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赏析 |《​ 寿阳曲·江天暮雪》元代,马致远

 一叶知秋9818 2022-02-10

寿阳曲·江天暮雪

代】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

钓鱼人一蓑归去。

图片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图片

译文

天色将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纷飞的雪花像盛开梅花又像飘飞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画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归去。

注释

  1. 堪:值得。

  2. 钓鱼人一蓑归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本句综合上述二句诗意而成。一蓑,一领蓑衣,即一个人。

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
赏析

天将晚,月初明,阶前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元朝,每一个中原士人的“严冬”。

这首小令,取材于宋代画家宋迪笔下的“潇湘八景”。诗,由景得名,景,因诗化境。

千里故国明月,关河万里江天,驻足一瞥,梅影一斜,湖心一芥,人仿佛置身于水墨画卷当中。

诗篇起笔,“天将暮”,点明时间,让整个画面都洒满朦胧的月色,染上一层暗影,一切静得出奇。

下句风起雪动,作者未着“风”字,却以“舞”“乱”二字,暗写风势之威,犹闻呼啸之声,渲染无垠雪夜中的辽远孤寂之感。

“半梅花半飘柳絮”。梅花、柳絮两种意象各居其半,一刚一柔,一傲一媚,一雅一俗,两相映衬,对照相生。作者凌空起笔,实为想象之中的虚构一景,描写得雪花飞扬的情状,且以“飘”字贯穿两者,视觉上,拓宽了整个画面的审美空间,意境上,灵动清逸,蕴藉传神。

下句笔锋一转,江边晚景如画升腾。

“钓叟”一人,孤舟载月,独客寒江,清雪压肩,蓑笠一顶,挽住一船清梦,踽踽独行有声。

图片

“江上”两字宕开一笔,诗境之多维开阔与前三句形成对比,豁然开朗,层次分明,气韵上也连贯自然,突出了潇湘雪景幽阒旷远的特点。

天涯渺远,画中一人,如水墨画里大片留白之内的轻轻一点,与上文相映成趣。

全诗挥笔白描,杂糅中国山水画中散点透视之法,意象跳跃之中的大量留白起到了绘画艺术里“计白当黑”的审美效果,意境悠远淡泊,耐人寻味:

白发如雪,红尘似梦,钓竿一掷,钩住多少名利客,扁舟一叶,唤醒多少是非人。到底哪个是舟中洒饵客,究竟谁人是水中漏网鱼,真真假假,孰能洞察玄机?

也罢,既无法参透了悟,还不如像作者(渔翁)一样,做个懒散人,漂泊江海,啸傲山河,枕一缕晚霞,卧一榻清风,抛却浮名,悠然恬淡,浇胸中块垒,诉一纸柔肠。

可又有几人能听出这惬意之中的苦涩呢?

马致远,名曰“千里”,却常常在严峻的文化冲突与苛刻的等级制度的制约之下,仕途偃蹇,裹足难行。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公元13世纪,起于朔漠的少数民族,凭借马上悍勇,不断扩大着自己的版图,却忘记了传承礼义、习学文明,还妄图以强弓硬弩役使中原文化的唐风宋韵。其人格上的倨傲自视,文化上的故步自封,使得当时无数科举士人几乎丧失了延续数百年的优越地位和进身之阶,不得不在入仕与退隐之间来回撕扯,仿佛冷夜独行的江中一楫,没有目的也没有方向。

那是中原文化的彻骨长夜,每一行,都是文人儒士的呐喊哀鸣。

作为其中一员的马氏,在龙楼献诗,饱尝浇薄世味之后,发出“恨无上天梯”的一声喟叹,终于搁置了“九天雕鹗飞”(《金字经·夜来西风里》)的人生追求,转头化身“酒中仙、风尘客”,从此剪裁冰雪、追陪风月,在青山绿水之侧,捡拾凋零的人生理想,寻求着精神上的自我突围——“风波梦,一场幻化中”(《金字经·絮飞飘白雪》)。

可是,他放弃了吗?

没有,否则哪来的这位凌风傲雪、夜宿寒星的渔翁呢?

这个并非中原遗民的游子,在民族压迫和政治排挤的异化之下,看似已沦为文化的弃儿,却也在无限的困厄之中不断寻求着自我超越,脚步踉跄,却也铿锵有力!

“归”是他的方向,也是他人生的起点。

1368年,南风习习,春帆几许,轻舟一过,摧枯拉朽,荡尽万里腥膻。

元朝,最终在快马弯刀之下,苦酒自酿。

那么,我们不禁去想,真正决定一个民族存续兴亡的关键,若非武力,又是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