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大咖,赤峰游记

 捉光凑影 2022-02-10

曾经承载着大辽帝国的赤峰不仅有皇帝来过,很多文人重臣也都到过这里。宋朝时期,因为宋太祖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就摇身一变,成了九五之尊,所以为了防止历史重演,太祖赵匡胤不仅自导自演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还留下了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后遗症。话虽如此,但这天下之事没有绝对的好,也无绝对的坏。有点偏科的宋朝可以说是人才济济。苏轼包拯欧阳修,沈括撰写了“使虏图”,各种高素质人才齐聚北宋,真是让人想穿越回那个已经尘封在历史中的开封府,一睹圣贤真容。不过话说回来,若是真有时光机,咱们也不用去开封了。你问我为什么,因为你心中无限膜拜的那些北宋佼佼者,他们大多来过赤峰!

图片

              

神探包拯

当年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少年包青天》可以说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又爱又恨的存在,细思极恐的剧情加上诡异的背景音乐,营造出来的气氛着实让人后背发凉。不过,在剧中被朋友们戏称为“包黑炭”的包拯每次都能穿过层层迷雾抓到真凶,堪称神探。其实,探案对于包拯来说并非业余爱好,而是工作所需。历史上的包拯担任着当时北宋时期的监察御史,通俗点说,就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员。


图片


作为朝廷的优秀官员,被安排出使任务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公元1044年,包拯奉命出使契丹辽上京,也就是今天的巴林左旗林东镇。这里要提一嘴,包拯是第一个来到赤峰的宋朝名人。当年的十一月,北风凛冽,45岁的包拯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辽地。按理说辽国的案子总用不着包拯来审吧,那么已经人到中年的他如此费尽周折去往辽国,到底是为哪般呢?这还得从宋与辽之间的纠葛说起。

图片

辽上京遗址


从公元979年宋朝北伐以来,宋和辽之间就一直因为燕云地区的领地争端打个没完,到了1004年,漫长的宋辽战争终于结束了。双方之间签订了“澶渊之盟”,暂且不论这条约是否平等,反正打了25年的敌对双方一下子成了兄弟之国。大概是因为二十多年都饱受战争之苦,所以得来不易的和平对双方来说都弥足珍贵。在结下“澶渊之盟”之后的120年间,宋辽之间一直和平相处,就连逢年过节、皇帝生日等等都要互派使者前去祝贺。两国先后派出的正式使者多达1600多名,且均由高官担任。

图片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也都猜个差不多。包拯来到辽国的时候正值正旦节,也就是契丹人的春节,包大人此番风尘仆仆,其实是给咱们赤峰人——辽国皇帝耶律宗真拜年来了。包拯此行不易,拜年的任务算是圆满完成了。赶在过年的时候来,估计也品尝了不少契丹美食,领略到了辽地的异域风情。纵使一路风雪,此刻也都值得了。

大科学家沈括

很多人对沈括的了解是从《梦溪笔谈》开始的,这部书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能写出如此作品的,肯定也不是一般人,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史学家、考据家,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放到今天,估计至少也能得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那一年是辽大康元年(公元1075年),也是宋神宗熙宁八年,沈括带着地图出使了辽国。为啥要带地图?因为这是证据!啥证据?且往下看。

图片


当年,辽朝派大臣萧禧来到北宋,说山西的某个地方是辽国的地盘,要求重新划定边界。涉及领土问题,这不能嘴一张一合就成你的地盘了,于是宋神宗钦命沈括调查取证。费了几个月的功夫,取证工作终于完毕,沈括就带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地图去了辽国。他从河北白沟出发,经富峪馆(今赤峰宁城县甸子乡)、辽中京(宁城县大名镇)、松山州(今松山区城子乡),又渡过潢水(今西拉木伦河),终于到了当时辽国皇帝和宰相们的办公地点——辽上京的单于庭,也就是今天的巴林左旗乌兰坝一带。

图片

乌兰坝


因为沈括和随从的官员都提前做足了功课,在和辽朝宰相谈判时,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他们都有凭有据,对答如流,辽国重划边界的愿望就此破灭。沈括在出使辽国的来回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都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国后便撰写了著名的《熙宁使虏图》,被收藏于《永乐大典》中。直到今天,这部书都是咱们研究宋史、宋辽关系以及辽国地理、历史的重要参考。再后来,沈括就写下了那本著名的《梦溪笔谈》。

唐宋八大家

在唐宋八大家中,一共有三位到达过赤峰地区,分别是欧阳修、王安石以及苏辙。

1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留下了千古名句的文坛巨匠欧阳修曾经也来到过赤峰地区。公元1055年八月初四,辽国的伟大领袖耶律宗真去世,他的儿子耶律洪基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说到这耶律洪基,还真是个大家熟悉的人物,就是《天龙八部》里面萧峰的结拜大哥——辽道宗。辽国新皇登基,作为关系最密切的邻邦,宋朝也得表示表示,于是立即派出了外交大臣率领代表团前去恭贺,由欧阳修先生担任代表团团长。

图片


欧阳修带领着一群宋朝的文武大员,出使契丹。沿途看到了许多独特的风俗,还饱览了北国的山川大地与森林河流。第一次出国的欧阳修兴奋不已,不由得写了很多诗篇。其中有一首还为赤峰的女人和孩子点了赞,诗云:“家事为边户,年年常备胡;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弓。”宋朝使团一路北行,终于到了大辽国的上京。名满天下的欧阳修受到了契丹人民的热烈欢迎,粉丝见到了偶像,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欧阳修在辽国受到了北宋其他使者从未有过的礼遇,就连皇帝赐宴的超高规格也打破了常规。

图片


在宴席上,吃好喝好自然高兴,但是最令咱们这位大文豪高兴的当属歌姬献唱了。因为这位当地的女歌手一开口,唱的竟然全是欧阳修作的词!欧阳修万万没想到自己在契丹的影响力这么大,这任谁也是激动不已啊。在宋朝,一直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柳”便指的是柳永。在自己的家乡没能有的地位,在契丹享受到了,欧阳修自然大悦。

图片

要说出门去外地,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当地的土特产了。当时的契丹有很多塞外独有的水果品种,据说欧阳修从契丹往宋朝带回了一种李子,“大如樱桃,色味皆如李,渍以锡密,秋日下酒佳品”,因为是欧阳修带回来的,所以被命名为“欧李”。这欧李到底是咱们赤峰的哪种水果,也就不得而知了。

图片


任务圆满完成,旅游也在欢乐中结束,欧阳修也该启程回国了。在回去的路上,他写下了著名诗作《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紫貂裘暖朔风惊,潢水冰光射日明。笑语同来向公子,马头今日向南行。”千年时光轮转,当时描写赤峰的诗歌仍然被人们广为传颂着。

2
省部级干部王安石
在欧阳修离开赤峰8年后,北宋超级牛人、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也来到了辽国。这一年正值宋朝嘉祐八年,辽清宁九年。此时的他担任着北宋的知制诰等职,还负责纠察在京刑狱,级别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

图片


那么这次王安石去辽国又是为了啥呢?因为大宋仁宗皇帝驾崩了。说到这其实开始小编也是不太能理解,为啥宋朝的皇帝驾崩了,还要宋朝的官员出使辽国呢?原来那时宋辽之间有这样一个规矩,当宋朝有皇帝驾崩后,宋朝要把死去皇帝的一些遗物送给辽国皇帝。王安石就是带着这个任务,以“遗留物国信使”的身份出使的辽国。
其他使臣出使辽国,一般只能看到北国的寒冬景象,而王安石有所不同,他的眼中满是春天的生机盎然。他的诗作《春风》就是反映辽国早春的诗:“一马春风北燕首,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树,始觉看花是去年。

图片


在辽国的涿州城,王安石还写了一首《出塞》诗:“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再现了契丹人在郊外设宴、舞乐来招待王安石等使者的情景。此外,《契丹风土歌》中对赤峰也有着如下描述:“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大胡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充分展示了那时候赤峰地区风景优美、歌舞盛行的景象。

图片


王安石在当时的影响力和欧阳修那自然是不在一个层次,说白了,对于那时的辽国来说,他只是一个来报丧的外交官,所以历史并没有太多的记载。直到今天,我们只知道王安石确实是来过赤峰的。

3
大文豪苏辙
宋辽之间作为友好邻邦,有个婚丧嫁娶大事小情的,这双方之间都得表示一下。这不,在辽大安四年的八月,49岁的苏辙又奉诏给辽国皇帝耶律洪基过生日去了。

图片

“北渡桑干冰欲结,心畏穹庐三尺雪。”苏辙路过河北的桑干河时,看到河水已经结冰,就开始心里打鼓,不知道辽国的毡房上是不是有了厚厚的积雪。抵达辽中京后,苏辙并没有遇到想象中的三尺积雪,就连临行前准备好的貂皮大衣都没派上用场。

图片

冬日的桑干河


令苏辙更没有想到的是,那时候,辽国的首都居然也有孔庙和国子监。贾岛、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作成为契丹人学习汉文诗词的主流。自己的老大哥苏轼的诗名在契丹人中更是十分响亮,在草原上广为传颂。当时宋朝的流行文学作品基本上在辽国都能见到,如果把宋朝的畅销书贩运到赤峰地区,获利可达十倍,原来风靡当下的代购行业在那时就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了。当时苏轼的诗集《眉山集》才刚刚刊印不久,苏辙在奉使途中,就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眉山集》。在苏辙下榻的驿馆,墙壁上也题有苏轼的诗文,着实让他吃了一惊。那里许多人知道宋使是苏轼的弟弟,都纷纷向他打听苏轼的事情。
经过一路的鞍马劳顿,苏辙总算到了辽上京。“三苏”的粉丝见到苏辙,那叫一个激动。年已六旬的耶律洪基是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文人,对于“三苏”也是久仰大名,自然热情接待。随着对辽国的了解逐渐深入,苏辙对辽国的印象开始慢慢有了转变。他到辽国先后写了28首诗,前面的诗歌尚有敌意和讥讽,后面的诗歌就友好得多了。就这样,赤峰人用真诚和热情,把一个充满敌意的大文豪变成了自己的朋友。

图片

在宋朝与大辽帝国的友好交往中,一个又一个文化名人把自己的足迹留在了赤峰这片土地上。除了上面提到的重臣之外,还有北宋的外交家余靖、史学家苏颂、晏殊的女婿富弼以及使臣路振、薛映、张瞬民等等,都为宋辽之间的和平友好做出了贡献。千百年过去了,他们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但是,他们留下的事迹将永远流传,向后世述说着曾经的盛世美好。

感谢复强对本文的贡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