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慎战:中国军事战略思想与中华民族战争观

 方略书院 2022-02-10

慎战:中国军事战略思想
与中华民族战争观

作 者:方 略

慎战,一直是中国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思想。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军事战略家们以此为准则,践行着自己的战略行为。

慎战思想,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成为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成为民族的心理共识和思想特质,乃至成为中华民族的战争观。

酷爱和平,不轻言战争,慎重对待战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法宝。

坚持慎战思想,就是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好14亿人民艰苦奋斗的成果,维护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就台海局势而言,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赌气仗,不打消耗仗。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问题总的根本的看法,是在战争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实践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理论观点。战争观决定一个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以及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族性格,尤其是战争理论对战争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可以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战争观,而慎战思想则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千百年来,中国军事战略家们以此为准则,规范着自己的战略行为。“慎战”已成为中华民族沿袭千年的心理共识。

“国际”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大国争霸战争的频繁和残酷性,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及其后果的严重性,激起了人们对当时战争的冷静思考。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孙子从春秋末期战乱频发的社会现实出发,以兵家独有的现实主义态度和战略家的理性与睿智,提出了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慎战”思想。

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不仅在当时的战争指导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后人妥善处理多极战略关系,运筹治国安邦大计指明了方向。


直到今天,《孙子兵法》所蕴涵的颠扑不破的军事真理和奥妙无穷的斗争智慧仍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将战争与军民的死生和国家的存亡联系在一起,告诫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战争,必须用极其认真和审慎的态度来研究和指导战争。“慎战”,作为孙子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深刻揭示出“兵凶战危”的战争本质。

孙子的“慎战”思想,将理想追求与现实操作统一起来,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与“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原则和“伐谋”、“伐交”等克敌制胜的战术,力图寻求维护国家最大利益的最佳战争途径。这些思想为人们认识复杂多变的军事斗争形势,驾驭局部战争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孙子重视战争,但他不是一个好战者。显然他对战争所采取的态度是慎战。

孙子曰:“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这里孙子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安国全军”必须慎战,“怒而兴师”“愠而致战”是兵家之大忌。二是是否开战,和谁开战,什么时间开战,不应建立在国君、主帅的个人意气上,而应看“利”、“德”、“危”的条件,以利为主。

这样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不乏其例:“彛陵之战”就是蜀国君主刘备为其弟关羽之死“怒而兴师”伐吴,结果被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在回成都的路上,病忿而死于白帝城。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慎战是重战的延伸,要求战略指导者明确战争的目的,不进行盲目的战争。

慎战思想不仅是孙子整个军事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而且作为其精髓之一,贯穿始终。这一理论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是孙子研究总结了夏商周三代及春秋诸侯争霸战争的经验和规律,从当时东周列国多极关系的战略环境大背景下提出来的,与今天我们所处的多极化世界有许多相似之处。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关系军民生死和国家存亡,从政治上看不能不慎;“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从经济上看也不能不慎;即使打了胜仗,“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从军事上看同样不能不慎。


所以孙子告诫人们,一方面不要轻启战端,避免战火;另一方面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任何军事行动都要从“安国全军”的原则出发,使战争行动符合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利益,也就是国家整体和长远的战略安全利益。

慎战思想还包括争取外援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他提出要“衢地合交”,即在多国交界地带,注意结交各国盟友,以为己援。

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中国政府按照传统的“和为贵”思想,提出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指导原则。强调尊重周边国家之间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发展水平等存在的差异,倡导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式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海洋领土争端,主张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现实存在的利益争端,以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这些举措可以说是慎战思想在当今的实际运用。

中国军事战略的慎战观,强调慎重地对待战争,但不能寝兵偃武;要积极备战,但不能穷兵黩武;“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孙子在《九变篇》中明确指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对积极备战,以实力求和平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

  • 首先,应该从思想上积极备战。

相对和平时期,容易滋生麻痹思想,寝兵偃武是相对和平时期很容易出现的现象。中外历史上有许多国家为此曾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法国在拿破仑时代曾经威震世界,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政府腐败,国防观念淡化,致使在普法战争中,巴黎这个数百年来的欧洲政治中心不得不挂出白旗。

失败是一个民族最强的清醒剂,法国为此一度振作国防意识,并在一战中英勇地抗击了德军的进攻。仅在法国要塞凡尔登的防御战中,就使德国70万大军灰飞烟灭。但到了二战之前,法国的国防意识又降到了最低点。甚至少数人出现了“宁愿接受希特勒的占领,也不要战争”的论调。

二战中,法国仅在43天的交战中就很快败于德军,除了战略上的失误外,其国民的国防意识淡化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法国的兴衰史给我们的深刻启示就是要努力增强国防观念,做到居安思危,否则“忘战必危”。特别是对于军队和军人来说,更应强化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时刻保持高度的戒备状态。

  • 其次,重在实际行动中积极备战。

“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要想遏制战争,求得和平,单凭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安危意识还远远不够。没有实力的威慑,和平是苍白无力的。


如果说在古代,外交使者有可能在对方不知己方虚实的情况下,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对方,夸大本国的实力,从而达到威慑敌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目的的话。那么,现在的这种可能性基本上没有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使得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及由此构成的综合国力基本上都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要和平,必须依靠实力去争取。而这种实力不仅仅来源于经济实力,还包括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综合国力中的军事实力。而军事实力的核心是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干、高效、合成的现代化军队。

相对和平时期,我们更应尽一切可能,抓住有利时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综合国力。这是我国目前国家利益的最高体现。

但和平只有通过敌对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换得。一旦对方不想在这方面付诸于努力,一方想避免战争也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领土、领海权益归属问题和民族统一问题等,这些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没有哪一位中国人敢做出让步,否则必遭千夫所指,成为民族的罪人。因此,对待战争这个问题,既要慎重,同时又要果断。一旦涉及原则问题,国家利益的天平就会迅速从发展经济向打赢战争倾斜。

坚持慎战思想,就是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好14亿人民艰苦奋斗的成果,维护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我们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应是既要慎战、备战,也要不惧战、不避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说到底,就是要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赌气仗,不打消耗仗。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欢迎在文末发表留言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