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经84年风雨,赤峰站脱胎换骨!

 捉光凑影 2022-02-10

赤峰火车站对于绝大部分赤峰人来说并不陌生,虽然它简单,甚至矮小,但是却成为了我们去往全世界的出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有时候“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累了,它也像家一样,迎接着四处归来的游子。


如今,八十四载春夏秋冬,它早已不仅仅是一座火车站,而是赤峰城的地标,承载着每一位赤峰人的记忆。近日,这座火车站迎来了它的新名字:赤峰南站。今天,就跟随着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这84年时光轴上的赤峰南站,曾经都是哪般模样。

图片

84年

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84年前,赤峰发生了一件大事。

1935年12月1日,赤峰的第一条日伪国有铁路线正式运营通车。红庙子—玉皇—热水—古山—乃林—汐子—天义—丰台(沙海)—叶柏寿止。简称叶赤线(详情点击赤峰第一条铁路——叶赤线

84年前,赤峰第一代火车站正式面世。


图片

第一代火车站

1935 年底,由满铁兴建的叶赤线铁路竣工投入使用。叶赤线南起建平县的叶柏寿,北至赤峰站,全长 147 公里。开通初期每天发送赤峰至承德、赤峰至奉天两列客货混装列车做一次往返运转。后来增加了赤峰至锦州的混装列车。年货运量 20 万吨,客运量 13 万人次。全站设有九条线路,两个货运仓库和五个货位。车站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建筑风格属于欧洲现代主义并混杂了日本元素的别墅式。因为在战争时期,车站还建筑了碉堡和瞭望塔,并驻有 52 人的警护团负责护路,使车站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图片

日本占领赤峰以后,大批日本侨民涌入赤峰从事商贸活动。正是看中了赤峰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农畜产品资源,以及麻黄、甜草等物资,才从叶柏寿修建了到赤峰的铁路——叶赤线。


赤峰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先后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北方地区发达的古代文明和多样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址。1935年赤峰连接东北的铁路开通后,大量的日本人涌入赤峰城。他们或经商,或打着经商的名义进行军事情报搜集和文物挖掘掠夺。

图片

图片
60年代仍然使用中的第一代火车站

日本的“神代”牌清酒,当时在赤峰有“日满商店热河省赤峰代理店”,像这类专供日本侨民享用的酒馆、咖啡店、料理店、服装店、百货店、食品店、浴池、旅馆、妓院、电影院遍布赤峰街头,直到赤峰光复后随着日侨撤离而烟消云散。

图片

日本“神代”清酒


大名鼎鼎的日本研究辽文化的专家鸟居龙藏,从赤峰地区运走了大量的辽代和红山文化的出土文物。这个由日本人修建的赤峰车站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记录。

图片

图片

▲满铁货运仓库

1950年赤峰地区恢复经济,重建家园。1952年经铁道部批准,锦州铁路局组织2000人对叶赤线全面维修,于11月份恢复了赤峰铁路的通车。

图片

第二代火车站

1977年3月,建于1935年的赤峰旧火车站拆除,在原地扩建新赤峰(火车)站和站前广场。1979年11月,赤峰新火站竣工,总建筑面积6235平方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多彩的镜头下,赤峰站更为靓丽了

图片
由于气候、位置等原因,赤峰地区居民出行对铁路的依赖很高,乘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高速公路远没现在这种普及的八九十年代。虽然旅客列车的条件差、列车运行的速度低、开往东北和北京地区的客车少,但是乘坐火车出行仍然是大多数赤峰人外出的首选。据了解,2019年统计赤峰火车站的客流密度为220万人次

图片

图片

▲绿皮火车代表着七八十年代

图片

第三代火车站


2008年投入使用的新赤峰火车站。新站舍外墙面镶嵌有四个巨幅石材浮雕,充分体现了当地“红山玉龙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蒙元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名片,亦是赤峰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图片

图片

来源:东方印象

图片

来源:东方印象

由满铁锦州建设事务所设计施工,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承担设计和施工任务的叶赤线,到赤峰站,再到现如今的赤峰南站,新旧更替,在经济推动城市高速发展的当下,代表着赤峰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84年间,赤峰火车站几经风雨,再次发生改革,自明天(2019年12月1日)起,沈阳局集团公司赤峰站更名为赤峰南站赤峰西站(高铁站)更名为赤峰站平庄站更名为平庄北站

对于赤峰人,诗和远方,绝大部分始于赤峰火车站。

资料来源:赤峰沧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