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夸完羽生结弦,请对其他“失败者”也保持宽容

 外滩TheBund 2022-02-11
羽生结弦“刷屏”后的思考


昨天中午,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都被羽生结弦刷了屏。
 
“'理想的羽生结弦’诞生”,“羽生结弦掷出他的长枪”,“我,就是风暴”,“悲壮一舞”……无数大号的标题,都用这样煽情的方式,在渲染这位花滑王子的失败。
 
在微博上,羽生结弦一时间也占据了人们的视野,前六名热搜中一半都是他。
 
外滩君是羽生结弦多年的拥趸,几年前的一次仙台之旅至今印象颇深。
 
街头巷尾的羽生结弦立牌,让我目睹了当地民众对于他的热爱,就像新垣结衣和安室奈美惠之于冲绳、蕾哈娜之于巴巴多斯一般。
 
在此次冬奥之前的全日本花滑锦标赛上,羽生结弦第六次问鼎全国冠军,但依然没能成功挑战4A。许多粉丝也为他的竞技状态,以及此后能否出战北京冬奥捏了一把汗。
 
这次虽然没能站上北京冬奥的领奖台,大家仍然把超越国籍,超越胜败的热情给了羽生。

但是,本届冬奥赛场上的其他失败者,却并没有这样的待遇。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

01
不要捧杀羽生结弦

羽生结弦输了,昨天中午的北京冬奥花滑男单自由滑比赛,卫冕冠军羽生结弦以283.21的总分,获得了男单第四名的成绩。

赛后,铺天盖地的报道文章,让大家的目光所及就只有羽生结弦一个人,他对于失败的豁达、对于极限的追求,大家都看到了。

但短时间内,这些原本优秀的品质被一又一篇的文章无限放大,溢美之词开始失控,逐渐有了过度追捧的味道。
 
“我被冰讨厌了呢”,此前短节目失利后典型的羽生式浪漫表达,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似乎也变得刻意。
 

在昨天比赛中,央视知名花滑解说陈滢,甚至用了“守一座守不住的城,打一场打不赢的仗”来形容羽生的飞蛾扑火。
 
经常看花样滑冰的观众都知道,陈滢是羽生结弦的铁粉。

“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冰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些对羽生结弦的诗意夸赞,都是出自她的解说词,被无数媒体引用。
 
但这一次的“守一座守不住的城,打一场打不赢的仗”,原文的出处是形容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唐生智的。

如今换到了一位日本运动员的身上,的确是不合适的,也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争议。
 

羽生结弦自从确定参赛,到曝出可能弃权,再到短节目失利、自由滑挑战4A“认定成功”再反转……每一步都在媒体的高亮关注和曝光之下,无限放大。

这样的过度追捧,让羽生结弦不再只是一个运动员那么单纯了,观众、读者对于他的观感,也全都集中在这些文字中,感伤他的落泪和抚摸冰面的忧郁。

他作为运动员,在体育竞技层面的水准,以及赛场上的真正表现,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了。

02
更成熟地看待“失败”

在羽生结弦身上,我们看到了败者同样可以为王,对于观赛大众而言这的确是进步。

然而,其他失败的运动员却没有得到同样的理解和支持。

20岁的花滑小将朱易,在本届冬奥会女子自由滑比赛中状态不佳,多次摔倒、失误,赛后却遭遇了无数人的抨击。
 
这些批评并不只是针对于她的竞技水平,更多的是在攻击她的归化出身,质疑是因为她的“科学家父亲”,才有机会赢了国内选拔赛,出现在冬奥赛场。
 

其中那些难听的、不堪入目的恶意中伤言论,至今在网络上弥漫。
 
即便是昨天知名科学家饶毅发长文辟谣,解释是朱易因为国家需要先归化回国,两年后其父才回国工作,“谣言将因果关系本末倒置”,仍有人在质疑朱易开后门。
 
我们既然能体会到除了成功之外的伟大,为什么不能给她一点宽容呢?她固然应该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但现在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羽生结弦如此高密度刷屏的同时,冬奥赛场许多其他运动员的动向被忽略了。
 
其中就包括单板滑雪17岁小将苏翊鸣,在之前的大跳台中惜败夺银,但现场打分有着明显纰漏。
 
事发后,国外网友都在议论纷纷,为苏翊鸣打抱不平,但国内媒体却几乎无人发声,只有小苏的“忘年交”、大龄粉丝郑渊洁在微博上坚持质疑“分数有问题”。
 

昨日,当场比赛裁判长终于承认,回看时发现漏扣了加拿大选手失误分数,苏翊鸣才应该是冠军。
 
相对而言,苏翊鸣已经是民间相当有关注度的选手了。而像任子威这样在本届冬奥会创造了突破的“双金王”,在媒体上的曝光度也并不算很高,让人觉得可惜。

03
奥运有更珍贵的意义

最早帮朱易说话的,还有谷爱凌。
 
当别有用心的外媒,在因为朱易遭到小部分中国网友网暴而幸灾乐祸时,谷爱凌在Instagram发文力挺:
 
“作为一个真正使用中国社交媒体的人,90%以上(对朱易)的评论都是积极的,这是运动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明白这一点。”
 
可悲的是,即便如谷爱凌这样成功,不只为中国争荣誉,更是为全人类挑战极限的运动员,也正在遭遇着恶意质疑。
 
美国媒体酸她,称她是享受了美国的高水平训练场地和体系;部分中国网友也问她:你的美国国籍退了没有?到底退了没有?我们不承认双国籍。
 
18岁的谷爱凌,回答真的高水平:
 
“我觉得体育可以团结所有人,体育不需要和国籍挂关系,我们所有的人在这里,就是为了希望可以不断地去拓展人类的极限。”
 

这也是奥林匹克的意义。
 
在如今这个日趋分裂、言论日益极端的世界,奥运会更显得珍贵,它试图我们抛开战争、政治、仇恨,让体育回归体育本身,让每个人都能欣赏到人类在挑战身心极限时的浪漫和激昂。
 
奥运带来的全民体育热情,当然是好事。

但我们也会看到,正因为有许多人平时并不是体育赛事的受众,在欣赏四年一度的奥运赛事时,并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视角来看待体育世界。
 
在国际比赛中,该如何看待国家地区相互间的关系,民族与民族间的关系,运动员与支持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足球篮球领域早就为人熟知的归化问题?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
 

当我们用粉圈思维来狂热对待一位外国运动员,或是简单地用中文水平、国籍是否清晰来鉴别一位归化运动员是否优秀,放在奥运会的语境下,这本身就是不合适的。
 
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奥运的宗旨是促进融合,而不是滋生仇恨和盲目崇拜。

羽生结弦和朱易,同样值得喝彩。
 
 
文、编辑/Cardi C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