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的桥洞

 黎荔专辑 2022-02-11

故乡的桥洞

黎荔




出生在岭南水乡,落日桥头,滩岸水鸟,渔舟返棹,流水人家,这些水乡的景物,自然而然成为了灵魂纹身的起点,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眷恋。
 
故乡多河,多桥,从上游到下游,从这条河到那条河,那么多的桥,一道又一道,轻盈地跨越河面。河水,潮来潮往,阴晴不定,可以怒涛拍岸,也可以柔美多情。烟波之上的桥,四季有着变幻的面貌。春天的桥,架在碧绿的河水上,岸边,是盛开的一树树花,如火一般的刺桐花,如霞一般的紫荆花夏天的桥,迎接着一场场暴雨的冲刷,激浪之中,有蛋壳漂浮的小船,凶险万分地,终于靠岸了,泊到了桥洞之下。秋天的桥,俯瞰着迅猛暴涨的浑黄河水,如果台风过境,暴雨持续,河水超过警戒线,桥洞便消失在水底下了,污浊奔流的河水会漫上街面。冬天的桥,站在枯水期的河面上,有种孤零零的感觉,显得异常安静,这种安静有种墨绿的幽深感,一场冬雨无声降下,整座桥被浸润在一片潮湿当中,冷雨夹杂着寒气,沁入骨髓。
 
记得儿时,故乡的河上,还生活着许多传统的疍家渔民。一艘艘鱼排和船屋,在面上飘飘浮浮,他们世世代代活于,随潮往来,捕鱼为业他们赖以生存的小船,夜晚来临时,会泊近岸边,在桥下常常会看到疍家的船,有人会到桥下找他们买新捕到的河鲜。在小孩子的眼中,疍家人与水共生,早晨船头洗漱,中午在船舱里休息,晚饭桌摆在甲板上。身边还有忠心耿耿的大黄狗,朝着路过的陌生人示威。他们与这江河风浪,好像早已融为一体
 
在波光粼粼的水乡,走过野草丛生的平缓河滩,你会发现许多供船只泊岸的小码头,一叠石阶斜落到水面,你可以走着走着,就一双赤脚浸入河水的沁凉中。沿着河滩奔跑,看见雪白的芦花,看见绿玉的翠鸟,看见渔夫在一只倒扣的旧船边织补渔网。四面八方的河流,巍然不动的石拱桥,石桥底下有桥洞,很多的年岁里都成了附近小孩们的秘密基地。水涨水退的桥洞,青苔总在没有阳光的角落滋生。当风雨漫天时,岸边的小舟兀自横,整座石桥被雨水浸得清透温润。当风平浪静时,架在江河之上的拱桥,好像是许多圆形组合起来的,因为无风而止的水中映衬着倒影,与桥组成一轮圆圈,好像是在回环旋转,却又不失坚固和稳定的感觉。这个时候的石桥,静默着,却又欲语还休,如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首简单的诗,亦或是一幅黑白水墨画。
 
当儿时的我,有机会坐上一只小船,在水面上航行一段,我最喜欢的,就是驶进一个个桥洞了。坐在船上,要把手搁在船舷上,听水声橹声,听来往船只的招呼声,转头看四周的景物。在两岸的柳坡、田野之中,小船曲曲折折地前进,沿途有应接不暇的风景,重叠翻飞的水鸟,一座又一座姿态各异的桥,五彩斑斓的山坡野花。离桥还有一段距离,从远处,就可以看到有人撑着伞缓缓走在彩虹一般的拱桥上。当船进入桥洞,光线一下子暗下来了,如同暮色苍然。桥洞是神秘的东西经过了它,谁知道将看见些什么?悠然驶过了桥洞,光线复又亮了起来。但在河道不远的前方,一个新的神秘的桥洞又将显现了,水面上那如半轮月亮似的桥洞啊!
 
多年过去,家乡在时间里变了一番模样,旧街拆了,建了高楼,马路也变宽了,不再有野草丛生的平阔河滩,河道上建起了巨大的闸坝发电,当年带动城市发展的内河运输已经式微,故乡梧州,这个依水为生的城市,不再如曾经的那样船来船往,水运繁忙。终日游荡的疍家渔民,式样古朴的座座石桥,都慢慢消失了。对我来说,家乡已经太遥远了,北上生活那么多年,我早已适应了北方冬日里的天干地燥,但儿时水乡绵长的生活记忆,还是在我身体里贮藏着一份淋漓的水气。轻轻打开手掌,那纵横的掌纹似密布的水道,其间游动着无数解语而多情的鱼儿让人能够梦回少年时代的画卷。是的,那些感受过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到一生。当有风吹过我的发,飘于天际,一切一切,恍惚重新看见。但在刹那之后,我便从原来的一端,回到桥的一端,世界由另一个世界,变回了眼下的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