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何以影响中国——一本美术史论著的启迪

 顺其自然h 2022-02-10
图片

《中国美术报》第255期 副刊


图片

《艺术影响中国: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

作者:于洋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午后的休憩时间,我每每和同事们徜徉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经典美术展厅时,总会不期然地在诸如《转战陕北》《开国大典》《北平解放》等美术作品前驻足。展厅中的很多作品,都是伴随着新中国诞生与发展的历程,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更是留下挥之不去的视觉记忆。这种记忆不仅是几代人的集体回忆,更是谱写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经典素材。作为与这些经典之作朝夕相处的国博人,这种感受无疑分外亲切。近日,当我收到于洋先生寄赠的新书《艺术影响中国:百年中国画名作十谈》时,这种感觉也就更为凸显,且瞬间转化为惊喜了。

艺术何以影响中国?这是一个极具学术性的命题。在有迹可循的1000多年的美术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每个时代都会留下一些经典名作。当我们谈起一个时代的艺术轨迹时,首先会想到魏晋的《洛神赋图》、隋朝的《游春图》、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两宋的《清明上河图》和《踏歌图》、元朝的《大驾卤薄图》、明代的《庐山高》和清代的《乾隆南巡图》等。它们不仅是艺术性和文献性兼具的鸿篇佳构,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而当我们回溯20世纪的美术嬗变历程,并从中找寻属于这个时代象征的美术杰作时,这种选择的难度或许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这一时期美术经典之作不胜枚举,更在于不少作品在不同方面均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艺术层面,更广涉百年中国发展的政治、文化甚至生活等诸多方面。正因如此,要选择十件作品来代表20世纪的百年中国,确乎是一件费思量的难事,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学者于洋先生的这本新书在某种程度上却为我们找到了解答这道难题的密钥。

一如作者所言,在选择十件经典美术作品时,遵循了社会影响、时代意义、艺术水准、大家名作、南北地域和画科分布等六条原则。毫无疑问,面对纷繁复杂和名作云集的20世纪,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割舍与选择。作者不仅要考量六条原则,更要平衡和解决精英性和通俗性、学术性和趣味性以及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矛盾。看得出来,作者经过反复的梳理与甄别,最终确定了何香凝的《狮》、徐悲鸿的《愚公移山》、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石鲁的《转战陕北》、傅抱石和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潘天寿的《梅月图》、叶浅予的《北平解放》、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王迎春和杨力舟的《太行铁壁》与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等十幅巨作。很显然,作者将所选的作品定位在传统经典美术和主题性美术两大板块。这两大板块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者长期以来关注聚焦的研究课题。

选择固然是艰难的,但对每件作品如何解读也非易事。这十件作品,因其知名度极高,早已引起美术史学界的关注,相关的学术成果不在少数。如何不重复前人,并在既有的研究中有所突破,这是作者所面临的和选择同样的难题。在对于传统的经典美术方面——如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作者对齐白石的艺术演变做了简洁而清晰的梳理,对作品受作家老舍邀约的创作背景和诗画兼容的意境做了解析,除了阐释作品本身的艺术特色与审美趣味外,更指出该作品展现的是齐白石“得以在其朴素的生活趣味和浓厚的布衣文人气质中,化为一个永恒的艺术场境”;而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方面——如傅抱石和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除了交代作品创作的政治语境和文化背景外,由《江山如此多娇》而延伸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水画的格局,大抵呈现为写生山水、建设图景、革命历史圣地与毛泽东诗意山水画等几种类型。由此及彼,见微知著,通过这十件作品的深度剖析,我们不难看到百年中国艺术和政治推进的路径。这或许便是作者撰写此书的初心所在。

当我打开于洋兄签赠且写有“第一本样书奉兄”时,迫不及待地浏览一过。我很荣幸成为本书面世后的第一个读者。在翻阅全书后,对作者视野独特、文笔轻松流畅的风格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都是在本书主体内容之外的吸睛之处。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谈道:“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地理解和体悟这些中国画作品,思考它们是如何通过传播、观看、接受来影响广大观者,影响社会进而影响中国的。”我想,对于百年中国的艺术发展来说,确乎如此,而对于中国有画迹行世的1000多年的绘画递变与传承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美术史学者)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