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为研究生,我们收获了什么?

 阿倩歌 2022-02-10

文 /  阿倩歌 :闽师大汉语言文学本科  |  陕师大学科语文研一

一篇诚意满满的干货,全文3747字)

🎙 读研让你与过去的你有什么不同,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这个问题是我抛给我的上岸朋友们的,也是抛给自己的。

由他们和我一起完成这一篇推送,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想完成这一篇推送,有两个原因:

第一,对我读研三个月的一个反思和总结;

第二,考研在即,对正在备战的你们有一个积极的影响,读研是一件多磨又幸运的事情。

上岸前期是多磨的,上岸之后,你还是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磨练自己。多磨多磨,才能出利刃!

先说说我自己吧。

读研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开阔视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的不就是在于拓展眼界,充实内心吗?读一本本好书是与大师们相遇,在旅行中在平凡的遇见中增长见识。

而读研,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把这两者兼顾了。陕师的校园是宁静、质朴的存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坚持着阅读,去图书馆,读书的氛围自然是浓厚的。

除了校园本身的氛围,还有我们专业的特殊性,未来的语文教师又怎么能不读书呢?所以我们会读书,想读书,自然见识不差的。幸运的话,碰到几个知己,经常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想法,这是个极宝贵的体验,没有交流,可能就没有升华。

回顾我的成长路途,我有一个拙见:那就是我们生命质量与我们遇见的人有关联。

高中时期摘抄的一句话那时候没过心,但这次写感想猛然想起——《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

还看过一句话,有些人不够温柔有爱,是因为他们没有被温柔待过。

我举的两个例子实质相似——遇见优秀的人并积极地向他们靠近时,你也不会差的,边的人都在努力阅读着,成长着,这种踏实会传播开来。同样地,被温柔待过的人,才可能学着温柔和耐心。

有一次在学校,激活银行卡要排队,一个人要等三个小时才能排到,我前面的小姐姐把单词背完后,从包里拿出一本书和笔记本,开始抄写。我们简单聊过,都认同着:不做读书笔记,读过的书好像都像没读过一样。

所以那一次,我也拿出随身带着的书,我们在排队时沉浸自己的阅读,三个小时里,我看完了一本书,满足又快乐。

我来到师大,遇见了很多有师者风范的老师,我自然会像他们靠拢。除了专业课老师、公共课老师的滋养,还有每周五晚上西安五大名校的一些优秀的老师的分享帮助我们拓展视野。

这些老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抽出时间和我们做分享,在短暂又宝贵的两个小时里,你会发现,一个优质的语文老师是如此有魅力。有他们这些榜样在前,我们怎么会松懈沉沦呢?

杨洁老师说过:“很多我的学生感慨,读研三年第三年写论文时收获最大,好像写完、改完才知道做科研是怎么一回事。”她鼓励我们平常要有意识地写作、修改和提升自己。

贺老师说过:”论文在精不在多,最重要的是生命高度的上升,而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这句话特别戳人,因为数量的丰富往往会给人一种优秀的假象,但真正好的作品是磨出来的,需要耐得住寂寞、等得起、改得起。

吕洋老师一直强调的是语文老师的文学素养,语文课上老师的拓展能力。她还在一次评课中说到,学生有想到但是表达不出来的想法,教师要有能力加以提炼和总结。

很喜欢铁一中的马宁老师,讲文学类阅读中小说的教学,很明显看到一个教师要教好小说,必须要有叙事学知识,需要了解小说创作。

很神奇的是我的导师,钟老师(现当代文学方向),前几天他刚给我们上了叙事学的课,讲情节和故事的区别,讲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等一些概念,他举了好多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战争与和平》、《金锁记》等,听得我如痴如醉,太有意思了!

高新一中的高老师这周五的分享赢得了全场长达十几秒的掌声。他说,做一个清楚的老师,即使是语文也是需要精确的,概念的精确,教学内容的精确,用词的深究,这些都是我们要清楚地去做的,语文不是仅仅靠语感......

我感悟最深的,是这些亲爱的老师和优秀的同学们在拓展着我的视野,我为自己能来陕师大遇见他们,感到兴奋,倍感珍惜。

最后,以一场偶遇结束我的回答。

曾经在师大偶遇了一个退休教授,教授的亲切和真诚我难以忘记,他和我分享了四点建议:

  • 学好专业知识

  • 在专业基础上广博涉猎

  • 吃苦耐劳

  • 团结协作,包容不同的思想

这四点推荐给你们,相信你们也一定受用。

愿我们都“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理又温柔,朝着自己憧憬的方向坚定迈进。

一下部分都是我的朋友们发给我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去冰五分甜

华中师范大学 研一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

首先,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上课。

研究生上课是没有课本的,我上的课不论是公共课(但公共英语还是有教材的)还是专业课,都没有统一课本。

之前一个老师也告诉我们,如果研究生还在用课本上课的话,就是这个老师的失败。那么,没有课本,老师在上什么呢。

我的中特老师,上课用自己的PPT演讲,内容涵盖广泛,包括:对于每一个章节的自我思考、总结,以及与讲课内容相关的电影分享、书籍分享。十分的free,在这堂课上,你可以随老师的思路漫走,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可以跟着老师读他分享的书籍等等,是一个很好的开拓视野的公共课。

我的专业课老师,上课分为汇报和讲课,讲课的内容也很free,有的时候上一些专业基本知识,有的时候让我们阅读中央发布的文件,更多时候是同学汇报+点评的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我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科,这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老师也没有按照课本内容(最开始会推荐这个领域的专业书籍等),按照自己的PPT来讲课,只教我们写论文需要掌握的内容,但很受用。

其次,最大的不同就是课后时间了吧。

我的专业没有太多的作业,但是很多东西是需要你花大量时间的,并且这个时间远远没有上限。我们专业跟很多专业不同,是导师制、项目制的。这就意味着你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围绕项目进行。在项目开始的前期,不会有什么工作,主要是打基础的过程,就是不断看文献、不断看专业书籍的过程。

这跟本科很不一样,本科期间我几乎不会主动去看文献、看书,研究生阶段因为项目的原因,会开始主动(或者被迫)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因为我现在还是研一,所以做的工作主要是这些,我觉得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吧。

@柠檬大妈

   陕西师范大学 研一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读研以后,最重要的是学会了分享

思维和表达对研究生来说极其重要,而分享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不论是生活中的互相问候,不经意的人文关怀,借阅赠还物品;还是学习上的观点交流,小组讨论擦出思维火花,从不同层面观察认识问题。分享情感和分享知识,都能让自己拥有更多元的生活体验,品味更丰富的人生。

@Lake!

   福州大学  研一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感觉最明显的是读书上的不同吧。读的书难度加大,而且现在读书不仅仅是感觉能理解即可,还要总结、思考、提出问题。

还有写作,美感不是主要追求,而是清晰的表达,不过给自己写东西就随性发挥啦。

啊还有生活,一个人沉浸在学术世界里的生活哈哈哈虽然有些寂寞,但也是有乐趣的吧

@Stans

上海东华大学 研一

产业经济学专业

最开始本以为读研是老师拉着你成长,迷茫一个月有余,才发现得自己规划着往前跑。所以开始阅读,做了家教,开始完善自己数据收集的技能,自学网课...做了很多大学本该做的事。

所以读研对现在的我来说,就是重新审视了自己,找到自己的弱势,并修复它叭。

@鸣秀儿 

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专业 医院管理方向

我也才读研四个月啦
(1)更加humble(谦虚)啦。我以前什么事情都想做到最好,现在可能发现无论怎么做,都会有人基于种种比自己好很多,不敢说“最好”了哈哈。
(2不那么想和人比较啦。竞争对手在全世界各个地方,也会更想做好自己有自己的节奏,不用只把目光局限于周围人的节奏吧。
(3)感觉我的能力是有提高啦。比较直观的是看自己第一次作业和最近一次作业的差别。或是发现自己欣赏的人,去有意或无意靠近他们的做事方法。

不同的还有一些暂时不那么正面的。

我还是会焦虑的。不同的人有不同优秀的方式,我很容易“哇”羡慕别人,我也很容易觉得自己很菜,我现在可能特别想发挥自己的优势,也有些着急,想自己马上目标清晰,从大规划落实到小规划开始踏实行动。

我知道这个过程是让我变得更好的过程,我也知道我没法预见性地一次看清未来,我也知道从来也没有“最好的选择”,反正我就一直在走着

最后的最后,和大家分享,考研上岸并不是结束,考前存在焦虑不代表此后不再有,只要人活着焦虑就不会停,同样只要人活着,奋斗就不要停。

“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起来。什么叫作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实自己,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陈丹青)

12月来啦,考研初试加油,世界都在焦虑着,你应该努力想着如何缓解,如何让自己的准备最优化,别认输,不放弃!

这次更新纯属意料之外,下次更新还是12月6日

我已经在点滴的筹备中了哟!

【《到灯塔去》是一部意识流小说,第一次接触会有点读不懂的枯燥之感,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必定有过人之处,我们应该勇于走出舒适区,才会收获平常阅读难以得到的惊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