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五行之我见

 神明的食粮圣地 2022-02-10

一.阴阳五行概述

经常听见什么阴阳五行,听起来很神秘。什么阴阳,又是金木水火土,听起来就象玄学,到底是啥意思?

先说下什么是阴阳

1, 对应到大自然,则天为阳,地为阴。这个按现在的科学观最虚,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里的天定义为地球大气层。地则为地表,貌似比较合适。

2, 对应到人体,力量为阳,形体为阴。也就是说人要觉得没力气,或者情绪低落、缺少欲望。一般是因为阳气不足了。

若是形体消瘦,营养不足,那是阴气不够。

3, 对应到一年四季,夏为阳,冬为阴。

每年的夏至是一年中的至阳。冬至为一年中的至阴。春秋为阴向阳和阳向阴的转换季节。

4, 对应到一天当中,日为阳,夜为阴。

午时也就是中午12点为一天至阳。子夜零点为一天之至阴。

5, 对应到天体,则是日为阳,月为阴。

正常人白天活动释放阳气,晚上休息培养阴气。

6, 对应到自然科学,则是能量为阳,物质为阴。

能量与物质之间相互转化,也相互克制。能量可以产生物质,也能阻滞物质的产生。物质可以产生能量,也能阻滞能量的产生。物质中包含能量,能量也基于物质。用太极图来表示,其实极为恰当。

7, 对应到哲学范畴,则可以指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正反两面既相互对立,在一定的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也指不同的矛盾的相关系与互影响。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

基础的五行学说起源于古人对太阳系各大天体运行对地球产生的影响的观察。古人所谓的五行,是指太阳系内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的运行对地球的各种事物乃至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所影响的事物互相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这五大行星古籍中都是有相应的名称的:木星叫岁星,火星叫荧惑星,土星叫镇星,金星叫太白(太白金星,听上去很熟悉吧),水星叫辰星。古人通过大量的观测与研究,观察到周围的事物变化与天上的星图的变化存在关联关系。阴阳五行就是中国古代先贤对这种关系的表述和总结。现代科学研究也已经发现地球的气候乃至地质同时也会收到其他星体的影响,尤其是离我们最近的月亮及金木水火土这五颗星体。这种影响表现在引力,磁场,和一些我们还未知的力量。行星与地球的位置变化非常复杂。它们对地球引力虽小,但由于其位置变化,依然会使正常天气受到干扰。并因为不同星体不同的公转,自传的不同角度、速度,及因为在其近地点、远地点对地球影响力的大小,还有各个星体的相对位置形成的合力,分力而产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力的影响点也会因地球自转轴的偏转而具体作用在地球的不同位置,而造成相应位置的受影响程度远大于其他地区。真正深入地研究阴阳五行,涉及到哲学、医学、天文学、历史学、考古、气象学、地理学、玄学、预测学,未来学,各个领域的知识。现在已经几乎没有能同时通晓这么多领域的巨匠了。例如:行星是影响天气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巨行星的影响长而持久,据原苏联科学家研究成果,当木星靠近地球时,可使北半球高纬地区平均气温上升2℃。(如此看来,所谓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地球气温上升可能就是一个骗局,人类完全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就象很多人知道的明末小冰期一样,现在的温度升高,有可能只是行星地球关系导致的周期性变化)。类地行星因离地球近,影响最为明显,地球上暴雨、大暴雨的形成,几乎与它们都有关系。行星运动引起天象演变,导致天气形势演变。当有行星集中对应,或有大星长期对应某一区域时,该地区降水将明显增多;而无星对应的地区将出现旱,时间越长,干旱越严重,且孕育将发生的地震震级也越大。1991年7月中旬至10月底,华北、华东35°-40°N之间地区无一星对应,整个冬季诸星也是顺次匆匆而过,92年2月中旬到5月下旬也是无一星对应(图3),“星偏两边,亢旱炎炎”,“无星对应,旱灾严重”,在两个易旱节近大半年时间无星对应,必成严重旱灾。实况正是如此,1991年7月到19年5月中、下旬,华北地区发生几十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晋、冀、鲁、豫、陕、甘、宁等地土地干裂,作物绝收,河流干涸,树木枯死,过年过节,以水代礼。并出现黄河变清的千古奇观。而1992年春季,众星集中对应江南,使江南从月中旬开始,连续阴雨,后期降暴雨、大暴雨,造成历史罕见的春季大涝。

(图3所示)

(1997、1999、2000年山东百年不遇的大旱,也是长期无星对应。(《观天象测风雨的基本原理》王玉忠2002年)1973年的气象科技资料上,发表了名为《关于陈敬承老农用行星方位预报洪水的调查报告》,报道了湖北省石首县一位陈敬承老农根据祖传的口诀,根据观测到的星星位置,对该县附近长江洪水及旱灾的预报。经作者研究发现洪水的发生,的确与行星对于地球的相对位置,存在规律性的联系。2017年的《亚太传统医药》杂志上,刊登了彭尧、曾倩所作的《浅析《黄帝内经》中“女七男八”的生命节律周期》,探索了金木二星对《黄帝内经》所述的女子每7年为一个小周期,男子每8年为一个小周期,可能是金木二星形成的影响。“行星中木金二星的引力比别的行星的引力大得多。其周期(公转)为11.86及0.6152年。将这2个数相乘,即得木金星联合作用周期约为7297年。即7~8年问。这似乎可以从天文学角度为《内经》中“女七”、“男八”提供一个解释”根据这五大行星产生影响的属性,又对应着我们身边的土火土金水五类物质与现象,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不同物体对同一振源的响应(共振幅度)不同。把周围的所有物质与现象按与这五个行星的共振关联程度,分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属性,并以此确定相互影响关系。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按照日常现象,木头可以点火,所以说木生火。木头火烧完了就变成灰,归于尘土,火生土。金子是土里面挖出来的,土生金。金生水这环大都解释得有点牵强,说古人观察到晚上在金属的承露盘能得到凝结的露水。水生木,则是有水才能长成木。五行之间也存在相克的关系:按照日常现象观察,金属做的斧头能砍树,故金克木;树木生根能深入土层,故木克土;水来土挡,故土克水;水能灭火,故水克火;火能化金,故火克金。关于生克的问题,希望有高人能给出更合理的答案。

总的来说,五行是一套以五大行星共振影响特征为基础而形成的分类体系,古人通过这样一套分类体系解释所有的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历法与天文以及阴阳五行

中华文明中的阴阳五行是同一个体系的,一般都会放在一起综合说。实际上就是对地球产生影响的七个星体,阴阳是指月亮和太阳。这二个星体对地球的影响最大,所以单列为一类。另五个星体木火土金水影响次之,所以又分为一类,叫五行。历法实际上就是以地球为观测点的,太阳或者月亮的运行周期表,所以我们的历法中有阴历,阳历之分。就是月亮历,或者是太阳历。我们现在在用的西元公历或者叫格力高利历,就是一个太阳历,太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周期制定的,现行公历里一年的夏至和冬至是基本固定的,那是一年中太阳的近地点和远地点,但北纬35度左右的季节划分就跟历法不是很对的上。传统上中国人对季节是以五天为一期,分属木火土金水,叫一候。每过一候,气候就会发生一点小变化。三候为一气,就是我们说的一年二十四节气。每过一气,气候就会有一个中变化。气候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六气为一季,每过一季,气候就有一个大变化。四季为一年。一年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农历--也叫夏历,是根据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来分的,一年当中,北半球冬至的时候距离太阳最远,夏至的时候距离太阳最近。

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需要根据阳光的多少、以及对相应引起的气候等其他方面的变化来确定农时,何时种,何时收,何时锄草,何时施肥。阴历是根据月球对地球的影响而编制的,我们能观察的月的圆缺,月亮从看不见的初一,到是满月的十五,回到初一,一般一个周期是29.5天。所以阴历分大小月,大月一个月30天,小月一个月29天。一般我们只关心我们周围,也就是地球上的事情对我们的生活形成的影响,但其实大阳和月亮,也就是阴阳,对生活影响非常大,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

第一,我们因为地球面向太阳的方向,而有了白天和黑夜日。

第二,晚上我们能看到月亮,并且发现月亮的圆缺是有规律的,给我们的先人第一次产生了进行日期划分的想法。由此引出了太阴历。

第三,渐渐的发现太阳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360天左右能转一圈。于是根据观测日影,把三百六十五天做一个单独的划分,叫做一年。又根据具体的日地关系,把一年分成24个点以指导农业生产。

第四,古人进一步观测到,单用太阴历,无法指导农时,光用太阴历,又无法与地月关系相对应。而一个阴历月是29天多一点,一个太阳回归年是365.25天左右。这样一年算下来两边不平。智慧的古人通过把年设置成平年闰年(每19年插7个闰年,每个闰年多一个月),月设置成大月小月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我们肉眼能看到阴阳对我们的另一个明显影响的,就是潮汐,潮汐的形成就是月亮与太阳的引力对地球上的水体形成的影响。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海洋,在这两个天体引力的影响下,形成涨落波动。朝着月亮方向的水体受到引力的牵引,水位变高。背向月亮的水体受引力弱,水位变低。每天月亮出来的时候,上涨的海水叫“汐”,月亮落下的时候,海水又上涨一次,叫“潮”。一般初一左右为小潮,十五左右为大潮。其实这种引力,不仅仅影响海水,还影响到大气,甚至地壳。潮汐的变化,会影响到渔民打渔,海员出海,甚至于军事。与我们生活相关,并对人类繁衍有非常重要的是另一个影响--女子的月经--也就是女子的排卵周期。女子的月经周期一般为28天左右,与阴历的月份大致是一致的。健康的女子这个周期是基本恒定的,最简单的记法是对星期,上一次是星期一,这次是四周后的星期一,就是正常。以上只是根据太阳与月亮与地球关系对日期的一个划分。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这星期,来自古巴比伦对太阳系星际关系的理论。古巴比伦人对天体的认识在木火土金水的基础上加上了日月,共为七星,以七为数进行日期的分割。拉丁文里星期天是太阳日(DIES SOLIS);星期一是月亮日(DIES LUNAE);星期二叫火星日(DIES MARTIS),星期三叫水星日(DIES MERCURII),星期四叫木星日(DIES JOVIS);星期五叫叫金星日(DIES VENERIS),星期六叫土星日(DIES SATURNI)。

同样的分类,出现在我国夏商时期,称为七矅,与古巴比伦的排列方式完全一样。日文里留存了古中国对星期的这个叫法:星期天对应日,叫日曜日;星期一对应月,叫月曜日;星期二叫火曜日,星期三叫水曜日,星期四叫木曜日;星期五叫金曜日,星期六叫土曜日。星期之所以叫星期,顾名思义,就是按星排的一个周期,日月金木水火土,或者叫阴阳 五行。

历法的设置,是建立在大量长期的观测和精确的计算基础上的。太阴历和太阳历,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就有了,现在我们依然在使用的,是2000年前东汉时改进的阴阳合历,俗称农历。我们可以去看看农历,每个月都15真的是月亮最圆,惊蛰真的会听到雷声,然后冬眠的蛇虫开始出洞;过了清明前后,再点瓜种豆收成就不怎么样。

三,气候与阴阳五行

中国人在太阴历太阳历,也就是日地关系,月地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分析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影响。如果以地球为观测点,去测算这7颗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因为每颗星都是在运动中的,,星与星之间的相对位置,时间,距离......这绝对不是一道简单的代数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心说与地心说的差异,只是在计算的简单程度上。但是作为生长在地球上的人,我觉得还是以地球为观测点去研究星体对地球的影响更有实用价值。我这边附了一张图,大家看了可以晕一会。古人想到了更简单的办法。把北半球夜晚的星空中,看得到的星星分成28组,称二十八星宿,这些星宿由恒星组成的,相对位置几千几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都保持不变。而地球及其他太阳系的行星不断的围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则是相对于北极星(即紫微星)位置不变的在银河系中做螺旋运转,这就形成了因日月五星运行而造成天星之间位置关系的改变。天文上把观测到的整个天球以太阳黄道(以地球为观测点,太阳围绕地球的轨道)平面划分为十二宫,以日躔过宫划分十二个月。所以古代把黄道十二宫以地支命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黄道十二宫就像一个大表盘,以地球为表盘中心,日月五星相当于七个指针,运行在黄道十二宫这个大表盘之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时钟。其中,太阳就是“年”指针,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年的时间;月亮就是“月”指针,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回到原点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同时也是一个12进位的数组。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的基础上,再把五行分成阴阳两性就是: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此谓天干。从东到西,可以用类似于地球的纬线做出划分,并用十天干做出标注。天干同时也是一个十进位制数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经过5轮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一个60个数的数组,叫干支纪年法。每60年,叫做一个甲子,也就是从甲子年开始,到癸亥年结束。以60年为一个周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每隔60年,土星、木星、水星就要相会一次。说得这么复杂,这些星体的位置,跟人有什么关系吗?所有地球气象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源于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来自于不同地表的大气受太阳光照的不均匀。太阳给我们带来了阳光雨露。太阳和月亮的相对位置,从而影响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和潮汐、风雨、干旱、火山爆发等等非生命的环境或气候现象,--风霜雨露,水旱寒暑。水过多测洪涝,过少则旱灾,这些都会造成农作物的歉收,伴随而来的是大灾之后的大疫,粮食问题往往是战争或者动乱的导火线。太热太冷会死人,也会造成粮食问题和人员的迁徙,土地的争夺,同样也是战争动乱的另一条支线。星体的位置对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的健康有着某种频率上的共振关联,这种关联具体体现的方面中国的古人已经做出观察、总结,这便是《素问》卷第十九卷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中关于五运六气理论的内容。

我们的先人把一年重新分配了一下,以四气为一步,每步大约60..91天,一年分成六部分,叫六气。六气是描述风寒暑湿燥火的。虽然每年都是春夏秋冬, 但是一年与一年仍有着一定的差异 , 比如说前年整年偏 冷一点 , 去年整年偏热一点 。这一年与一年的差别也有一个循环的情况 。天气的循环 以六年为单位 , 地气的循环以五年为单位 , 合起来每三十年天气地气才构成一个大循环。每个三十年里相近的干支年内出现的气候状况是相似的。对于更长时间的星体变化,还有一个划分方法,叫三元九运。以180年为一正元,每一正元又分上、中、下三元,每元60年,每元分三运,即一至九运。以20年作为一个周期,叫一运,因为土星与木星每隔20年就要相会一次,处于同一直线。60年作为一个中周期,叫做一元。因为每隔60年,土星、木星、水星就要相会一次;180年为一个更大的周期,叫正元,因为每隔180年,九大行星就会处于太阳的同一侧,分布在一个小的扇面中,形成“九星连珠”。540年为一个更大的周期,叫大元。因为同一位置同一时刻的立春,540年才有一次。在太阳系的8大行星中,因这种天体运行规律永不改变,所以天文学家根据这种规律划定“三元九运”的时间体系。

人类社会貌似也充其量也就十几个大元。由于除了太阳系内部行星的自转公转之外,整个太阳系还在围绕银河系的中心做公转。所以还需要考虑更长时间段内这一种公转对地球形成的影响。也就是说上述的五运六气,三元九运所考虑的时间,对于天文学而言都只是细微时间段上的一种小规律。大元与大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点,从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可窥一斑。周初的时期(前1000年左右),北方气候温暖,黄河流域广泛生长着竹子,黄河流域的气候与现在的江南类似。到了周朝早期(前900-700年),又经历了2百年左右的寒流。到了春秋时期(前700-500年),又是2百年左右的温暖期,诗经和左传中经常提到现在只有江南才能见到的梅与竹。战国时代的孟子和荀子(约前300年)都提到齐鲁地区种粮食可以一年两熟。东汉时期(公元初)到南北朝,气候又开始趋冷,最冷的时候南京可以建冰屋。而到了唐(公元600年)以后,华北地区已经基本上没有梅树了........一直到明朝,我们所知的那个小冰期,最后又进入了一个逐渐温暖的时期,就是我们熟知的所谓因为人类碳排放造成的地球变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