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水鸣鹤虞世南

 zqbxi 2022-02-10

唐慈溪的定水寺,相传原为虞世南的故居。定水寺,就在杜湖之边的鸣鹤山。

鸣鹤山,在慈城西北的四十五里。贞观年间(627-649),那里建有一眼神奇的清泉,人们或曰这就是隋末唐初年间,虞世基、虞世南两兄弟的原来祖居。里中亦曾传有颜鲁公(颜真卿)的亲书石碑;乾元二年(757),有僧在此建庵名“清泉”;后来里人筑碶时,也发现了字迹已经模糊的大和年中(约827-835)《经藏碑》。

清泉庵约在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赐额“定水禅寺”;南宋绍兴七年(1137),又更名为“禅刹寺”;嘉熙初(1237)时,枢密使袁韶奏请于朝,乃赐名为了“教忠报德禅寺”;后袁韶夫人慕其名而而来,见清泉之水潆洄漫溢,乃投金钗于泉水中。没想到清泉随即水波平宁,里人又称其名为“定水寺”。宋时名人杨万里因此有诗赠定水寺僧曰:“春得鄞江信,香从定水来。今年有奇事,正月木犀开”。道出了定水寺唐代以来的神奇关系。明朝时的明州改名“宁波”,这宁波一词的根源,当从这清泉定水之事、波平则浪宁说起。

鸣鹤山,汉朝时即为“日南太守”虞国的故宅。南北朝时的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曰:“江水,又经官仓。仓即日南太守虞国旧宅,号曰'西虞’。以其兄光居县东,故也是地,即双雁送归故里处”。

这勾章的“双雁山”,自晋起因有多处,西曰“双栖山”、“雁栖山”等;东曰“飞雁山”、“雁门山”等。杨万里诗中“香从定水来”之句,香字指的即是达蓬“香山”虞氏之居。香山那里也有古寺,唐天宝年间(743-756)结庵,广德初(764)建寺。那里就是“秦山”的故地,源自秦时“徐福东渡、秦始皇越东会稽刻石”等等。清时那里尚有“香山港”的地名,那里也是秦朝时的“鄮山”。故唐时的慈溪县,实际是东揽古鄮县的故土;西自古勾章县的故土。县地因有“东县”、“西县”之称。现在的“东悬岭、西悬岭”,即古代的东县、西县的一种汉意,其汉代的居住代表人物有东山(文溪、灵山)文种、张意、张其芳;南山(大隐山)黄绮、董黯;西山(鸣鹤山)虞国、虞光、虞翻父子;北山(八面山)王修、郑云、梁宏、任光、任弈、阚泽。其中“八面山”或有江山之称,夏前的海涂和姚江,正是从7000年前的“傅家山邑”(即傅家山、八字桥、慈湖遗址等)前过。

这里面传递的地名信息有三:一是“江水”,二是“官仓”,三是“西虞”。他们所延伸的相关信息是:一、“县东也有虞居”;二、“双雁山也称香山”;三、“香山即达蓬山、秦山等等”。因此就得说说“江水”一词的来源了

江水,即夏之古都“会稽”。时禹以“渠”水通海而有江水名,它承前的地名即是“上皇”。上皇,即发现7000-5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处,其地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为当时人类的最先进文明。它与今慈江北的“傅家山遗址”,同为人类最早的“木屋邑”居住地。约在5000-4000年前,河姆渡之西南的凤凰山(今四明湖水库处),因此诞生了“姚丘”(即“舜丘”,注:丘为行政单位,《周礼》曰“四邑为丘”),后人因称“姚江”、“舜江”“渐江”,“浙江”、“庐江”等等。其中游段(今丈亭到慈城),约诞生于4000年前的夏禹时期,故沿江两岸古邑迹很多,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遍地都是。约5800-4500年前的“慈湖遗址”(今慈城城北),出土的木履、钻子、矛头等。体现了炎夏时代前的兵争之器,传说中炎、黄两帝,正是诞生于丹山与黄山之间。南山河姆渡邑的民族图腾是“凤凰”;北山傅家山邑的民族图腾是“鹰隼”(即《淮南子》中的越土鸷鸟)。历经伏羲、女娲、神农、祝融、蚩尤、共工等争战,平于传说中的鲧禹时期。其实泰古历史不一定如《史记》所载,因为汉前的书籍有《竹书纪年》、《山海经》、《国语》、《春秋三传》、《尚书》、《易》、《礼》、《越绝书》、《诗》等,因多经汉人用汉代的文字整理、编辑,后人才得以能版汉书流传至今。从出土的文化年代来看,江水即《山海经》中的“三天子都”邑之称,也曰“江山”。

山,即最早有邑名的江边之山。姚江古有“会稽山”、“成山”(即城山)、“太山”、“勾余山”等等,因多有禹时会计神话名人、舜禹两冢,而被称为“西王山”、“神州”、“长洲”、“覆釜山”等。后来演变的地名就更多了,如“上皇、瀛洲、蓬莱、方丈;龟山、灵山、三圣山、龙山、槛山、衡山;三蓬山、大蓬山、达逢山、达蓬山、桑山、秦山;泰山、三过山、大隐山、黄墓山”等等。

《山海经》中有“禹伐共工之山”句,应该就是“江水”、“共工”、“会计”、“安邑”、“江都”、“长洲”等的夏时地名事件。后人多以“洲土”简称,即源自唐(即汤、塘、烫的地形)尧;虞(即于、干、越的地理)舜;大禹(即司空、大理、九洲、渠水之事)。

历史的演变从无定处,江水后来也指“长江流域”,河水后来也指“黄河流域”。春秋时期出现县治为君(即诸侯国),“官仓”一词,约出现在战国末的七王争雄时期。时周成王所封的“齐国”,在周威烈王时以田氏并吞;周显王时,立为田齐威王。“仓公”应该是田齐王下的“官仓长”之封爵。

《史记》有云:“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也”。叙仓公就是历史名医扁鹊,真名姓“淳于”,名“意”。他是临淄人,少喜医药、方术,后来成为名医。《胶葛》书上有他的神话:“仓公梦游蓬莱山,见宫室崔嵬,金碧璀璨,光辉射日。忽一童子以杯进水,仓公饮毕,五内寒彻。仰首见殿,榜曰'上池仙馆’。始知所饮上水,由是神于诊脉”。

扁鹊的“太仓长”,即是王者的官仓。太仓相当于是国君的国库,《史记》有“尧乃赐舜絺(读吃)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这是最早出现的“仓廪”之描叙,至汉时太尉(即秦丞相)下面已置24曹(四百石),其中的“仓曹”即主管谷仓之事。“谷仓”在汉时非常重要,因为官以分年粮数为等级的标志、职位的工资。太仓长官自是地位非凡。

“西虞”一词,或与虞舜后裔的部落有关。泰古的姚江,有“上虞、下虞、姚城、姚稽、会稽、诸稽、余稽、无余、勾余、勾章、余姚”等等的地名演变,其中的“历山”(即烈山、厉山等),即传为舜丘(即姚丘)之都。今余姚的“历山乡”,1956年出土的“茅湖遗址”,即属典型的“良渚文化”(5300-4200年前)。

尧舜禹三代为“文祖”之国。他们大致出现于“龙山文化”(4600-4000年前)末尾,故会稽山亦名“龙山”、“卧龙山”、“九龙山”等等。其实“河姆渡遗址”的文化土层上面,还相继压了“良渚、龙山”的两个文化层,这一特点标明,姚江地区7000年以来,其历史的延续性从没断过。京都或迁中原(即环浅内海地区,约形成于4500-4000年前三次海侵即退潮时期(即“尧洪水”时期),但并不影响地区人口的繁衍和发展。

无疑,今天的慈城镇(唐慈溪县城),其五湖村的“虞王庙”流传至今,应该不是一种偶例。“虞王庙”即古代的“五府”之一,五府就是“文祖”、“五帝”,也称“五台”山邑之长。《尚书帝命验》有云:“赤曰文祖。唐虞(即唐尧、虞舜)谓之'五府’;夏谓之'世室’(即世、代);殷谓之'重屋’(即'重被’、'重华’);周之'明堂’(即'天井’,'院子’,'礼堂’)”。文祖,即民俗中的“祖宗”。尧为“大祖”;舜为“文祖”;禹为“文命”。“吴越人好鬼事”一即由此而来,实际是重祖宗、祭故人的地方风俗。

最早的祠庙出现于禹葬时期,《越绝书》中有“禹葬会稽”、“坛高三尺、土阶三等”、“祠白马禹井”等的描述。庙宇即墓庐、祭祀的地方,天子祭天时筑坛为“高台”,有象征“会稽山四方”(见《山海经》)的那种意思。《吴越春秋》有云:“禹获覆釜之书”。《河》、《洛》两书,可能就是大禹时期的地理图谱。禹治水时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故今日的慈城赭山(即古代丹山)对面,仍然保留着“三过山”、“三过桥”、“三过庙”(注:今改禹王庙)等。故河姆渡遗址的对岸也称“大里”(注:即大禹之故里,今大隐镇),相传历为禁入之地。

故宋时的慈溪县,其“黄墓市、天台乡、金川乡、明德乡、门溪市、雁门村、德门郊、鸣鹤场、巡检司、浪港”等地名演变,都与虞、夏、墓、庐有关。古代的“庵”,即墓庐的演变,初为守孝,后渐文人会居、避世、修学隐居、修道隐居等。应该说唐时的“清泉庵”,即虞氏的墓山故居,自汉至唐,故居累世。

一个小小的边偶之地,何一会有虞氏的大家呢?这就得追溯到春秋吴越相争时期了。时两国曾有过“曹娥江”、“钱唐江”等为国界线的时期,故《越绝书》中,有“会稽山北城者,子胥浮兵以守城是也”。这里的“子胥城“,或者就是“西虞”。勾践初越时曾迁城于“山北”,王亡时越归吴土臣吴三年。因那里是越海上进吴的天然良港,伍子胥屯兵以制约越奴国,可谓是军事的北大门之虞。所以到宋时那里仍是相当兴旺,除官方的“盐场”、“巡检司”外,“大小桑山”、“鸣鹤坊”、“金仙寺”、“定水寺”、“太平村”等等地名,显示了海港码头与民居的关系。这个地区山北连通南江,这南江就是今日的余姚东、唐时的慈溪西、越时的勾章全境。勾章虞氏,因也是鸣鹤成乡的主因之一。

汉时的勾章虞氏,已有虞光、虞国列传千古。三国吴时,又有虞翻名闻一时。南朝至唐初,虞氏家族仍根深蒂固。唐《舆地纪胜》载曰“鸣鹤”;宋《宝庆四明志》载曰:“唐元和间(806-820),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乡人尊之,因以名其居”;明《天启志》载:“柳子厚(即柳宗元)有《虞鸣鹤之诔》(读雷,哀悼文章)”。清《慈溪志》载:鸣鹤山,谓昔有鹤栖于此山,一旦飞鸣,冲天而去;(无山字)。

虞鹤鸣祖承唐初虞世南。虞世南又祖承汉末时虞翻。虞翻则祖承汉朝虞光。应该说先有虞鸣鹤,后来才有鸣鹤为地、为山的记载。

虞光其祖,或就是《后汉书》中的虞詡。虞詡豫州陈国长平人,12岁通《尚书》;永初三年(107),官辟太尉李脩府中任为“郎中”。后累迁凉州“武都太守”(二千石)、“司隶校尉”、“尚书令”等等,其子虞恭,官并州“上党太守”。他约在前永建年间(126-132)官迁尚书令、退官回家,算下来五代、百年,刚好是虞光、虞国兄弟时期。

汉时的虞光,官荆州零陵太守。治学《孟子》、《易》,家学传子虞成(平舆令)、孙虞凤、曾孙虞歆等人。至元孙虞翻时,已历经虞氏(候国)五世,故虞翻的家学,来自于虞光;又传给了自己的11个儿子。但其中只散骑中常侍虞汜最为有名,但汜、忠、耸、昺等子,也仍然都是太守、廷尉等职的封疆大吏。

两晋时,载入本传的有虞潭、喜、预等人;进入五代时,有虞啸、悰、孜、权、荔等;隋时为虞绰、熙;唐初为虞世基、世南兄弟。到虞鸣鹤的父亲虞当时(郭子仪的从事官、州刺史)已是李白、房琯、颜真卿时期,约在750年唐玄宗、唐肃宗在位年代。只是自唐初起虞氏主族世基、世南兄弟移居京城,乃至虞鸣鹤(九皋)之后,慈溪一支才少有名世。

虞世南,字伯施。定水寺是他的故宅基地,作为虞世南故宅的传承演变,定水寺里曾有虞世南的遗像。虞世南也是鸣鹤乡的代表,其曾祖虞权,即是南朝梁的廷尉、永嘉太守;祖虞检,梁始兴王事时任咨议;父虞荔,任陈时的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陈时的中书侍郎;兄虞世基,任隋朝时的内史侍郎;虞世南自己,任唐初宏文馆的学士、授银青光禄大夫衔;子虞旭,也官至工部侍郎。

他们一家五代俱为各朝代本传人物,而虞世南也的确是个奇才人物:书法名胜,历代人宝之;八十一卒于长安时,令唐太宗举哀别次哭之;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謚文懿公;造天尊像一区、敕图形于凌烟阁;出集三十卷,上令诸遂良作序等等。虞世南虽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之士,何以会受李世民的如此殊爱呢?这其中的关键,或就在“赐东园秘器、陪葬昭陵”九字之上。

什么是“东园秘器”呢?《汉书-孔光传》上有云:“及霸薨,上素服临吊者,再至,赐东园秘器、钱帛”。霸即孔光之父;东园,是汉宫专造丧葬器物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东园秘器指皇族的陪葬品,活人陪葬,也是宠幸之一。

虞世南少从吴郡名士顾野王学艺十余年;时沙门智永和尚,善书晋朝王羲之的书法,虞世南有拜为法书之师。故书、艺日进、声名籍甚。陈文帝天嘉中(561),父亲虞荔卒,因世基、世南尚幼,帝知其两子博学多才,就常派使者去家呵护之。陈宣帝大建末宝应破,虞寄退归故里,令世南去释门避乱。陈后主至德初(584)隋灭陈,虞世南随兄进驻长安。一时博名号为“二虞”,可见兄弟之才联袂名重。

大业初,虞世基被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后死于宇文化及之手。虞世南因此不得不随宇文化及事至聊城,陷于窦建德军后,初始授职黄门侍郎官位。

唐太宗灭窦建德时,引虞世南为秦府参军。从此他跟随秦王东征西战,后来成为唐太宗的开国功臣。贞观中(627-649),官至春宫、太子舍人、著作郎、秘书监、赐永兴县子等,应该说陪葬昭陵者,不会是虞世南一人。

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庞大的陪葬墓群,见证了李世民父子创立大唐帝国时的那些重要人物。东园秘器,陪墓自富。

也是,虞世南开国子时就有了食邑500户;礼部侍郎、衔银青光禄大夫时,是从三品的官(注:自唐以下,一般三品之官也称“大员”);卒时赠礼部尚书是正三品的地位待遇;加上以前的馆学士(皇帝书房之臣,近侍类顾问)、太子舍人(皇子王府的内官)等贵要职事,他被选为丞郎三品53人的皇帝墓陵群人物,自是历史千载、建名显赫的了。

虞世南有首《咏蝉》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这“居高声自远”之句,正好是他一生的写照。声高者多首出“家学”(即家庭传承教育),可成为当代中国人之“重兴家业”(即家族事业建立)榜样。

附:千年鸣鹤 山水古镇


鸣鹤古镇位于浙江宁波慈溪东南部,东距宁波50公里,北临329国道,建于唐开元年间,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三北一带的古老集镇之一,也是慈溪市唯一遗存的具有典型江南古镇风貌的古镇,有着“鹤皋风景赛姑苏”的美誉。

鸣鹤古镇依白洋湖而建,并紧临五磊山风景区,是名副其实的山水古镇。古镇内的河流由西向东流经全镇,河上横跨着明代时期的古桥七座,沿河建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明清住宅,这些住宅多为豪宅,是鸣鹤叶氏经营国药业发家致富后所建。盐仓走马楼是我国南方四合院群体中很有个性特色的古建筑。沈氏旧宅堂内依然保存着子孙中举的捷报,捷单上挥之不去的书卷气息,正是古镇文化得以积淀和延续的见证。

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浙东第一古刹——五磊寺和创建于梁大同年间的金山寺,都临近这座小镇,伴随寺庙的晨钟暮鼓和悠扬的诵经声,古镇似乎也增添了一份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