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重难点讲解1

 星河岁月 2022-02-09

参考书目重难点讲解

古代汉语

考试说明:

《古代汉语》教材,由王力先生主编,是现在高校古代汉语课使用最普遍的一套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王力先生提出的古代汉语教学体系,那就是文选、古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三结合,而以文选为纲。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三部分的内容:

文选部分的编排大致是既按时代,又按文体,有的还照顾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二册所选基本上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三、四册选的是汉魏南北朝唐宋元的作品。重点掌握一、二册。常识部分包括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文体等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另外还有古代的姓氏名号、地理历法等阅读古书所必备的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一般地,词汇系统比较复杂,发展变化比较快,古今差异很大。教材“常用词”部分选取了1086个常用词,从不同的角度举例说明了〈1〉古今词义的异同;〈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3〉同义词辨析等,目的是帮助大家掌握古汉语词义分析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这部分不在课堂上专门讲授,只结合文选讲一部分,主要靠大家自学。

知识分布:

说明:重点、难点和必考点,复制“√”和“×”标识即可;考试题型直接填写即可,如选择题、计算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1、第1本书《古代汉语》:50%

章节

章节名称

重点

难点

必考点

考试题型

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




简答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解释词义或简答

通论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词义辨析

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解释词义或简答

通论五

汉字的构造

简答

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对比辨别

通论七

判断句





通论八

叙述句





通论九

否定句,否定词




通论十

疑问句,疑问词





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解释词义

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




解释词义

通论十三

连词,介词


解释词义或简答

通论十四

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通论十五

《诗经》的用韵



简答

通论十六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解释词义或简答

通论十七

古书的注解(上)



名词解释

通论十八

古书的注解(下)



名词解释

2、初试考试大纲

序号

知识点细分

难易程度(最大为★★★)

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

词典的体例

《康熙字典》、《说文解字》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的古今意义

一些高频、古今义相差较大的词

通论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同义词的辨析

★★★

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词的引申义

词义的隐身与词义的更替

★★

通论五

汉字的构造

六书

四体二用说

★★

形声字的形符和义符

《康熙字典》《说文》《字汇》部首

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

定义、辨别某字是否是古今字

★★

异体字

定义、与古今字的区别、类型

繁简字

繁体字与简化字间的关系、简体字和简化字

通论七

判断句

判断句

什么是判断句,判断依据

“也”

煞句的“也”字;句中的“也”字

通论八

叙述句

叙述句

双宾句

古汉语表行为数量的用法

被动句

矣字

语气词

焉字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通论九

否定句,否定

否定副词

“不”“弗”“毋”“勿”“未”“否”“非”

否定动词

“无”

无定代词

“莫”

通论十

疑问句,疑问词

疑问代词

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

疑问语气词

乎,诸,与(欤),邪(耶)、哉

一些表示疑问的固定用法


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动词、作状语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动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作状语

形容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二、三人称代词

★★

指示代词

近称、远称

者字

指示代词

语气词

所字

一般用法

通论十三

连词,介词

连词

“而””以””则”“然而”“虽然”“然则”

★★★

介词

“以”“於”“为”“与”“之”

通论十四

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句首句中语气词


词头,词尾

通论十五

《诗经》的用韵

《诗经》的韵例

韵和韵母、韵脚、韵例

★★★

《诗经》的韵部

韵部、古韵

古韵三十部


通论十六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三十二声母

★★

古音通假

定义、产生情况、形成原则、通假字

通论十七

古书的注解(上)

注疏


★★★

四种常见注释情况

常见术语

通论十八

古书的注解(下)

著名的古书注疏


★★★

校勘术语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按平水韵的106韵排列;(3)按编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为“某某切”。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毛”,字可以用“莫袍切”来注音。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做义界。如:《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中国文字学的典籍制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许慎所说解的字义是他认定的本义。他根据小篆的形体来分析字形结构,说解字义,大部分是可信的。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写,于康熙55年编成。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写的。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是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尝试的大辞典。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适合初学古代汉语使用。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专著。

(11)《经籍籑诂》,清代阮元主编。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是按照平水韵的106韵编排被释字。

【真题】名词解释:1、史记三家注2、四六源头3、读破

1、昭穆 2、衍文 3、拗句 4、部首 5、既望

1、俗称“三家注”的是:《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2、四六的实质是对偶,对偶源于韵语、谚语,这两样在人类发明语言的时候就有,其起源可谓不晚矣。又汉字本身的整齐性及对称性对四六的形成起了根本作用。整齐性是明摆着的,别管笔画多少,写出来的都一般大。对称也是明摆着的,雨、本、大、青、两、书……都有一条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中轴线。

其实,还有更远的源头,中国文化(世界古文化也一样)思维方式本来就是对称的,阴阳、上下、南北、日月……(中国的建筑……)

5、既望: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

【真题】判断,如果认为错误,请说明理由。(15)

1、“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先秦两汉的声母系统

2、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特点是押韵和对仗

3、古代汉语否定判断句中的“非”等于“不是”

4、汉字是在柳树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5、“君”、“子”都是古代第二人称代词的礼貌词

二、汉字的结构

(一)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2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3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4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5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6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二)文字的演变阶段:

a、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

b、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三)本义:

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真题】填空题(每空一分,共十分)(2004)

1、清代王引之所著的(《经传释词》)是一部重要的虚词研究字典。

2、在“大夫不得造车马”句中,“车马”一词是(偏义)复词。

3、在“二日之栗烈”句中,“栗烈”是(双声)联绵词。

4、秦国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小篆)。

5、“四体二用说”中的“二用”指的是(转注)、(假借)。

6、《春秋左传注疏》是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7、汉语古韵韵部分阴、阳、入三类,是根据它们(韵尾)的不同来划分的。

8、在古书注解中,“如字”这一术语指的是“告诉读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三、古书中的用字

从古至今,汉字有增多的趋势,原因有三:(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2)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存在字典中;(3)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很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一)古音假借: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音通假的原则是: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非常重要,考研真题中要求辨别通假字)

1、假借字的分类:

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二)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课本中出现的古今字要求记忆)

1、古今字的形体:

(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弟—悌”“孰—熟”“竟—境”“队—坠”“属—嘱”“县—悬”“冯—凭”“贾—价”。(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3、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

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我们对待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掌握古书的词义:(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

(三)异体字:

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字的读音相同,意义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这也正是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所在。

1、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形声字与会意字之差。如“泪”是会意字,“淚”是形声字。(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歎—嘆”。(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綫”。(4)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有的只是改变声符和意符的写法,如“花”。

2、异体字的辨识:

(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脩”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四)繁简字: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五)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同形字:有些简化字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余—馀”“适—適”。(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的简化字。

【真题】指出通假字还是古今字(2006)

1、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

2、困于虑,衡于心,而后作。

3、闻汉将韩信涉河,虏魏王,新喋血阏于。

4、道之以政,齐之以弄,民免而无耻。

5、非不说子之道也,力不足也。

6、富国以家,距敌恃卒。

7、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力也。

8、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二,国中无伪。

9、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10、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参考书目重难点讲解

古代汉语

考试说明:

《古代汉语》教材,由王力先生主编,是现在高校古代汉语课使用最普遍的一套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王力先生提出的古代汉语教学体系,那就是文选、古汉语常识和词义分析三结合,而以文选为纲。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三部分的内容:

文选部分的编排大致是既按时代,又按文体,有的还照顾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二册所选基本上是先秦时代的作品;三、四册选的是汉魏南北朝唐宋元的作品。重点掌握一、二册。常识部分包括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文体等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另外还有古代的姓氏名号、地理历法等阅读古书所必备的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一般地,词汇系统比较复杂,发展变化比较快,古今差异很大。教材“常用词”部分选取了1086个常用词,从不同的角度举例说明了〈1〉古今词义的异同;〈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3〉同义词辨析等,目的是帮助大家掌握古汉语词义分析的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系统。这部分不在课堂上专门讲授,只结合文选讲一部分,主要靠大家自学。

知识分布:

说明:重点、难点和必考点,复制“√”和“×”标识即可;考试题型直接填写即可,如选择题、计算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1、第1本书《古代汉语》:50%

章节

章节名称

重点

难点

必考点

考试题型

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




简答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解释词义或简答

通论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词义辨析

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解释词义或简答

通论五

汉字的构造

简答

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对比辨别

通论七

判断句





通论八

叙述句





通论九

否定句,否定词




通论十

疑问句,疑问词





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解释词义

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




解释词义

通论十三

连词,介词


解释词义或简答

通论十四

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通论十五

《诗经》的用韵



简答

通论十六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解释词义或简答

通论十七

古书的注解(上)



名词解释

通论十八

古书的注解(下)



名词解释

2、初试考试大纲

序号

知识点细分

难易程度(最大为★★★)

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

词典的体例

《康熙字典》、《说文解字》

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的古今意义

一些高频、古今义相差较大的词

通论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同义词的辨析

★★★

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词的引申义

词义的隐身与词义的更替

★★

通论五

汉字的构造

六书

四体二用说

★★

形声字的形符和义符

《康熙字典》《说文》《字汇》部首

通论六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

定义、辨别某字是否是古今字

★★

异体字

定义、与古今字的区别、类型

繁简字

繁体字与简化字间的关系、简体字和简化字

通论七

判断句

判断句

什么是判断句,判断依据

“也”

煞句的“也”字;句中的“也”字

通论八

叙述句

叙述句

双宾句

古汉语表行为数量的用法

被动句

矣字

语气词

焉字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通论九

否定句,否定

否定副词

“不”“弗”“毋”“勿”“未”“否”“非”

否定动词

“无”

无定代词

“莫”

通论十

疑问句,疑问词

疑问代词

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

疑问语气词

乎,诸,与(欤),邪(耶)、哉

一些表示疑问的固定用法


通论十一

词类的活用

名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动词、作状语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动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作状语

形容词的活用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二、三人称代词

★★

指示代词

近称、远称

者字

指示代词

语气词

所字

一般用法

通论十三

连词,介词

连词

“而””以””则”“然而”“虽然”“然则”

★★★

介词

“以”“於”“为”“与”“之”

通论十四

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句首句中语气词


词头,词尾

通论十五

《诗经》的用韵

《诗经》的韵例

韵和韵母、韵脚、韵例

★★★

《诗经》的韵部

韵部、古韵

古韵三十部


通论十六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三十二声母

★★

古音通假

定义、产生情况、形成原则、通假字

通论十七

古书的注解(上)

注疏


★★★

四种常见注释情况

常见术语

通论十八

古书的注解(下)

著名的古书注疏


★★★

校勘术语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

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按平水韵的106韵排列;(3)按编码排列

2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的读音,称为“某某切”。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毛”,字可以用“莫袍切”来注音。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

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做义界。如:《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中国文字学的典籍制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许慎所说解的字义是他认定的本义。他根据小篆的形体来分析字形结构,说解字义,大部分是可信的。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写,于康熙55年编成。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的基础上编写的。这部字典按部首排列,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是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尝试的大辞典。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适合初学古代汉语使用。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专著。

(11)《经籍籑诂》,清代阮元主编。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是按照平水韵的106韵编排被释字。

【真题】名词解释:1、史记三家注2、四六源头3、读破

1、昭穆 2、衍文 3、拗句 4、部首 5、既望

1、俗称“三家注”的是:《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2、四六的实质是对偶,对偶源于韵语、谚语,这两样在人类发明语言的时候就有,其起源可谓不晚矣。又汉字本身的整齐性及对称性对四六的形成起了根本作用。整齐性是明摆着的,别管笔画多少,写出来的都一般大。对称也是明摆着的,雨、本、大、青、两、书……都有一条看得见或看不见的中轴线。

其实,还有更远的源头,中国文化(世界古文化也一样)思维方式本来就是对称的,阴阳、上下、南北、日月……(中国的建筑……)

5、既望: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十六称既望。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例如,易经中的“既济”)

【真题】判断,如果认为错误,请说明理由。(15)

1、“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先秦两汉的声母系统

2、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特点是押韵和对仗

3、古代汉语否定判断句中的“非”等于“不是”

4、汉字是在柳树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5、“君”、“子”都是古代第二人称代词的礼貌词

二、汉字的结构

(一)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2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3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4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如:江、河、杨、柳等。

5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

6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二)文字的演变阶段:

a、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隶。

b、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魏晋真书(楷书)。

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三)本义:

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如高。

【真题】填空题(每空一分,共十分)(2004)

1、清代王引之所著的(《经传释词》)是一部重要的虚词研究字典。

2、在“大夫不得造车马”句中,“车马”一词是(偏义)复词。

3、在“二日之栗烈”句中,“栗烈”是(双声)联绵词。

4、秦国统一六国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小篆)。

5、“四体二用说”中的“二用”指的是(转注)、(假借)。

6、《春秋左传注疏》是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

7、汉语古韵韵部分阴、阳、入三类,是根据它们(韵尾)的不同来划分的。

8、在古书注解中,“如字”这一术语指的是“告诉读者,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三、古书中的用字

从古至今,汉字有增多的趋势,原因有三:(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2)各个时代逐渐衰亡的字仍然存在字典中;(3)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很多,后代不断分化。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一)古音假借: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古音通假的原则是:语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非常重要,考研真题中要求辨别通假字)

1、假借字的分类:

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如“彼匪”。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二)古今字: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暮”。(课本中出现的古今字要求记忆)

1、古今字的形体:

(1)古字+形符→今字。如“其→箕”“取→娶”“昏→婚”“弟—悌”“孰—熟”“竟—境”“队—坠”“属—嘱”“县—悬”“冯—凭”“贾—价”。(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如“大→太”“闲→间”“陈→阵”。(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如“亡→无”“伯→霸”。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1)古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正→征”“队→坠”“或→域”。(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如“责→债”“益→溢”“景→影”。(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如“辟→避”“厌→餍”“与→欤”。

3、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

二者有交叉现象。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我们对待古今字的态度应该是:(1)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从而掌握古书的词义:(2)承认文字发展的事实,不要厚古薄今和是古非今。

(三)异体字:

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字的读音相同,意义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这也正是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区别所在。

1、异体字的形体类别:

(1)形声字与会意字之差。如“泪”是会意字,“淚”是形声字。(2)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歎—嘆”。(3)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線—綫”。(4)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有的是改变声符和意符的位置,有的只是改变声符和意符的写法,如“花”。

2、异体字的辨识:

(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如“修”和“脩”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四)繁简字:

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五)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同形字:有些简化字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余—馀”“适—適”。(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的简化字。

【真题】指出通假字还是古今字(2006)

1、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

2、困于虑,衡于心,而后作。

3、闻汉将韩信涉河,虏魏王,新喋血阏于。

4、道之以政,齐之以弄,民免而无耻。

5、非不说子之道也,力不足也。

6、富国以家,距敌恃卒。

7、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力也。

8、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二,国中无伪。

9、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10、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