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满诚意与赤诚之心的《局部》三

 老鄧子 2022-02-11

图片




“第一次临摹达芬奇,我十五岁;第一次去意大利呢,三十六岁;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已经六十五岁了。我听见成百上千的湿壁画,在墙上叫道,除了达·芬奇,还有我,还有我!”于是第三季陈丹青带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归来。

2020年18日,陈丹青《局部》第三季(共12期)终于开播,这部文化题材的综艺节目自第一季开播以来便圈粉无数。

陈丹青《局部》豆瓣评分9.5(第一季),豆瓣评分9.4(第二季),第三季刚刚开播,豆瓣评分就已经飙升至9.5

图片

文字:姗姗

编辑:然若

图片:看理想&优酷

在播出的第一期节目中,陈丹青打破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纯洁美好的传统印象,从十五世纪城邦演义开始,揭示文艺复兴时期鲜为人知的一面。在后续的节目中,将陆续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不仅仅只有“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作品,还有乔托、洛伦佐、佩鲁奇诺、马萨乔等等知名甚至无名画家的作品。

诚心:“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已经六十五岁了”。

联合出品方《看理想》系列节目包括《局部》、《一千零一夜》、《听说》、《圆桌派》等优质文化类综艺节目,策划人梁文道,创始人刘瑞琳等。《看理想》系列已经逐渐成为文化综艺品牌,创办以来积累和收获了众多好评。

《局部》第三季发布会上,刘瑞琳回忆2015年在《看理想》新片看片会上曾豪言“我们不仅是来做视频的,而且是来改变视频的”凭借这般雄心,《看理想》为观众呈现一部部质量上乘的文化视频节目。

《局部》导演谢梦茜,是一位1987年出生的南方姑娘,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含蓄内敛不善言辞,小身躯蕴藏大能量,带领团队走过《局部》三季吃苦耐劳一丝不苟,陈丹青在《陌生的经验》中特意鸣谢这位'小’导演。

图片

《局部》每一篇文案都经过反复推敲,第三季片头陈丹青提到“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已经六十五岁了”,为了更全面向观众讲述文艺复兴时期湿壁画背后的故事,这位六十五岁的“老头儿”阅读专著、翻阅史料,做足了功课。为了精益求精,团队更是查阅了大量意大利原版资料,由法语译为英语再转译为中文,经过反复推敲后方可形成最终文案呈现给观众。

从第一季的画室走向第二季的美术馆,直到第三季走向了意大利的各大教堂。陈丹青也由画室的沙发上、美术馆的名画前辗转到了意大利的乡间小路、教堂的穹顶之下。为了能近距离向观众呈现湿壁画的震撼魅力,团队特意请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协会副主席Franz教授及秘书长曹一剑协助沟通,每一期的进场拍摄都经过了与当地政府、教堂主教无数次的沟通和谈判。即便如此,也未能尽善尽美。最终罗马的一位教堂主教依然没能接受摄制组的申请,那一期陈丹青只好在教堂外讲述马索利诺的壁画。

正如创始人刘瑞琳所说,陈丹青老师与团队游走于意大利十几个城市,其中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经费有限、人力有限、时间有限,期间经历各种沟通、协调、奔波、障碍和难言苦楚,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携《局部》第三季取经归来。

《局部》从第一季走过第三季,内容、画面、特效乃至配乐无一不体现着制作团队的用心和诚意,节目的精良质感甚至可以与BBC纪录片比肩,《局部》的豆瓣评分的居高不下也恰恰说明了观众对他十分“买账”。

图片

[初心:我是给不画画的人讲的]

蒋方舟《局部》第三季开播会上发言讲到,丹青老师很矛盾,他的矛盾体现在他虽然说要“伺候观众”,但是又会任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他是一个任性的“老好人”,而这种矛盾恰恰说明丹青老师是一个赤诚的人,赤诚到他坚持要将自己认为的美好的东西、值得被看到的东西一定要呈现给观众,哪怕在很多自以为是的观众面前被理解为“卖弄”,哪怕对观众的启发仅有一点点,哪怕并不讨好,他也要坚持去做这件事。

陈丹青提到,很期待观众对于自己节目的反馈,但是最难过的是有些人总是说自己不是专业学美术的。“我们是个人就可以听音乐、看画”,难道不懂音乐的人就不能进音乐厅吗,不懂绘画的人就不能进美术馆吗?这个节目“我是给不画画的人讲的”。而且更希望这个节目能够被更多一线城市以外的人们看到,让他们能有机会去领会、接触世界上美好的东西。

曾经有一个东北的女孩,在深圳艰难打工,看了《局部》之后她联系到陈丹青,问他“去荷兰需要多少钱?”陈丹青告诉他如果节省一些两万便够了。于是女孩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攒够了钱,但却被坏人骗了去。陈丹青鼓励她,“有志者事竟成”,女孩又重新攒下了钱,最后关头却遭遇荷兰拒签。陈丹青委托《局部》团队,帮助女孩搞定了签证,女孩终于能够亲身站在梵高美术馆中,欣赏《局部》第一季中出现的那幅梵高早期的习作《海边的渔夫》。女孩一下子打开了欧洲的眼界,得知《局部》在意大利走访湿壁画的路线后,自己又攒钱前往意大利去亲眼看看那些陈丹青看过的湿壁画一个节目成功之处恐怕也莫过于此了。

图片

[我的“局部”]

以前我们会用“一叶障目”来提防意识的局限,然而“见微知著”,有时候看多了“整体”,往往忽视了“局部”带来的认知惊喜。

这个时代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有机会“出去看看”,一张机票可以把我们带到几千公里以外的美术馆,让我们站在千百年前的名作面前,亲身经历、亲身体会,去对话、去感知,从自己的“局部”角度出发去感受艺术本身带来的精神愉悦、领悟生活滋养的万千世界。

西方美学史发端于古希腊,对于“美”、“美学”、“艺术美学”的概念是学术探讨的范畴。正如陈丹青所言:“我们是个人就可以听音乐、看画”。面对一幅画,无关是否知名,也许幼童可以看到七彩泡泡、青年能够感受魅力青春、中年人能体会时间流逝、老者能回味人生百态。”是的,谁说我的“局部”就看不到理想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