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科生放到古代是什么等级?举人还是进士?这称谓你肯定听说过

 lpl求知获识 2022-02-10

我们常知的科举制一般是明清时期完善的近古科举。主要分为六场等级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难度依次递增。其中前三次是正式科举的预备性考试。主要遴选出人才,以预备之后的乡试。

初读书之人可称学子,在通过了县试和府试之后便获得了童生的资格,从这里就是一个坎。获得童生资格的读书人才有资格继续参加院试的选拔,三试通过后进入府学或者县学成为生员,而生员就是秀才的俗名。

秀才在唐朝时期是在太学学习的监生,到了宋朝则降为读书人的统称,只要你读书,上过学,最低都是叫秀才,所以含水量很高,故明朝专门对基层读书人进行多重考试以提高含金量。

生员进入府学后,经过多次考核合格后才能与监生、贡生一同在八月参加乡试,或称为“秋闱”。乡试通过便获得举人之身份。

上面的监生就是指在国子监就读之人,监生的种类很多,形成也比较复杂,大概就像一个中学一样,有初中也有高中,而参加乡试的就是地方生员同级的“初中监生”。

另外也有举人会试落榜而进入国子监就读,以准备接下来的会试,这类举人监生就是举监,即“高中监生”。贡生就是地方推荐进国子监的生员,像是给国家进贡人才一样,所以称为贡生,或者叫贡监。

生员、监生、贡生乡试通过之后,便可以准备接下来的春闱,即会试。会试参与人员有乡试上来的举人、国子监的举监以及往届落榜的举人。

举人通过会试之后便称为贡士,有了参加接下来殿试的资格。殿试考核在宋朝是末尾淘汰制,意思是会试贡士合格人数一百人,但殿试的进士只需要五十人,剩下未被录取的五十人只能来年重新参加会试。但宋朝时期时常有落榜的贡士投奔敌对阵营“为虎作伥”,故后面改成了全部及格划分排名制度。

明朝的进士就是采用了这种制度,即一百名贡士参加殿试,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全部都是进士,但进士和进士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比如一甲、二甲和三甲。

一甲有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三位赐进士及第,是最高贵的进士身份,其中状元再赐从六品。二甲一般二十人,赐进士出身,同榜眼一起赐七品。剩下的一般都是三甲,即同进士出身,赐八品。

电视剧中看放榜,放的就是进士排名榜,看看自己是几甲,一甲升迁如同坐飞机,二甲坐普快,三甲步行。所以落榜落的是会试榜,看榜看的是进士排行榜。

说了这么多,我国现代教育水平中,本科学历应该和古代哪些身份相对应?

首先童生这个不用太多去看,童生就是高中及以下的学生。重点来看看秀才。

根据《学政全书》记载,清朝每州生员十五人定额,每县最高不超十四人定额。清朝嘉庆末年全国共有两百一十五个州,一千两百八十一个县。故初步估计,嘉庆时期一年全国最多可以产生六万三千余名生员(秀才),如果加上国子监,还应该再加一千左右。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县定额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江南以及京师教育发达之地定额十四数量不够用,而西北地区教育相对贫乏之地,州县的定额甚至还不足,所以实际上六万四千余人的生员最少要挤出二成的空隙,所以在四万八千人到五万人之间最为恰当。

嘉庆初年,全国人口超过三亿,生员数量达五万人。识字率不超百分之十,故应该是三千万人中每年产生五万秀才。

所以从人数上,本科生和秀才可以对得上。而翻阅明清时期秀才大致读成年龄以及现代年龄换算的话,也是现代十六七岁的年纪成为秀才,故从年龄上对比也符合。

另外从学业程度上,秀才和本科生之间也有很多重合之处,故认定本科生放到古代大致上等同于秀才。

不过时代不同,制度不同,两者之间的对等不具有任何意义,仅仅作为一个讨论的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