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中医第一课:医学源流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2-02-10

学习中医第一课:医学源流

原创2022-02-09 21:43·东甲中医笔记

无论学什么学科,入门都是最重要的,入门对了,以后走的路都是对的。个人认为,医学源流应该就是中医入门的第一堂课。因为我们在学中医以前,需要了解整个中医文化的发展流程,熟悉每个名医的代表著作和他们的医学思想,然后在大脑里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最后才能做到“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慎思明辨,取法乎上”。

#上古时期#

1.炎帝时代:神农氏发现中草药可以治病。

2.黄帝时代:黄帝和歧伯以对话问道的方式,形成了《黄帝内经》,该书是最早的中医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共分上下篇各九卷。上卷素问篇讲的是人与天地的关系,阴阳五行的原理,以及一些养生的学问。下卷灵枢篇,讲的主要是人体的经络腧穴,针灸方面的知识。此书的作者并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医家传承到西汉时期最终成书。

#商朝#

3.商朝的开国宰相伊尹原来是一名厨师,他在烹饪食物的时候发现了五味对人体的影响,最后写成了《伊尹汤液经》。在那之前人们治病通常都是用外治法,巫术(祝由术)等。可惜此书最终失传,据说后来在陶弘景的《辅行诀》中保留56个首方,其中20余方与后来的《伤寒论》相吻合。

#周朝#(春秋战国)

4.扁鹊(秦越人):《难经》。此书是对《黄帝内经》和上古其他医学经书的补充,《难经》不是经,以发难其他经书的意思。

#东汉#

5.《神农本草经》:内容传承自神农氏,最后由东汉各个医家整理成书。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6.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宝典。上卷《伤寒论》,下卷《金匮要略》(也叫金匮玉函)。张仲景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集大成者,很多方剂和思想(比如六经辨证理论)都是传承自《内经》和《伊尹汤液经》,所以张仲景是用医经的理论指导了经方的临床应用。他在中医界的地位就相当于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学中医不读《伤寒》《金匮》,那你永远不会看病。

#西晋#

7.王叔和:著有《脉经》,并且重新整理和传播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8.皇浦谧:《针灸甲乙经》,我国第一部针灸学著作。该书以《灵枢》《素问》为蓝本,并参考了《难经》《伤寒论》。

#南北朝#

9.陶弘景:《辅行诀》。顾名思义,辅助修行的要诀。传承自《伊尹汤液经》。他还整理了《神农本草经》,增加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

#隋朝#

10.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国最早的论述以内科为主各科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50卷。中医理论方面的著作,大多是在汉代以前完成的,唯有病源学和证候学说方面的专著出现得较晚。直到隋代,朝中的太医博士巢元方率众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一书。

#唐朝#

11.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

12.王焘(tao):《外台秘要》。继《诸病源候论》和《千金要方》后的又一巨著。以上三部医书对祖国医学颇有贡献,所以后人称其为隋唐时代的三部医学代表作。

#宋朝

13.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0卷,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伤寒论注释。还著有《伤寒明理论》3卷:此书研究了伤寒论中的各种症状,每个症状都有解释成因,病理分析,治法等。用内经的理论贯通了医经和经方两种学派。

14.钱乙:他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儿科专家,《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他首次提出了小儿体质与成人不同,并且大胆的把八味丸改成了适合小儿的六味地黄丸。有一部励志的中医电影叫《医者童心》,讲的就是钱乙的故事。

15.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号白沙,宋代杰出的医学家、研究和活用《伤寒论》之大家、经方派创始人之一。许叔微心慈近佛,志虑忠纯,遇事敢言,为人豪爽,弃官归医,终享“名医进士”之誉,百姓奉为神医。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许叔微对金元四大家的临证和温补学派的形成也有巨大影响。清代名医叶天士奉《普济本事方》为至宝,视同“枕中秘”;晚清张锡纯则誉之为“海上仙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写,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中医方剂学著作,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许多方剂因为使用频次高,经反复实践证明有优异疗效而被宋以后方书广泛引用,如四君子汤、二陈汤、平胃散、失笑散、香连丸等。有的已成为历代相传的名贵成药,如至宝丹、苏合香丸、活络丹、逍遥丸、藿香正气散等。

#金元时期

16.刘完素:又叫刘河间(河北河间人)。主张治火的思想。用药多以清心火,益肾水为主,世人称为寒凉派。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

17.张从正:字子和。善用攻法,认为“治病应着重驱邪,邪去则正安”,发展和丰富了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致病作用,成功地应用“心理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对心理疗法有重大贡献。著作:《儒门事亲》。

18.李杲(gao):字明之。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最有名气的医家,师承张元素(创立了脏腑辩证理论,和药物引经报使理论)。李东垣发展了张氏脏腑辨证之长,创立了升降浮沉补泻用药法。他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首创内伤学说理论,代表作是《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他采取了一套以“补中生清泻阴火”“甘温除大热”为主的治疗方法,世称“补土派”,李东垣用药的特点是剂量非常小,但“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原因是脾胃虚弱者多半不受重味。他所创不少著名方剂,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丸)、调中益气汤等等为后世广泛应用。清代翁藻的《明医杂著》说: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

19.朱震亨。世居丹溪边,故名朱丹溪。三十岁时才改儒学医,拜名医罗知悌为师,罗又为刘河间的弟子,故朱丹溪传承了刘的降火滋阴理论。并对刘、张、李各派学术都作过认真研究,并结合了《内经》各家学说关于“相火”的见解,提出了著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临症治疗上提倡滋阴降火之法。世称“滋阴派”。同时强调节制食欲、“色欲”的重要性,提出百病皆因“气血痰郁”的观点。他的学说丰富了祖国医学,被誉为“集医之大成者”。流传后世的常用方剂有保和丸,胃苓汤,左金丸,越鞠丸,大补阴丸等。

20.王好古: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王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癍论萃英》、《汤液本草》等书,其中《阴证略例》为其代表作。

#明朝(社会稳定,温补派流行)

21.王肯堂:《证治准绳》120卷,包括伤寒准绳,女科准绳,儿科准绳等六部分。《伤寒准绳》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发挥,该书还收载了眼科病证193种,凡现代用肉眼检查能见到疾病,几乎都罗列无遗。

22.薛己,号立斋:《薛氏医案》《明医杂著》。其学术思想,承易水学派脾胃学说,然又有发扬,为肾命学说的实际创始人。薛立斋对李东垣那是十分的推崇,在临床中,也对李东垣创立的补中益气汤独有心得,所以说:薛立斋除了很重视补肾,对脾胃那也是极其看重。

23.张景岳:《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早年推崇朱丹溪。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逐渐摈弃朱氏学说,跟随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学习,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在温补的同时善用柴胡散郁,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如左归丸,右归丸。

24.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南长州人(今江苏苏州)。作品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张璐与喻昌、吴谦齐名,被称为我国明末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号石顽。著有《张氏医通》。他十分反对“伤寒以攻邪为务,杂病以调养为先”的世俗之见。认为攻邪调养,在各类病中均有侧重,两法在伤寒与杂病中可以互相应用。这一看法,颇为正确。

25.孙一奎:《赤水玄珠》。对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尤其对命门、三焦的论述颇颇有见地,强调命门为肾间动气,有名而无形。

26.赵献可:《医贯》。在哲学思想上受《易经》影响较大,在医学上又遵从李东垣、薛己,属于温补学派。赵献可提出命门为人一身之主,而不是心,命门的水火即人的阴阳

27.李时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有药圣之名。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著有《频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临床治病推崇张元素。

28.吴又可: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有《温疫论》一书,开成了一套温热病的辨证论证方案,创制了著名方剂“达原饮”(电影:《大明劫》)

29.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他的资生丸和脾肾双补丸流传至今。他指出,脾虚有十二证,总方有脾阳不振和脾阴不足之别。脾阳不振宜温养之,脾阴不足则清养之。对于久病之体,脾阳虽伤,脾阴不足,治之兼顾脾阴。但若惑于脾喜燥恶湿则每流于刚燥,故缪氏又告诫:“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

#清朝(气温上升,温病流行)

30.柯琴:清代伤寒学家。字韵伯。他的“以方名证、因方类证”的作法较切临床实用,对后世研究《伤寒论》颇有影响。曾校正《内经》,著有《内经合壁》一书,又著《伤寒论注》、《伤寒论翼》和《伤寒附翼》三书,合称《伤寒来苏集》。

31.喻嘉言 :著作《寓意草》、《尚论篇》和《医门法律》。本名喻昌,字嘉言。徒弟有徐忠可,尤在泾。50岁时,他削发为僧,遁入空门,潜心研究佛学和医学,苦读《黄帝内经》、《伤寒论》和其他医学著作。几年后,他终于选择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道路,蓄发下山,以行医为业。有个微电影叫《圣医喻嘉言》,很有意思。

32.叶天士:清代第一名医。温病派。《临证指南医案》是记录我国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的一本名医医案专著,全面地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各科杂病方面的诊疗经验。《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开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书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方法,表明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

33.傅青主:《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其所创最有名的方剂如“生化汤”“完带汤”“逐瘀止血汤”“清经汤”等,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34.黄元御:《四圣心源》。黄元御30岁因眼疾被误治弃官从医,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然后逐及《金匮玉函》,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35.陈修园:在医学理论上特别推崇张仲景,是维护伤寒派的中坚人物之一,也是继张志聪、张锡驹之后最有影响的尊经崇古派。著有《长沙方歌括》《医学三字经》《伤寒论浅注》《医学实在易》,临床治疗上,陈修园长于用温补脾肾的方法治疗杂病,不喜用寒凉滋阴的药物。如他自己所说:“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是误人。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弃者列”。

36.王清任:中国清代的一位注重实践的医学家,他对祖国医学中的气血理论作出了新的发挥,特别是在活血化瘀治则方面有独特的贡献。他创立了很多活血逐瘀方剂,注重分辩瘀血的不同部位而分别给予针对性治疗,他的方剂“血府逐瘀汤”一直在中医界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著有《医林改错》。

37.吴谦:崇尚仲景学说。在撰著《医宗金鉴》时,他参考引用清乾隆以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 的20余位医家的著述,对这二部经典著作的原文逐条加以注释,汇集诸注家之阐发,列为《医宗金鉴》全书之首。

38.徐灵胎: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徐大椿认为读书要从源到流,上追灵素根源,下治汉唐支派。首先熟读《内经》《本草》《伤寒》《金匮》等古医典,继而博览《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以下各书,取长补短,以广见识,然后多行临证,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这才不会落入窠臼,步入偏见。他指出:医家要实事求是地诊断病情,用药必须十分慎重,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温补。他在《医贯砭》中,语气有些过激地批语了明代医学家赵献可专以六味、八味为治,尽废古人经方的做法,还著有《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

39.吴鞠通: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鞠通创立了温病“三焦学说”,并结合“卫、气、营、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著作:《温病条辨》。

40.彭子益:《古中医的圆运动理论》,其医学理论来自于黄元御。彭子益遗书的最大价值在于把后世愈演愈繁各自立说门派纷乱的中医之“术”带回到汉代以前的古中医之“道”。理顺了传承数千年的中医之理的源头。正如李可老先生所说,彭子益遗书既是一本医病之书,更是一册医医之书。

41.汪昂:苦攻古代医著,结合临床实践,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汪昂诊病,注重临床。其一重脉证,二注药性。汪氏以为:医学之要,莫先于切脉,脉候不真,则虚实莫辨,攻补妄施,鲜不夭人寿命者。编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

42.王梦英:中医温病学家。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尤其对霍乱,疟疾的辨证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其中《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 《温热经纬》 、 《随息居饮食谱》 、 《归砚录》 、 《潜斋医话》和《王氏医案》是他的主要著作。他的食疗方:玉灵膏至今流传。

43.王旭高:代表著作为《西溪书屋夜话录》,书成后惜多散佚,仅存治肝三十法。王氏著述甚丰,后世将其《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括》、《医方歌括》、《薛氏湿热论歌诀》、《医方歌诀》,连同《西溪书屋夜话录》合刊为《王旭高医书六种》

44.郑钦安:四川邛州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学医于一代通儒兼名医刘止唐先生。其学术上溯《周易》、《内经》,中得《伤寒》心法,下览历代医家著作,故医理医术造诣俱臻上乘。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强调元阳真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治病立法重在扶阳,用药多为大剂姜、附、桂等辛温之品,人称“姜附先生”、“郑火神”。精研《伤寒论》,谓六经辨证可愈外感,亦可治内伤。

注:因从古至今的医家实在太多,本文暂时无法全部囊括(包括近现代的一些大医还没有整理编入,比如:张锡纯,赵绍琴,李可,蒲辅周,承淡安等等)。如有所遗漏,希望大家耐心指出,方便作者后续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