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的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虎年春晚。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只此青绿》编导周莉亚、韩真介绍,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 何为“青绿”?千里江山 北宋有过两幅钜迹,一幅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另一幅便是这《千里江山图》。而如此钜迹,竟出自一位名叫王希孟的十八岁少年之手。《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不同于黑白色调的水墨画,该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得名,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这也是《只此青绿》中“青绿”的来源。《千里江山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他在美术史中记载很少。其生平事迹最确切的,还是当时太师蔡京在此画上的跋记:“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逐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己”。
北宋蔡京题跋 从题跋上看,当时王希孟只有十八岁,以刻苦勤奋得到皇帝赵佶的青睐,并以己为师,亲自教导和传授技法。在皇帝地指导下,半年就完成了这幅不朽画作。史载他献画之后不久,便离开人世,时年才二十余岁。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以大青绿设色,长卷制式,全画设色华丽,物象气势恢宏,是工笔金碧青绿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细的笔法,描绘出祖国山川的锦绣美丽。画中的峻岭高山,平坦坡岸,水际茫茫中点缀有楼阁亭台,村舍茅屋,水磨长桥,捕鱼艇船,行旅之人,集市闹处,飞流瀑布,鸟飞天空,树林竹映,景物繁杂,整个构图运用“平”,“高”,“深”等三远法则,表现出大自然景物造化的鬼斧神工。山石以墨线勾勒,披麻与斧劈皴法相结合,以褚石色为衬托,石青,石绿为主导,在蓝绿色调中求变化,使得画面是那么的繁复,又是那么的融合。 林容生是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青绿山水画名家,林容生长期致力于研究墨与色的关系,将“随类敷彩”上升为“以意敷彩”,控制墨与色的比度,把握色调的美感,让人看到一种渗透了当代意识的“青绿山水”。面对他的山水,一股无有雾霾的清爽气息拂面而来,总是让人满目明澈。福建素有“山海画廊”之称,地处东海之滨,绿水青山环抱。林容生,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福建福州人,他的绘画既承袭着中华文脉,又融汇了福建地域东南叠翠的审美属性,在守正创新中呈现出当代青绿山水独特的审美特征,受到画坛瞩目,在全国的影响力日盛。林容生在青绿山水画艺术上的造诣与学术高度得到了国家最高创作机构的肯定,并于2009年调入中国国家画院任研究员、专职画家。林容生笔下的山水有时是很工致的,从笔墨、造型到结构。即使山石上的一条纹路,水波间的一缕波纹,都在若隐若现地映出画家细腻的笔触。本来青绿山水就是属于工笔重彩的范畴,只是画家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不同的审美元素,致使画面表现脱离了传统青绿的固有格局,呈现出更清新的形式美感。故而他的画中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发现,比如那朦胧的雨季山景,仿佛浸渍了大量的烟云水色,为山峦和天空蒙上了薄薄的水气,色彩也在渐浓渐淡的变化中晕散开来,化作迷蒙的山岚云雾,使笔下的山水氤氲而又湿润。 林容生作品 重彩的雨季之一 180x145cm 2009
林容生作品 微风65x65cm 2010 
三坊七巷16 绢本重彩 40x40cm 2007 
三坊七巷14 绢本重彩 40x40cm 2007 
三坊七巷之四 绢本重彩40x40cm 2000 
三坊七巷13 绢本重彩 40x40cm 2007 
三坊七巷09 绢本重彩 40x40cm 2006 无论是卫视节目还是个人创作,基底都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却很多样。 “不喧哗,自有声” 艺术的底气是什么?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些传承者让大众发觉,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同样可以引领新时代的潮流。只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古典艺术也能焕发生机。 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再创造,赋予其时代生命力,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