入门书。其书所以写得精彩,能引人入胜,是因为诚之师对群经和诸子都下过扎实的功夫,具有独到的见解,而绝无人云亦云的皮相之谈。

同样下过真功夫且便于阅读的,还有梁启超的《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和《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钱玄同的《答顾颉刚先生书》(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和《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收入《古史辨》第五册)。不过钱氏多少受点清季今文学派康有为等人的影响,有些看法不尽正确。

此外,皮锡瑞的《经学历史》也可参考,尽管这位今文学大师的见解今天看来不免陈旧,但所讲经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总还比较清楚。有周予同的注本,抄集了不少资料,初学者看了也有好处。

引自 经部主要参考书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但据《经典释文》,比较原始的《鲁论》实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这“亦”字改成“易”,自是西汉时孔子以《六经》教学之说流行后被人们妄改的。在《论语》中没有孔子喜《易》的记载。作《春秋》之说《论语》里也没有,到《孟子》里才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等话《《滕文公下》)。所以现在只能说:孔子是用原有的《诗》《书》作为教材来教弟子,原有的礼和乐也用来教学,但乐只有乐谱,礼也只是节目单之类,不能说就是后来相传的《仪礼》,这些在后面还要谈到。至于《易》和《春秋》,是孔门后学认作儒学经典的,和孔子本人不能说有什么关系。

引自 孔子和六经

我归结一下这些今文经学的特点是:(1)《五经》次序,是《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是基本功,《易》讲原则,《春秋》讲实施。(2)讲家法,口授微言大义。(3)特别重视《春秋公羊传》,尊孔子,说《春秋经》是为汉制作,讲政治哲学,要通经致用,其实已混进法家的东西。(4)夹杂谶纬之学,讲灾异,讲天人感应,在《齐诗》《易》《公羊传》里多有这样的东西,实际上已混合了阴阳家、墨家之说,和方士的一套互相渗透。(5)发展到后来繁琐,如秦近(一作延)君说《尧典》篇目十余万言,“曰若稽古”三万言。(6)少讲训诂,多属哲学史的资料。但因为比较近古,所讲制度等仍有史料价值。古文经学的特点:(1)《五经》次序:按所认为的作者的时代先后来排列,为《易》(伏羲画八卦,时代最早),《书》(把首篇《尧典》说是尧时候写的),《诗》(把《商颂》说是殷商时写的),《礼》(说是周公制礼),《春秋》(说是孔子修的)。(2)不讲家法。(3)特别重视《周礼》,尊周公,从事章句训诂,讲名物制度。(4)不讲谶纬。(5)比较简单不繁琐。(6)所作训诂很有用,讲制度则不如今文所讲的古。

引自 经今古文学

【会要、会典】这也是查典章制度用的工具书,不过都是断代,不像《通典》《文献通考》是通代。而且只分门别类地罗列原始材料,不像纪传体史的志那样加以整理成篇,也不像《通典》《文献通考》那样发议论。《唐会要》:这是第一部《会要》,是北宋王溥在唐苏冕的《会要》(高祖到德宗)和杨绍复的《续会要》(顺宗到宣宗)基础上增补编成的,都是从当时的实录档案中抄出来的第一手资料,有些地方比两《唐书》的志还详细还可靠。有《聚珍版丛书》本、重刻本、《国学基本丛书》本,解放后商务印书馆又重印。《五代会要》:也是北宋时王溥所编,是有关五代典章制度的第一手资料。版本同上。《宋会要辑稿》:宋代陆续官修《国朝会要》,积有两干多卷,后都失传,亏得明初编《永乐大典》时还看到并把它收了进去,清中叶徐松再从《大典》中把它辑出五百多卷,抗战前影印,叫《宋会要辑稿》,解放后中华书局又重印。这是宋代典章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元典章》:元代本来有官修的《皇朝经世大典》,是《会要》性质,为《元史》志所本,可惜已失传,只在《永乐大典》中保存了一小部分。这《元典章》原名《大元圣政国朝典章》,记载元世祖到英宗时皇帝的诏令和各部门的法令,实际上也多和典章制度有关,有之聊胜于无。有清末沈家本刻本,但多脱误,陈垣用元刻本旧抄本校沈本,撰有《元典章校补》。《大明会典》:明、清两代没有官修《会要》,只官修《会典》,记政府各部门及其职务,也是典章制度性质,是第一手资料。《大明会典》弘治、正德、万历修过三次,都是当时的刻本。万历本有《万有文库二集》印本。《大清会典》:康熙到乾隆修一次,嘉庆修一次,光绪又修一次,都有当时的刻印本。除此以外,还有些文人学者补撰《会要》,常见的有:《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南宋徐天麟编,有刻本,《国学基本丛书》本,解放后中华书局重印本。《三国会要》:清杨晨编,有刻本,解放后中华书局印本。《明会要》:清龙文彬编,有刻本,解放后中华书局印本。《秦会要》:清孙楷编,有刻本。近人徐复又增订,叫《秦会要订补》,解放后上海群联出版社出版,中华书局重印修订本。这几种《会要》,不像《唐会要》等是汇编实录、档案等原始文献,只是从纪传体史和其他史书中收辑有关各类史料编排而成,只能起索引作用,不宜直接引用。《册府元龟》:北宋初王钦若等编,一千卷,是当时官修的所谓“四大书”之一。四部分类把它分入类书里,实际上带有一点通代的《会要》性质,收辑上古到唐五代的典章制度和其他资料,分门别类,唐以前多采纪传体史,唐五代则直接引用实录、国史,有些地方比《唐会要》《五代会要》更为详备。有明刻本,解放后中华书局影印明刻本。

引自 会要,会典


本图文均搜集自公开网络共享,仅供参考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