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中医:详细说说切诊,中医的“看脉”,和《黄帝内经》三部九侯有什么不同

 steventwotwo 2022-02-10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中医的“看脉”是一件很神圣、也很神秘的事情。在看脉的时候,医者只是凭借三根手指头,就能把病者全身的问题都“看”得七七八八。

那么,脉诊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一下中医的脉诊。

所谓脉诊,是中医四诊法里“切诊”的一部分,就是用手指指腹按着特定部位(现在多指手腕寸口脉),通过观察体味脉搏的变化以了解病者身体情况的一种方法。

中医的脉诊绝不是故弄玄虚,也是有很严谨的理论为依据的。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心与脉相连,营血在脉道里的循环周流,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脉管同时也会产生有节律的搏动。

而营血周流全身而不息,除了心气的推动之外,还需要其它脏器的协助参与,比如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等等,以及肾藏精、精化气而为阳气之源。

于是,五脏都和血脉有密切的关系,五脏的变化也就能从脉象上得到体现,这就是脉诊的基本原理。或者说,所谓的“看脉”,察看的就是脏腑的气血虚实情况。

由此可见,气血的变化就是脏腑机能变化的体现,而血脉运行是否受到影响、受到什么影响,都会从脉象上体现出来。

于是,通过诊察脉象的变化,就能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以及其预后。

所谓病位之所在,首先就是表里的辨别,这一点就体现在脉象的浮沉上——浮脉主表,沉脉主里;

而病变的性质无非就是虚实寒热,脉象上也有迟寒数热、洪实芤虚之分。

这也是历代医家所关注的,就像《伤寒论》里,但凡有“脉数有力”时多数指的是实证,提示邪气盛且正气强,此时也就能承受发散解表之法;如果脉虚无力,多数是正气不足,此时就应该从扶正解表着手,这些就是脉象的一些基本概念。

至于对疾病发展的进程和预后估计,这一点其实是中医脉诊最为“玄妙”的一点。

笔者随师时,曾见过多次准确推断危重病者的去世时间,其准确程度令外人瞠目结舌。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脉诊对疾病的预后,虽然也是建立在脏腑机能、阴阳气血虚实的察看之上,但更需要结合各种基础知识,比如五行生克、五运六气等等,以及其它看似和医学无关的生活知识,才能综合做出准确的判断,想要实现这一能力,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比较常用“预后”推断的也有很多,如:

久病之人脉见和缓,是胃气渐复,病退变好的现象;

久病气虚、失血之人反见洪脉,多是邪盛正衰的危候;

而外感热病,热渐退而脉缓和,也是即将痊愈之态;

如果脉急疾而烦躁,则是病情加重之征。

最后介绍一下诊脉的部位:

最传统的脉诊部位,有三部九候之说,也就是头部人迎脉、手部寸口脉、脚部跌阳脉三者,但现代中医基本用手脉、也就是寸口脉取代了三部的做法。

用寸口脉取代三部九候也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比如《难经》就主张独取寸口,到晋代的王叔和《脉经》推而广之,一直沿用到今天。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位置就在手腕后桡动脉搏动处。中医认为这里是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一身气血汇聚之所,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也止于肺。所以,脏腑气血的变化都可反映在寸口,于是便形成今天“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知道了脉诊的发展和部位之后,我们可能更关心脉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或者说诊脉才能看好脉。

脉诊最好是在安静的内外环境下进行,保证病者的气血平静,医者也要平心静气,清晨是最好的选择。

病者一般端坐或者平卧,手臂平放大致与心脏同一水平,直腕仰掌,腕关节下最好垫一个小枕,这样更利于查看到机体的真实脉象。

诊脉时,医者中指按在病者掌后高骨内侧,此为关脉,食指按在关前为寸脉,无名指按在关后为尺脉。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然后依次轻浮两指,只察看一个部位,如果是小孩,可用“一指(拇指)定三关法”。

然后医者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律,一呼一吸称一息,一息内脉动的次数就是脉象迟数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普通的诊脉一般以“五十动”下限,也就是查看病者脉动次数超过五十次,而一些疑难病症则需要更长时间。

总而言之,中医脉诊是强调医者“主观的”的诊法,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长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太多玄妙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